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制的构建

2021-4-10 |

一、目前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1.教育与需要脱节,民族特色课程少

在我国民族地区开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等课程较少,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在很多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与非民族地区的开设课程别无二致,没有体现出任何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如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双语教师的需求很大,但是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较少或没有设置相应的双语教师培养的课程,并且在教材、大纲、教师等各个方面都缺乏相应的资源。”因此,培养的教师与实际教育需要脱轨。

2.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无论全国还是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都是由三个板块构成,即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是“普通教育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20%~25%,教育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7%~11%,学科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绝大多数比例,教育见习、实习约8周。”从三类课程的结构比例上看,存在学科专业课程比例极大、教育专业课程比例明显偏低的问题,而教育见习、实习则更是有名无实。师范生在实习期间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少,很少有时间参与班主任管理工作,也就更谈不上了解学生的情况,研究和解决教育与教学中的问题。加之有的院校让师范生自主安排实习时间与内容,并且没有足够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跟班听课、逐人指导演变为听汇报了解情况,看实习学校的鉴定评价实习情况。这就造成了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技能不足,使高师本科课程的育人效率与育人效益大受限制,导致师范毕业生需要多年的实践锻炼,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3.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在课程上脱节

职前教育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进行的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其目的在于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职后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在职教师培训,其目的在于帮助在职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知识与教育技能的更新。但是目前民族地区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设置未能针对民族地区师范生的未来的教育对象,未能很好地与当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联系起来;职后培训则存在培训目的模糊、内容不明确等问题。

二、在PDS模式下构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重点从课程设置原则与课程结构两方面探讨基于PDS模式下的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基于PDS模式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统一性与民族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既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全程规划、总体设计、通盘考虑,也要富于弹性,允许各民族地区根据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以及学校办学水平不平衡的实际,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因此,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必须要遵循国家教师教育的统一性原则,使整个教师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既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同时又要有特色性,形成各民族地区教师培养的特色,将教师教育的统一性与民族特色结合起来。

(2)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相结合的原则。民族地区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未来的民族地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帮助师范生树立基本的正确的教育观。民族地区教师职后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更新在职教师的知识与观念,借鉴和吸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对照比较中获得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持续发展。这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该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因此,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要坚持“职前—职后”一体化原则,这对发展PDS模式以及推动教师培养一体化有着重要意义。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PDS模式以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为主线,针对真实教育世界中产生的教育问题,大学提供广博精深的理论资源,中小学贡献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双方在行动研究、个案调查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基于教学现实问题,从‘实践’到‘理论’的教育理论创生口径得以开启,而源自教育现实的‘理论’又回归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因此,基于PSD模式下的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夯实并发展理论。

2.基于PDS模式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设置

PDS是典型的“反思论”的教师教育模式。“反思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也是近现代的事情。伴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非经典科学对经典科学权威地位的挑战,人们认识到思维的相对性,发现任何思维都有特定的角度、坐标和层次,都是在一定的特殊化层次上对世界的把握。”因此,在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中,应特别注重教师的反思,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建构。基于此,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应分为通识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民族文化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四类。

(1)通识类课程。通识类课程是对师范生在教师基本素质、知识、技能和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等方面的教育。基于PDS模式下的教师教育要将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的内容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联系起来进行,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形成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识课程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理论与实务、教育研究方法、教学测量与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论与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则包括:教学活动指导、班主任工作艺术、普通话与书法、微格教学等课程。

(2)学科专业课程。PDS模式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使学生能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与实践的联系,认识该学科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变化及要求,为将来从事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科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论、学科课外活动辅导课与学科课程评课说课专题。

(3)民族文化课程。真正做到民族性与师范性结合,推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在原有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新增民族文化教育模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文化田野考察、民族政治与政策、少数民族习俗与民间礼仪、双语教学法及实践、双语多媒体制作与应用、民族教育系列讲座等)。”

(4)教育实践课程。PDS模式下的教师教育课程还应加强教育实践,设置教育实践课程。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课程,要求实习生在PDS实习一年,见习、上岗实习各半年,各阶段均有较严格详尽的内容与进度安排。例如,采用观察法参与小组教学、实践班级教学与管理、集体备课、参与会议和科研活动等。因此,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时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顶岗支教实习工程’制度,并拓展为‘接力式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制度。即同一个专业的师范生每两人为一组,分别在两个学期接力式顶替民族地区中学在岗或缺岗教师,完成一学年的课程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加强民族地区在职教师的教师专业化理论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做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

作者:刘有为 阮学勇 边仕英 单位:西昌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