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论文 » 正文

基础教育课改下语文教育人才的培养

2021-4-10 | 基础教育论文

一、师范院校语文教育改革回顾

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文教师的学术知识、教育理论水平。这需要长期的专门训练,包括: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语文教学的实际能力,对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的了解程度,驾驭课堂走向、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等等。其次,语文的课程倾向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专业化,离开了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将无法深入专业探讨,只能就课文讲课文,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语文教师教育研究愈来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怎样才算是好的语文专业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出好的语文专业教师?师范院校学生具有今天学生明天教师的双重身份,在专业化的背景下对基础教育课改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应该更易理解并实施教育理念。

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思考

语文教育对基础教育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与推动作用。很多院校在积极探索教改的过程中,对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涉及内部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只有清楚了解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发展受何种因素的制约,才能着手进行调整适应。笔者以为,原因如下:

第一,师范院校中语文教育专业和其他学科存在差异。语文教育是人文学科,在经费拨款方面不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直接导致了本专业的基础设施、教学软件的滞后;很多语文教师仅凭嘴巴和粉笔进行授课,语文教学环境长期停滞不前,该情况在偏远地区尤为突出。此外,语文所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但考试时又需要标准答案,这就局限了语文教育的感受交流,降低了创新氛围,进而影响语文专业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时,即便是本学科专业之间也互为阵营,学古代汉语的不懂现当代文学,知识面狭窄,缺乏沟通与交融,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自身存在不足。在培养规格上,重点强调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而学生主体灵性的开发没有提到对等地位。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可以想象,一个只有专业技能的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后,可以教出答案标准的学生,却有很大可能也扼杀了学生的灵感、想象力、创造性等多元智力因素,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其实,高师院校要适应语文基础教育课改和发展的需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这是根本目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才算“适应社会需求”?过去往往强调较低层面的供需对应,把适应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做了片面的固定理解,导致了师范阶段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实际上的降低。

随着教育观念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这种认识尤为片面和静态,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把基础教育与提升培养规格对立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师范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的积极性,以致步入社会后发展潜力不足。再者,在语文学科建设上,地方师范院校传统的课程结构调整变化不大,学科专业建设特点不突出。该局面的形成,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行师范教育体制导向的成因,而片面理解语文教育的师范性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的发展走向

虽然课改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现实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夹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放”和应试教育现实的“收”之间,形成了见习实习时的两难境地。笔者根据数年的语文教育专业见习实习指导、师范生的反馈情况发现,许多师范生都在纠结课改教育理论实施的有效性。这种对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教育观念的反思,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已经充分意识到要跟上基础教育课改的步伐,让师范生发展自我意识。教育家上寺久雄在《教师的心灵与风貌》说过,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自身的反思与调整、自身对自身的评价、自我改造和把知识转化成智慧的能力。师范生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基础教育课改政策的了解和认识、课程改革体系的完善、自我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师范院校教育阶段就开始做起,具体来看:

第一,改变教育理念。师范院校在进行师资力量培养时,应着重关注教育理念———理念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的发生,就有相应的教育理念在起作用。为了师范生在今后的教育行为中能达到课改的要求,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修养,就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这是最基本的专业发展要求。一旦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这将影响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看待教育的意义,如何看待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如何看待语文专业的发展。

树立终身教育观和学习观,对语文基础教育课改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强调的是对自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理性诠释,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回归,更是超越和发展,是实现语文教育课改提出的教师继续教育的理念基础,对教改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语文学习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学的语文专业知识不足以承担所有的教育实践,良好的语文教育理念可以在本质上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观念。师范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生阶段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阶段作为组织者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倡导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呼唤配合,语文教育应当注重听说读写,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建立研究与合作,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是学科之间的多样性互动,开拓视野,激活思维。

第二,培养一专多能、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语文人才。“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即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语文教师应真正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以自身专业学科知识为纽带,以教学为手段,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只限定在教材知识范围中。这要求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不能只注重本专业学科知识,还应触类旁通,如此走上教师岗位后方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丽江师专语教专业坚持拓宽知识基础,加强技能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强化素质的办学理念,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近几年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也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均在95?以上。此外,语教专业以“三个一”(一张好口才,一笔好字,一篇好文章)为培养目标,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导游证、秘书资格证、育婴师资格证考试来拓宽未来发展道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为地方的发展储备人才。

四、结语

到底该“怎样来进行专业的语文人才培养”这个问题,目前尚未有权威定论。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师范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和步伐———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才能有效解决复杂而具体的现实问题。高师院校确立了语文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后,需因地制宜,理论结合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作者:刘燕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