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大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共10篇)

2021-4-10 |

第一篇

一、切实抓好大学语文学科建设

自1978年大学语文“重出江湖”以来,其学科建设一直停滞不前,学科研究低水平重复,这是造成大学语文地位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两届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年会上,与会专家都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一致强调大学语文应从组合型的中文专业教育定位转向一个独立型的中文综合教育定位,强调它的学科独立性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可惜的是,直至今日,大学语文学科属性依然不明,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研究没有相对独立,理论也没相对完整;既没有领导大学语文建设与发展的强有力的组织,也没有具有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员队伍和设施;既没有全国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教学大纲,也没有较权威的公认教材。所有这些,都是重建大学语文学科必须扎扎实实努力的工作,唯如此,大学语文才有出路。

二、优化教材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人文型”、“文学型”、“文化型”。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各种版本的编写理念、原则、内容等差异悬殊。教材是教学的原初起点,教材和教参质量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建议各高校要尽可能选用国家级的规划教材。教育部应组织全国大学语文教育权威专家编写适合不同层次高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教辅材料,同时指派相应的专家指导不同省市地方院校根据本地区本院校的实际编写校本教材或补充教材。除了编写纸质教材和读物外,还应开发电子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各院校都应建立大学语文教学网站,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沟通、教学研讨的互动平台。

三、优化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在高校遭遇冷遇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教学方法的陈旧,学生望而生厌。在国家日益强调加强文化建设与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明显滞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接受不再是应试教育的紧张准备,而是本着理解、体会、感悟的态度去学习的。他们容易将自己的现实人生、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同文章结合起来,掩卷沉思,对号入座,或认同、或否定,不一而足,从而得出己见。可见,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和接受与中学时代的语文学习是不同的。”探寻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大学语文建设的紧迫任务。以下方法与经验值得我们提倡与借鉴。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本来富有人文性、经典性、审美性的大学语文变得索然无味。倡导以对话为特征的互动式教学是重新焕发大学语文课堂生机与活力的有效途径。其基本特征是民主与平等,其基本手段是“沟通”与“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互动研讨,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有所感发。”转换教师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进行互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问题”是互动式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疑点并设计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多途径的“对话”加以解决。在平等的对话场中,师生可以无所顾忌地反复追问文本,相互提问相互回答,亮出自己对文本解读的结果,在不断的相互启发与探讨中,最终达到“视域融合”。大学语文的课堂氛围会在不断的追问不断的对话中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品质、人文素养也在反复的沟通与对话中得以落实与提高。

(二)变革课程设置和班级授课方式

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以选文为基本内容,并且不同版本选文重复的几率较大,限制了学生文本选读的空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母语课程专题化经验,会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一线曙光。所谓课程专题化,就是按教材的知识逻辑关系,打破教材原有的内容组合,以专题的形式整合各章节。最大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通过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大学语文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我们可以按照某一特定的标准,将其专题化。与专题化相适用的教学方式是小班研讨式。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一般采用的是大班授课方式,一个教学班动辄上百人。在如此大规模的课堂里,师生无法互动,也无法深入研讨问题,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是导致大学生讨厌甚至反感大学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小班研讨的突出优点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中,赋予学生平等的机会去讨论、探索、实践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优化教学内部环境

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甚至没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一些省市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这类的组织也没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语文教研活动缺乏良好的环境和有效平台,教研活动无法有效展开,严重地制约了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教研环境,首先要求各高校领导能站在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真正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师资的配置、经费列支、课程建设、课时设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特别是在师资配置上,应该请本校在人文教育方面有威望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其次,鼓励大学语文教师大胆开展教学改革。由于我国传统大学语文基本是沿袭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式,致使本来生动活泼的大学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大学语文的出路在于改革,而改革离不开学校的支持,高校要创设大学语文教改的环境,并在课题立项、论文发表、学术交流等方面适度倾斜。

五、优化教学外部环境

大学生在求职时,不会写求职信,不能流畅地自我介绍者较为多见,这也是社会对当今大学生认同度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大环境。

第一,强制各高校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007年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规定了大学语文必修课的地位,但目前还有相当多的院校没有切实贯彻会议精神,大学语文仍处于难堪的境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监管与考核,把其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强制各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

第二,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母语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十二五”期间,中央已把繁荣文化,发展文化软实力,共建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给高等母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大学母语教育的大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社会重视外语轻视汉语的现象依然存在,用人单位看重外语轻视母语素养的选人标准,对高校母语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败坏了大学生学习母语的胃口,伤痛难以一时治愈,使大学生对母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功利性的社会心态,就业竞争的激烈等迫使大学生专注专业,疏于母语素养的提高,诸如此类,对大学语文教育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要排除这些不利因素,营造优质的大学语文教学外部环境十分必要。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认识到母语在民族兴旺发达、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中的突出作用,从而形成珍爱母语尊重母语的社会氛围。企事业单位招录人员时,应把母语运用能力作为考核的内容。教育部可在各高校推行汉语等级考试,并把它作为毕业、就业的参照要素,以此推动高校师生对大学语文的重视。

六、结语

总之,英语过度强势,网络语言泛滥,母语受到冷落,大学生人文素养下滑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突出表现。唯有内部锐意改革发展,外部争取政策支持,准确定位大学语文的学科属性,优化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的内外环境,大学语文才能冲出重重困境,发挥其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使之成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载体。

作者:李海涛 单位: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

一、大学语文教改现状剖析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注点应尽快从“教材市场”转到“有效课堂”来,只有去除虚热才能恢复健康。那么,当下大学语文课堂情形又是如何呢?以高职院校为例,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书写乖张、错别字迭出;作文记叙简单、议论空洞、病句众多;口语表达立论无据、缺乏逻辑;文史知识张冠李戴、孤陋寡闻。他们对于语文的态度是排斥、厌倦或视之为专业外的消遣。究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语文价值认识不足、对语文魅力感知不足;其次就教师而言:一是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大都师范专业出身不同,大学语文教师往往中文专业毕业,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训练,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缺乏理论储备;二是大学语文教师通常以文学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对教学改革缺乏研究热情。

加之学生课堂反应冷淡,这也使得教师不愿与之互动,认为自己呕心沥血无异于对牛弹琴,却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索解决之道,从而不问手段地一味灌输式教学,只为完成教学工作量。长此以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形成恶性循环,这便是大学语文课堂的现状。学生的漠视与教师的抱怨,前者是认识上的短视,后者是实践中的无作为,前者是根源,后者是催化剂,如此原因导致如此现状,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似乎唯有“鸡肋”差可形容。

二、大学语文课堂建设构想

当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怎样推进?本文认为,以“教材建设”为核心的第一阶段改革可以告一段落,以“课堂建设”为核心的第二阶段改革应尽快启动,借鉴“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的新课程理念,以“有效课堂”为中心,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勇于创新教学方式。

第一,宣传大学语文课程价值,统一认识。前已述及,忽视语文教育是一种短视行为。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学校都要深化价值认知。对学生而言,语文其实是在技术和情感层面都对成长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门课程,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相较于“技术能力高超、人文情怀一片空白”者会更易于融入社会且脱颖而出。对学校而言,特别是高职院校,不能急功近利而挤压大学语文的课堂空间,一则语文关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关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二则合格的语文素养才有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但是学生与学校的这些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大学语文教师的宣传,通过宣传使全校乃至全社会普遍认识到:语文教育是个体的需要,是专业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民族国家的需要。

第二,明确大学语文课改理念,勇于创新。前已述及,当前大学语文其实并没有真正触及教学实践层面的改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普遍仍是以传统讲授为主,教师既缺乏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热情,也缺乏推动教学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推进“有效的课堂”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学语文教师要能主动投身到这场改革中来。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的角色定位,教学过程中学会尊重、赞赏学生,主动帮助、引导学生,并能自我反思、开展合作,使课堂成为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的场所,使教学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此,教师应针对个体差异,勇于创新教学方式:譬如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传个体学习;再如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而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或者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自由讨论中质疑、阐发、总结。总之,大学语文教师要愿意付出精力和热情,打造互动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者,在自学与互动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生成语文能力、内化语文素养。

三、小结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不能仅热衷于教材开发,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课程改革的全局观,尽快将目光和精力推进到“有效课堂”建设上来。教师应真正以学生为本,使语文教育切实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有效课堂”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看似会牵扯教师太多精力,但辩证地看未尝不是双赢,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获得了成长。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然而责无旁贷,正在我辈,尚望学界同仁、有识之士,积薪助火,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索,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使大学语文这座百花园,真正姹紫嫣红开遍。

作者:邹祥平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用型学科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通识教育的软学科大学语文就必然随之受到冷落。可以说,大学语文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甚至还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处境,例如已经有很多院校把大学语文课列为全院公共选修课,只开设一个学期二十几学时。这就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也不愿意学,很多学生都对大学语文课不重视,逃课率高,即使来上课也不注意听讲,课上看其他学科的书,写其他学科的作业,甚至有的还直接趴桌子上睡觉或是偷玩手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特点和时代特征造成的。

大学语文课作为我们母语的一种通识类课程,其涉及面应该说是极其广泛的,文学常识、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政治宗教、中西方哲学乃至天文地理等,都有可能出现在大学语文课程里。这么宽泛的知识面,教师想要面面俱到的讲授实在是不现实的,这就导致了不全面,或是讲授不深入,使得学生不知道怎么学,教师有时甚至不知道应该怎么教。另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软学科,实在是无法和那些应用性强、操作性强、见效快的学科比。比起大学语文,学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需要考级得证书的大学英语和计算机上,或是掌握扎实的专业课技能来应对激烈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表现在人格方面是人际交往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不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而在人文知识上,表现在基本的文学、历史知识的缺失,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甚至连毕业论文中都随处可见错别字和语句不通的现象,更有甚者,许多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当白领的人,年终总结还要上网花钱找人代笔。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大学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大学语文的选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是经过历史甄选出的精粹作品。这些作品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让学生和作者作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接受作品体现出来的美的启迪,理解作品的中透露出来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认识社会和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人格的完美。大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本课程的优势,在教学上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三、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及实践

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先不说“传道授业”的教师身份,作为现代人,本身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意识,“职业曾被理解为上帝安排的任务,今天,虽然已经很少有人再用这种眼光来看待职业,但新教伦理赋予职业活动的神圣性、道德价值以及按照职业道德规范来从事职业活动的观念,却被保留下来溶入了职业角色意识之中,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同。”

传统的授课方式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地满堂灌似地讲授知识,而学生坐在下面听课的不多,该睡觉的睡觉,该玩手机的玩手机,该背单词地单词,该做数学题的做数学题。在当前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化已经十分普遍,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随时用手机上网,那么在这种人文性学科的教学上就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把每堂课拿出课前的五分钟到十分钟给学生,请两到三名同学到讲台上来讲解前一次课上布置的成语。成语“往往来自古代精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笔者认为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值得多多学习,如果学生能坚持每天学习几个成语,那么在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上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适当增加讨论课。如在学习完白居易《长恨歌》,了解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后,上了一堂讨论课,让学生们针对李杨二人爱情展开讨论,并且结合自己和身边人的想法和经历,对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发表看法。把学生们每五人分成一组,各组先在课下进行小组讨论,准备出自己小组的发言材料,在课上每组派出一人发言,展示本组同学的观点。通过讨论,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们对《长恨歌》作品的思想理解深刻,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及教师在讨论中的引导,让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尽量处理好爱情和学习、生活、工作的关系。总之,大学语文教师一定不能成为单一知识的灌输者,而要成为提高思想认识的引导者,“将学生的思考学习和创造与教师的授课密切结合,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满怀好奇的主动探索者”。

在课堂教学中,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在课堂上,要保持和学生平等参与者的地位,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指正,但是作为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启迪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在知识传授上做学生的启迪者,在个人的言行举止和举手投足中,也要做学生的启迪者。面对经典的著作,教师要有敏锐的视角,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杨义认为读懂“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就读懂了李白。由此“还”字,可以看出李白并无落叶归根的意识,实际上他缺乏“农业文明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乡土意识”。

当然,启迪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参考方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非集体创作,罗素的哲学更不是遵照什么路线走出来的。独自的思索,是通向真理的幽径。多数的协作和讨论可以给人启发,但最后的吸收和创造,还是着落到个人的独自思考。”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还应该加大应用文写作的讲授。笔者在前面说过,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并且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在应用文写作这一模块的内容明显不足,这一点上,吉林化工学院大学语文教研组编写的《大学语文与写作》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单独列出一编作为应用文写作的讲授内容,在选材上做到了“既注意语文知识教育,也注重写作能力培养,融知识与实用性、鉴赏性与操作性于一体”。

当然,由于受总课时量少的限制,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也无法将教材所列内容全部讲完,只能拿出4到6课时挑选主要内容讲解,比如申请、请示、总结、自荐信以及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要求,重点讲授总结和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要求。在应用文讲授的过程中,经过几轮课的试验,笔者发现,对于应用文学写作这一实用性强的工具性知识,不能只一味地按照教师讲,学生听,把所有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讲完就算完成任务,而是一定要通过作业得到学生的反馈,来确认学生是否已经对所讲内容消化吸收。笔者在第一轮教学过程中,重点向学生讲授了总结的写作方法,以便他们将来即使参加工作也不用上网去购买“年终总结的写作”,讲完后并没有布置作业,只是在最后的考试中要求学生写一篇学期总结来检验教学效果,结果发现有的学生只是写了一篇叙事性的流水账交了上来,完全没有应用文的影子。此后,笔者再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特别是总结等重要文体的教学,课后一定布置作业,批改后一定会在下次课上重点讲解学生们的共性问题,并把写得好的作为范文在课上朗读,争取让每名同学都能掌握所学习的应用文的写作要领及写作方法。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中言语活动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文能力在日常实际工作生活中具体体现。

另外,重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中国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有着很多优秀的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局限于书本,尽可能地多向学生介绍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至今都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和文化要详细介绍。笔者在讲授《论语》选讲和《老子》选讲时,就以课文为导线,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发展流传及主要思想特征,以及对于后世人的影响,并且对两个学派进行了比较。比如,儒家有“独处”,道家也有“独处”,“儒家所讲的独处,叫慎独。而道家所讲的独处,叫坐忘。慎独是指在你独处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道德,‘君子慎其独也’,就是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念念不忘社会的要求。道家的坐忘是要求忘记所有的礼乐、仁义、智勇,忘却世俗中的一切事情,让自我进入一种玄冥的境界,通过玄冥的想象以获得精神的彻底超越。”并借此儒家的思想文化对学生的诚信应考、诚信待人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四、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课必须要在实践教学中改革一些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既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作者:周桂莲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教务处

第四篇

一、当前高职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均为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古文为主,缺少现代文;偏重文学作品,轻视精美时文;注重作品欣赏,忽视语言能力的训练。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所以授课对象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教材要适应现有学生的水平,要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切合点。首先,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兴趣喜好,我们的教材应侧重选择语言通俗易懂、文章短小、贴近社会生活且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作品。其次,通过讲解作品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加强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文写作能力。再次,目前高职院校缺乏规范的、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没有统一的授课大纲,在教材编写、教学选择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区别,而且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解来传授中华民族传统人文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大学语文授课的内容主要取决于教材,而当前教材中选用的文学作品,普遍存在着古代作品偏多,现、当代作品偏少;中国作品偏多,外国作品、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偏少。加上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对课文的分析、课文的理解、课文的欣赏,而忽视公文写作、口语训练等教学内容。因此,当前的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

(三)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求知欲不强,甚至出现厌学、逃课、上网、上课玩手机等现象。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玩心很重、思维能力有时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逐渐就失去了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兴趣。本人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学生的到课率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得知老师点到的消息,急匆匆从网吧或食堂赶来甚至有的干脆不来。本人曾对南昌工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的法律专业进行大学语文课程调查,课堂上,语文老师曾用“络绎不绝”、“姗姗来迟”等词来形容本堂课学生的到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上课半个小时后,应到总人数是86人,而实到人数却仅有45人,学生逃课现象非常严重。目前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往往把课堂考勤作为成绩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办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到课率,但大多数学生处于“人在,心不在”的听课状态,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四)教师授课方式呆板,缺乏教学热情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都与以前语文教学有着明显区别。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上属于“换汤不换药”,只是学生学习的篇目与以前不同,课文篇幅比以前长,教师授课方式缺少新意,导致学生没有听课的兴趣。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分析、归纳为主。授课方式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学时,老师没有对学生的古文基础进行摸底、调查,而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授课计划所规定的学时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讲文言文时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逐字逐句对文章的翻译上,学生只是在机械的记录,至于老师讲到哪里什么根本不知道,也不会动脑思考。一名教师可能教授几个不同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但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丝毫区别。

(五)考评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国家培养出实用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对学生的考核重点应放在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上。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考评方式主要是课程结束时学生交一张考卷,老师以考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本人曾调查了南昌工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命题情况,其局限性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成立试卷命题小组;2.没有建立考试试题库;3.考试内容受限;4.考查记忆内容居多,实践能力偏少,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这种考核办法难以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法,容易使学生采取考前“突击战”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陷入追求高分数的误区,不利于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所提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内化。目前,这种考评现状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参与精神、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革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它的制定应该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性又要讲究一定的灵活性。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是高职语文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益的探索。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即加强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教育,又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总之,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主,注重加强文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是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目标。

(二)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加强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目标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时应注意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实用性。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根据他们需求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

(三)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授课安排。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一直没有制定一份合理的、科学的教学大纲。没有教学大纲,就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性质定位的不准确;没有教学大纲,教师就不知道围绕着什么主题来讲,应该如何把握整个教学的进度,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没有教学大纲,课堂的教学内容往往很随意,有的教师讲文学、有的教师讲语言、有的教师讲写作、有的教老师讲文字。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随意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只有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教学大纲,才能规范大学语文教学、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编写具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立国之本,在于教育”。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都没有适合的教材,高职语文学科要立足于长远的发展,必须尽快编写出符合高职特点的、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教材。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要邀请学科带头人和教学一线的老师参与,进行相互研讨,听取多方意见。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借鉴各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优点,选取一些古今中外经典名篇,要打破以往古典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尽量选取一些文章简单,但有一定哲理性的作品。因为就学生目前整体的接受水平而言,绝大多数古文都看不懂。看不懂、听不懂就无法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要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选择一些反映中外现、当代生活的作品,同时,为了体现教材的地方特色,我们可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艺术等内容编入教材,既增加教材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教育体制改革中,人们最为关心的是考核评价方式,因为评价方式是直接衡量分数的标准,是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唯一尺度,那么,显然素质教育的种种理想仍然无法兑现”。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动力。高职院校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教、评学标准。可见,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导向,针对现有形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作者:于晓楠 杨冬 范晰 孙小越 单位: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第五篇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下降,学生语文水平偏低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为显著的就是高职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许多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都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他们错别字连篇,不擅言辞,缺乏基本的朗诵、辩论、言谈技巧,甚至一些最常用的简单的应用文体,也不能正确掌握书写格式。这就使得一部分语文课程不得不停留在听、说、读、写等传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大学语文变成了高四语文。但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大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写作、公关社交、语言表达等能力,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要求才是高职语文的任务。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语文的实践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实践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创新意识淡薄

传统的大学语文学习环境固定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大多也还停留在“以老师为主体”的层面,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学习,显然这无益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教学脱离了实践活动,学生获得的知识面必然十分狭小。许多大学语文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提问、讨论、辩论、多媒体教学等。诚然,这些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手段与方法仍是传统形式下的传统手段,缺乏新意。

3.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为独立篇目,教学内容不似专业课程有非常强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在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方面,只能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对应,无法像其他课程那样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再加上由于对课程的轻视,大学语文的不断受到挤压,内容一再压缩,课时无法得到保证,在极为有限的课时之内,既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又要安排丰富的实践内容,这是极为困难的,这就导致了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1.强化大学语文实践教学认识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实践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补充,认为理论教学是主体,而实践教学是附庸。大学语文长期以来也一直以无足轻重的地位存在于高职课堂上。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变高职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现状,首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认识到大学语文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培养高职学生言语交际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给予课时保证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开展实践活动的条件。语文课也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而是学生思、议、做,老师听、导、评的双向互动,应该是渗透在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只有主观上转变了观念,才能从客观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发展。

2.拓展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空间

作为一门文化课程,大学语文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在教室进行,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显然无益于语文这样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教学。突破课堂教学局限,丰富第二课堂,将大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努力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突破,才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之道。利用课程活动实践性原则,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突破刻板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搬到图书馆、文化现场,组织读书会、文学社团、参观考察等,积极开展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向社会延伸,以社会为大课堂,实行开放、体验式教学。

3.优化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内容

要达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要求,还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改革。大学语文不能再按照知识自身逻辑来组织教学,而应该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以社会需要以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将其“加强工具性,注重人文性”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在教学中注重语文学习与专业的内在联系,紧紧围绕不同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将大学语文建成一个课程群,充分发挥为专业服务的特点。因此,高职语文更适合以专题内容为单元开展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增加教学容量、完成教学任务,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和理解空间,优化其知识结构。再配以专题训练来提高学生专项语文能力,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生活、职业密切联系,使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现专业差异性,改变以往公共课一刀切,脱离学生实际的做法。

4.丰富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形式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强调能力本位,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能力,就要着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除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去读、说、听、问、答,去讨论、辩论、质疑、思考,使学生的勇气和语言得到锻炼,加深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还应该包括课堂外的语文竞赛、社会实践、经典影视鉴赏、讲座、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选修课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大学语文教学形式的改革要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就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延伸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空间。

5.创新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学语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实践教学方法的采用要从实际出发,要改变长期以来与职业教育相脱节的状况。脱离学情追求理想化的教学,只会是曲高和寡。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中应当尝试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讨论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和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要突出学生主体,倡导体验参与,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各方面技能。

三、结语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实践性和应用性在高职教育中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就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信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操作,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新,实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整体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而成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不断地努力探讨和实践。

作者:夏昕君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

一、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现状

1.学校对语文教学重视不够

在很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学处于边缘地带。高职院校认为,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在设备投入、资金支出方面等对专业实践课程予以倾斜,而大学语文课程,则把它划为非专业性课程,课时安排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师的地位,削弱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和工作积极性,包括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

2.学生对语文学习满意度较低

在调查中,不少学生反映,很多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采用陈旧、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重视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不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大学语文课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较差。

二、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学习强大的驱动力量。只有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去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发扬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习过程变成大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商榷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相应得到提升。

2.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自然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广泛吸收别人的优秀成果,加以整合利用,再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得到提高,教学能力得到强化。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3.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即学校的师资建设水平;(2)学生的培养效果,即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力的高低,鼓励和支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是教学方法的直接受益者和最大受益者,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在这个基础上,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就能得到提高。

三、优化教学方法的途径

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需要较高的语文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要着力突出“三性”:应用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1.抓住职业特点,突出应用性

语文教学要重视应用性,这是由学生以后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因此要突出应用性,大力加强学生的语言读、写、说等能力,并使这种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应用性,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强化训练,安排特定时间,进行专题训练,达到提高能力巩固效果的目的。如在进行语言交际训练教学时,从理论上阐发,在实践中掌握,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面试是学生求职的一道门槛,把握好了,求职就顺利,否则,就将“望门”兴叹。因此,笔者把如何应对面试作为语言交际训练的重点。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准备,一部分学生充当招聘人员,另一部分学生充当应聘人员,双方进行自由问答,各呈所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效果良好。二是平常积累。平时的语文教学,应关注应用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实际。如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注重将学生的思维从古代拉回到当今社会。中国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实,中国古代文献《论语》就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孔子主张“仁”,主张“爱人”,孔子的“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孔子提倡“孝”、“悌”,提倡小家的和谐,只有小家和乐融融,大家才能和谐。这种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借鉴意义。

2.抓住教材特点,突出情感性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健康的体魄,较高的智力,还需要有健全的情感和人格。语文和其他课程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情。无论是形象生动的记叙文,准确简明的说明文,还是有理有据的议论文,都笔带感情,纸见情趣。语文教学要利用这种优势,对学生突出情感性教育。情感性教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真善美的教育。笔者在讲授说明文的时候,强化说明文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诠释说明文的真,让学生体验真的内涵和实质。在讲授《都江堰》一文时,抓住李冰这一人物,让学生学习李冰的为民造福的思想,学习他守住民心这一至善。《雾里的剑桥》等散文语言美、景物美、人情美,是无形的画,是优美的诗。学习这些文章,笔者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2)正视假丑恶,抵制假丑恶。生活中不仅有真善美,还有假丑恶。能够正视假丑恶,抵制假丑恶,是学生拥有健全情感的一个重要标志。《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位十八岁的男孩出门远行接受考验的成长故事。在授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文中的司机,是一个被社会熏染而同化了的小人物。他的真诚善良表现在与“我”很快结识并无话不谈,对“我”倾吐爱情故事,这是他的人格中善良面的表现。而他开始时拒绝“我”的搭乘,在他自己的财产被抢劫,“我”挺身而出制止抢劫时,他却置身事外,幸灾乐祸看热闹,甚至还抢走“我”的行李,加入抢者的行列扬长而去,显出粗暴、胆小、势利,这是他的人性恶的一面。“我”面对苹果被抢,奋力反抗,用少年的单纯与勇敢迎接了这一磨难,完成了成长的考验。学习《都江堰》一文时,笔者运用对比法,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进行对比,在李冰为民造福的精神面前,学生就能感受到封建官僚的丑恶。

3.抓住时代特点,突出创造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造就大批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是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抓住时代特点,着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形的语言文字,无形的语言思维,具有鲜明突出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包容万象的不确定性,为大学语文教学突出创造性提供了充足的表现空间。如笔者在教学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提炼该文的主题,允许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观点的阐述,使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得以较好地满足和提高。《致橡树》是著名女诗人舒婷的名篇,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比喻之新鲜、贴切,让人叹为观止。学生在接触到这些妙不可言的比喻时,首先感受到的是诗人运用语言的创新魅力。笔者让学生尽情地张开创新的翅膀,大胆地联想,寻找可替代的其他修辞手法。尽管学生提供的修辞方法在表达效果上欠佳,但开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了学生的创新空间。

应用性、情感性、创造性,相辅相成,不可截然分开。突出“三性”是笔者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初步尝试,不断进行其他方面的探索,是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

作者:桂小敏 廖小春 单位: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七篇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

1.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并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的教学并无二样,依然停留在对课文的解读与语文知识的传授上,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更多的是“填鸭式”“照本宣科式”,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或情感体验缺乏了解;教学手段单一,大多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还有的虽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也仅仅是文字加图片,很少有网络的综合使用;学生没有感受到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的不同,致使课堂上很多学生上课睡觉、讲话、看课外书、玩手机、听音乐或看视频等,缺乏吸引力,没有活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没有提供多媒体的教学条件或教师缺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他们对新文化、新思想,或者说新观点等的心理需求,没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他们的参与性、主动性或创新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状态。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高职大学语文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而对大学语文教师的队伍建设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往往通过在职攻读其他专业转向专业课教学,以获得更好的待遇或发展,造成大学语文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加之许多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往往身兼数“课”,大学语文类的课程,如写作、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艺术修养、传统文化、档案管理甚至秘书学、公共关系等课程的授课工作全部需要担任,一旦师资不够,就对外招聘临时兼课的退休教师或大学在读的本科生、研究生来给学生上课,造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造成不良的影响。学校的专职语文教师由于授课任务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潜心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的网络教学、网络资源收集、网络批改学生作业、网络空间建设等的学习与掌握不够,课堂教学也就没有吸引力。

二、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核心学科,其教学不能仅停留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上,必须寻求一种适合时代特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一种开放的、共享的学习资源,以及与大学生学习心理相适应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解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里,网络给学生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很大,网络不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弱化学生相关的语文技能,导致学生人文素质的下降,高职院校学生中这些情况尤为突出。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体和信息载体,以其信息资源丰富、鲜活、翔实、充足等特点,正在教育教学中日益凸显其独特的魅力。网络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发现、勇于创新的学习,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大学语文,信息技术理所当然地全面渗入了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

2.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需要进行网络化教学

网络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种素材十分丰富,学生可随时随地打开网站,并将学习内容向外延伸。有了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在家里、办公室随时随地自由上网,收集古今中外相关资料,为己所用,使自己的备课工作进行得更充实,教学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另外,由于网络资源更新快,教师借助互联网可以随时掌握相关内容的前沿动态。最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也为师生交流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可能。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对高职生进行大学语文教育,不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策略实施

网络环境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师生在资源共享、学习方式、师生互动等方面的革新,网络时代对我们造成的极大冲击,让我们重新尝试与探索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新途径。

1.积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展现出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以及共享性的特点,为高职大学语文的教与学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广阔的空间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撑作用,极大地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展现形式,教师与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快速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如网络提供的:优秀课视频、电影、讲座、音乐、案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背景知识等,这些资源具有很强的生动性、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及教育性,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极大地增强高职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为偏远地区院校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教学资源收集途径,因此需要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2.积极改进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手段

首先,由于互联网上的音频、视频、图片、课件、电子教案、知识背景等各种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优化教学手段,真正实现视听立体教学,是对于传统“嘴、粉笔、黑板”视听分离型平面教学的更新,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情境想象能力。当然,网络上的资源需要经过教师多次整合,精心再加工,才能变成适合教师自己需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其次,由于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实用交流平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通过网络布置作业,学生可以以BBS、CSCL的形式提交,教师批改后及时反馈给学生。师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网络电话、世界大学城、Webquest与E-mail等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习过程中协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实现建构主义中的情境和协作学习。最后,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疑问进行在线解答,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进行评价,同时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考核,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对网络的重视程度及使用能力

面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教师对新的网络课程与网络技术的使用一筹莫展,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因此,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对网络课程的制作与应用的培训,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网络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教师对网络课程教学的片面或错误的看法,使教师能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网络教学,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网络使用技术水平,熟悉网络课程的使用方法与作用,让教师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使教师的网络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4.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来,自主学习。当今中国社会多元的流行文化严重冲击着高职大学生,因此,大学语文教师需要仔细研究当今高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语文教学材料,如可以选取“超女”、“快男”、“中国好声音”、“星跳水立方”等选秀节目的素材,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学生们通过网络收集素材,可以更好地发表观点、看法,教师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也易于交流互动,这就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也从与教师的课后交流中获得了乐趣与动力,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日志、收获、经验等与教师分享,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能大大提高。

四、总结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网络资源、教学方法手段、师资队伍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多方面,网络环境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素材丰富,教学速度快捷,也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师生教学互动,对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是一次变革与创新。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掌握利用网络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综合素质。

作者:张明 单位: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第八篇

一、理工科学生的特点

理工科学生对自身母语能力素质认识的标准与期望标准存在较大不同,既对自身有较高认可,又清楚语文能力对个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知道自身母语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并有着较强的提高母语能力的意愿。矛盾性的表现应该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希望学习到的内容来看,各调查项分布较为均衡,说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各异,既有对文学感兴趣的,也有对应用性内容感兴趣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理工科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调整和加强母语的应用能力,训练、强化和深化母语文学文化素养。

每个学生的母语基础和兴趣点不同,因此采用集中统一的传统大学语文课授课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很难实现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高校大学语文课要在学生具备母语能力基础上,结合学生母语使用需求和文学文化兴趣,成为一个自主、开放的多元立体化母语素养培养平台。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一般都隶属于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群,是大学生母语素养培养平台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应从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出发,在理工科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基础上,发挥学校师资特点和优势,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自主性,在启发和引领的教学原则指导下,以树立端正的母语应用理念、拓展学生文学文化视野为目标,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个人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母语基础。

三、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模式

(一)以应用写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内容

将大学语文设为应用写作和文学文化两大类内容。应用写作可设为必修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母语能力基础上,将学生中学阶段的应试写作思维模式调整为应用性的写作思维模式,使学生形成写作是实现学习和工作目标的有效途径、写作水平是体现其学习和工作能力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工作中最主要的应用文种的基本写作方法。文学文化部分可以开设若干专题,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其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有文学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其文化素养。两部分内容在授课中都以写作训练为核心,让学生在不同应用目的下进行真实的写作训练。

(二)灵活多样的讲课方式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语文课的讲课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开放的,理论教学、篇目评析、写作以及讲座、讨论、精讲、讲评等多种形式都可以被教师采用,这也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启发和引领的教学目的。

(三)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开发大学语文网络课堂,将语文理论知识与母语实践运用、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以此调动理工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作者:武晓平 张秀芳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

第九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特色不够突出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各不相同教材因校而异,十分杂乱。可以说,大学语文教材对于高职院校教学针对性不强存在严重不配套的问题。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缺乏创新段有真正体现出学科特色,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认识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虽然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始由本校教师编写教材,但由于教师受视野局限,编写的教材质量无法有效保证导致大学语文教材无法与高职学生就业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高职院校只有按照本校专业设置分层次、分类型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才能真正突出高职特色从而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大学语文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岸习欲望不强、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比较重视片面地认为大学语文可以不学。而且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还是以讲授为主,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低,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入有差异的教学方式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要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沐」用多媒体制作轻松愉悦的课件,让学生们在“学中乐’、“乐中学”,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生机活力。

3.大学语文考试模式存在弊端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庄要还是以试卷考试为主要方式。试卷中的题型多数是客观题,较多客观题目的出现也大大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即使平时不去上课,只要在考试突击一下甚至在考试时通过作弊找到正确答案便可以考到好成绩、拿到学分,这对其他学生是完全不公平的。同时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完全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创新实践思维能力。显然岸生的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培养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生研修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师便会适当在考试成绩上给予照顾为的是让学生在就业时更加体面。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部分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语文知识学习,其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岸习大学语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自我展示的过程不能够仅仅通过一张满是客观题的试卷进行评价。只有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掌握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信息进而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课堂实际有机对接,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创新学生思维、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对策措施

1.切实更新教学观念阴确教学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本科的语文教学,普通本科大学语文教学突出“人文性”忽视“工具性”,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就是介于两者之间,要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同时相关部门要切实明确区分本科适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高职高专适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才良据学生自身的语文基础确定所选文学作品的数量、难易程度,严格确定教材的编写体例。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主要包括以史带文和按主题分类两种,以史带文展示了文学的发展过程,系统略显呆板而按主题分类打乱了文学作品的朝代、体裁限制把古代文学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按主题组合,显得比较松散。所以要把这两种编写体例适当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课程内容的编排既不失系统性,又较为灵活。在优化大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使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提高思想精神境界使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2.突出高职教学特色肩效调整教学内容

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使用的是普通本科教材这些教材重视古文骗重文学作品决出作品欣赏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部分高职学生文字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让他们去分析理解本科教材中的这些寓意丰富的文章,确实存有难度。只有把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教学实际内容真正契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高职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要进行合理调整,要侧重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感染力强适合学生实际和特点的文章作品,实现学生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兼顾。一是要传承作品中优秀的精神文化通过教材中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人格品质得以培养升华,从而促使学生对人生有更加客观的思考和把握。二是要抛弃中学单篇课文的讲读模式。要讲“文”,研究文章内容的艺术性,要讲“史”研究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要讲“哲”,探索文章蕴含的哲学理念。通过这种讲读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三是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写作、表达等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总之,要通过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突出高职教学特色焙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其树立规范的职业道德操守。

3.改进教学手段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学会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比如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通过向学生介绍教材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围绕自己的想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撰写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河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Dt实改变“一课本、一粉笔、一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要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营造听、看、想等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家作品。同时要加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可以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河以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写作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可以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可以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水平增加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真正达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4.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考试是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全面测定。试卷考核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标准化考核方式这种方式仅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习的结果河以说,是无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的。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要围绕实际教学目标来设定考试目的及内容,要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学生个性发展得以尊重。首先在考试目的上应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信心,实现“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目标。其次在考试内容上要用能力考核取代知识考核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考核,要着重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赏析等语文能力水平,同时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再次在考试形式上河采取开卷、闭卷结合式口试、笔试结合式,理论、实践结合式,论文设计与答辩结合式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考核方法的实施,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作为全国各类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课程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语言训练和人文教育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全面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任务。笔者相信,只有深入认识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定位比较模糊、高职特色不够突出、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等主要问题,Dt实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定位,突出高职教学特色肩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就一定能从根本上优化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高技能综合性实用人才的目标。

作者:肖斌 单位:河南化工职业学院

第十篇

一、改进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方式

(一)管理体系的完善

在实践中可以将国家公共教育经费设置为“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用于人文素养的培养上。二是课程资源的管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具有丰富的资源,亟需我们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根据课程的功能性,我们把大学语文课程的资源分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两个部分。高职院校应统筹兼顾,合理应用,让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三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待校园文化的建设,认识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充分开发大学语文的课程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类文化活动。与此同时,注重学生内在人文精神的构建,最终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人文精神。

(二)推进管理民主

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已经由传统的“管理式”向“民主化”转变,学校管理者逐渐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而被管理者则是由“服从”向“参与”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民主化”的议事机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议事机构的根本作用就在于让相关主体充分地参与进来,通过观点陈述、就事论辩,最后以表决的方式进行相关事务的决策。这种决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者或者是一小撮管理者对于决策权的把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会、学术委员会等议事机构,让有不同观点的人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充分的辩论,以保证我们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人文素养培养中的一个内容就是倡导个性的发展,提倡人的自由,人的理性思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民主化”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师可以任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教学,这在无形中提起了他们对学习、教学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对于所学专业的探索欲。仅此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管理“民主化”对于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

二、改善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特征,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缺一不可。缺少工具性的“大学语文”只有“灵魂”而无“肉体”,而缺少“人文性”的“大学语文”则只有躯干,毫无思想,只是一门普通的“应用文”写作课。因此,“三性”我们必须同时重视,应该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不仅是“大学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要求,更是课程目标正确指向的重要标准。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大学语文”课是面向“文、理、工、农、医、财、法、外语、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教育素质课程。到目前为止,大学语文是各大高校的核心公共课程之一,与英语、大学数学、计算机等共同构成了大学公共课体系。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大学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它让学生了解文化,体会文学精品所折射出的“思想光芒”,领悟文学大家深邃的思想境界,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提升人文修养。

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实现审美思维、理性思维、健康心理等内容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语文”能让学生感知到美的存在,享受到存在的“美”,并为他们提供了一盏通向“美学”境界的指示灯。学生们在接受美的熏陶、审美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审美创造能力。理性思维、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赖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施。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开设了相应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室。这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让学生找到“心灵家园”的有效方式。

最后,“大学语文”课程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程”的延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阅读、理解、背诵、书写”等传统语言技能。但与此前学习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语文技能水平的培养,全靠学生自己把握。因此,学生们在大学学习“语文”课程会感觉到很轻松。现代社会对于语言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的是表达、交流、沟通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语文”课程所特有,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改好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

(一)课程教材的合理选择

目前,“大学语文”已经不是过去“单一”、“唯一”版本,而是出现了很多版本的《大学语文》。高职院校选择适合自己版本的语文教材,这将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现实的问题。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也应该以“双主线”为选择的标准。那么,何谓“双主线”?即以收录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心灵感情等内容的文章为一条主线,简称“人文线”;以编写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语言技能培养内容的文章为另一条主线,简称“能力线”。

(二)校本教材的合理建设

除了规划教材,校本教材的建设也应该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校本教材是与校本课程相对应的,起源于英、美等国家。它产生的初衷是为了弥补“统一教材”所缺少的“地域性、地方性”缺点。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具有地方特色”是校本教材最大的特色。这里的“地方特色”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地方地理、地方人文、地方民族、地方经济、地方社会、地方人口等。例如黄伟林编写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中就突出了广西的地方特色。该书刻意选取了一些关于“广西题材、广西作者”的文章。

四、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考核模式

考核模式的科学与否,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否,都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建立合理化、动态化、科学化、全面化的评价机制,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动力之一。

(一)教师考核体系的完善

对于教师的考核,可以从“自我考核、机构考核、学生考核”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自我考核。自我考核的方式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还是自我评价、自我鉴定。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个人简介;思想觉悟上的认识;教学的基本情况;科研上的成果;存在的不足;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其次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得好不好,其实学生心里是最清楚的,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最后是机构考核。基于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评价,学校会对教师再做一次全面的考核。

(二)学生考核的综合性考虑

首先是发展性考核。这种考核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长远发展,而不是只盯着学生的近期、表面表现。发展性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激励手段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性考核的特点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里的“差异”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健康状况、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方面的内容。发展性考核的方式可以有实践活动、试卷、心路感想、读后感等。其次是分层次考核。跟发展性考核相类似,分层次考核主要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但有所不同的是,发展性考核关注的是个体学生差异,而分层次考核则着眼于部分之间的差异,也就是从宏观上来考量学生的不同。分层次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种,主要是高考分数、智力测验、实践能力、兴趣爱好等。例如大学英语教师根据英语高考分数,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A、B两个班。A、B两班的学生在学习内容、考试内容上都有所区别。

实践表明,分班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再次是形成性考核。这种考核的方式重在过程,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表现、综合素质。因此,对于学生的发展全过程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这种考核方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僵化模式,是一种动态的考核。例如在当前的学分制下,有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的学分提高,并且将其分配到教学过程中的日常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考勤等方面上。这种将“鸡蛋放到不同篮子”里的做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考核方法,值得借鉴、推广。

作者:刘邦凡 张松竹 单位: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北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