一、感知赋作的艺术魅力
赋,“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在经历了诗经和楚辞的淬火之后,它又展现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着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赋作本身就有专属的印迹和魅力。这首先体现在文体的独特性上。自从荀子的《赋篇》作为最早以“赋”为名的作品问世以来,后代作家就延续了以“某某赋”为题的直观的样式,读者无需揣测,仅从标题上就可以直接窥视到作品的主题。又如骚体赋中多用兮字,可以看出来自楚辞的传承。
此外,赋作特有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也是绝无仅有,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其中主与客直接的一难一解、相互辩驳,实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这样的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显然是其他文学样式难以企及的。其次是赋作中情感的深刻性。情感是文学的精髓,没有情感的作品,就算是精雕玉琢也是空洞乏味,不值一读。汉大赋在经历了辉煌之后归于沉寂,原因也就在于此。不过赋作家们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及时的迷途知返,把赋作的外形和精神的内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抒情小赋、文赋等更加有艺术生命力的形式。“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这是王粲《登楼赋》中的经典名句,也是一个胸怀天下却沉沦下僚文人的写照,夜半人难寐,忧愤从中来,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宏图难展的寂寥汩汩涌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是江淹在《别赋》当中的喟叹,却并非作者自怜自伤的离愁别绪,而是对人间种种别离类型化的深度总结。富贵之别、剑客之别、从军之别、夫妻之别,把别离之苦痛描述得如此地有切肤之痛,恐怕很少有其他文体能承载这样的厚重。此外,还有赋作传承的延展性。赋的式微,一在其难,二在流行文体的朝代嬗变。
不过就算有着时代的隔阂,经典传承总有着其中的魅力所在。赋作铺采?の牡幕尤饔腼谓鹂逃竦南改澹?倘罅撕芏嗪蟠?奈娜耍??湫形闹械呐疟榷耘迹?涫降氖辨槭鄙ⅲ?迷系氖笔枋泵埽?诓尾畲砺渲?凶匀坏恼孟粤诵形牡氖婢碜匀纾??鞯挠琶篮托场P攀帜槔础肚俺啾诟场返囊欢挝淖郑?ldquo;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就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虽为赋体,却不乏诗歌的错落有致和散文的行云流水。作品工整对仗,用韵协调,平仄押韵,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二、领悟赋作的现实回馈
很多学生认为赋这种形式与现在的时代相脱节,内容也没有关联性,认为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而一些大学语文教师也把赋作当作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其实,只要认真研读,这些字迹斑驳的残卷也能生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首先,赋作可以展示豁达人生态度。在很多大学语文的版本中,选取的往往是带有励志性质的赋作。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人生走到了最低谷。可在他的《前赤壁赋》中,从泛游大江之乐写起,转到顾念人生之悲,再复归于精神解脱的愉悦,在悲、乐中转换,提出了人生有何意义这样一个哲理命题,体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能忘记一时得失,豁达从容的乐观。其次,赋作可以丰富我们的素材和语言。大部分的赋作都写得洋洋洒洒,即使是篇幅短小的赋作也有雷霆万钧的气势,写山写水,写宫廷苑囿,写飞禽走兽,极尽繁复之能事,这是文学由简入繁、由单一走向整饬的必然。而这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素材和语言。
基于现在很多同学对传统国学知之甚少,赋作当中的用典和细致的表述就显得尤为可贵,“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镅桑?浞克?校?2恢?浼盖?蚵洹3で盼圆ǎ?丛坪瘟?扛吹佬锌眨?祸?魏纾扛叩挖っ裕?恢?鞫??rdquo;以上段落,把阿房宫的壮美与华丽描绘到无以复加。而这对于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肯定会有着非常有益的帮助。此外,赋作还可以拓展关注现实的情怀。杜牧的诗歌广为传唱,同时他的赋作也鞭辟入里,其中不乏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调侃和唐王朝命运的担忧。“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的警钟振聋发聩,而联系晚唐王朝的衰败没落,这样的预言不可谓不准。这对于同学们学会以史为鉴,增强历史责任感有着非常的帮助。
三、提高赋作的课堂效率
尽管赋作的优美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生在教学中还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大探索力度。首先要提升赋作的诵读力度。“不歌而诵谓之赋”这是《汉书•艺文志》对赋做出的解释,从这个角度而言,赋作必须是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它的意蕴。王粲在《登楼赋》中的报国无门,江淹在《别赋》中的黯然销魂,杜牧在《阿房宫赋》里的借古讽今,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潇洒超脱,都可以在唇齿之间跃然纸上,而他们的苦痛与伤感、欢乐与忧愁,也会随着诵读的节拍,回响千年。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加强赋作的感染力。
想象需要有现实的支撑,对于作者酝酿于其中的情感,除了诵读之外,通过多媒体的介入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播放一些秦汉时期的恢弘建筑,就可以遥想当年阿房宫的巍峨与奢华;展示一些赤鼻矶下的千里波涛,也能让同学们对作者的情怀感同身受;放眼麦城的城楼,或许我们也能感受到王粲当年怀才不遇的苦闷。此外,就其展示形式,赋作完全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苏轼曾经对王维诗画相通的艺术境界叹为观止,其实赋作也可以有类似的穿越。
在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是艺术系的,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画笔、用自己的琴弦来展示他们心中的赋作。登高怀古的惆怅,闲云野鹤的轻松,忧国忧民的悲怆,都可以在一个个音符之中,一笔笔丹青之内展示出来,而有了音乐的背景和挥毫泼墨的写意,赋作也就可以超越文字本身,成为勾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桥梁。此外,可以在对比阅读中提升感知。大学语文的优势在于广博,各种文体可以和谐地出现在整个作品中,这就更有利于通过对不同的文体对比,来体现赋作的独特个性。以诗歌的短小精悍来凸显赋作的浓墨重彩;以散文的娓娓道来来印证赋作的博大精深;以小说的人物情感来对比赋作的抒情见长。不管是小到字词的揣摩,还是大到句段的呼应,对比都是区分不同文体最有效的方式,而同学们也可以在这样的对比中更好地找出它们的区别,深化对于这种文体的理解。
最后,尝试赋作的创作也是有效的手段。近年来,这种古老的文体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由淮安市政协副主席荀德麟先生创作的《美好江苏赋》,就入选单殿元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材“新型大学语文教程”,并列入重点讲授课文。赋作之所以不被大多数同学喜欢,是因为他们缺乏对赋作的了解,如果能摒除掉赋作的神秘感,把赋作的创作当成是一种尝试和课后练习,其实很多同学的积累足以胜任。
四、总结
总之,赋作本身有着耐人寻味的魅力,而要把这样的魅力传承下去,教师的教法探索和学生对经典的敬畏都不可或缺。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相长中,中华文化才能百花齐放,更上一层楼。
作者:王勇 单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