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分类和管理目标
(一)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分类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具有不同的特征。第一,显性知识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隐性知识则是不规范且零乱的;第二,显性知识一般来源于实证,而隐性知识很难用科学方法去证明;第三,显性知识可以文本化,如通过公式、定理、制度、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来表达,而隐性知识因为隐藏在人的主观经验之中,更多表现为诀窍、个人特技、习惯等;第四,显性知识的本质性能够被运用者所认识,隐性知识只能被简单描述;第五,显性知识比较容易储存、传递、理解和分享,而隐性知识则难以储存、传递、掌握和分享。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那些由像教材这样的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可以被称为显性知识,当然,就是在这些学科教材中还隐藏着许多隐性知识。另外,那些存在于师生头脑中的,基于长期的教与学的积累而未被表达出来的关于技术的经验性知识是隐性知识。如教师关于职业技能的训练知识,学生关于获得职业技能的知识等。
(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目标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不同的职业技术训练内容,通过设计、构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挖掘教材或某技术的固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共享并引导知识创新,最终通过对共享与创新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效能。相对来讲,技术或者技能中的显性知识的管理目标主要是使其编码化、数据库化;隐性知识的管理目标却在于使其显性化。传统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对教材或技术中的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和处理,却很少考虑将师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纳入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范畴中。根据知识管理原理,职业学校教学必须要把师生头脑里的隐性知识纳入其中,并使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才能求得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路径
(一)对显性知识的有效编译码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不仅因为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模式、形式、方法等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同,还因为从教师发出知识信息或技能分解的内容到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信息或技能分解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若从信息论的角度来分析,它又是一个信息转换过程。所谓信息转换,就是把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内容转换为表示该种意义的符号和把该符号转为一定意义的信息内容。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信息或技能分解的沟通。教师要把讲授或训练技能的显性知识编成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符号———言语、文字、数字、图表、公式、动作等,把它们说出来、写出来或示范出来;学生则通过听、看、读、写等把这些符号又转化为一定意义的信息内容,从而接受知识或掌握技能。由此,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的信息转换便是一个线性路径,即教材(技能)教师编码学生译码教材(技能)。
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对教材或技能的知识有效编码。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教材或技能所包含的显性知识转变为代表该种知识的符号化信息,这与教师理解教材与分解技能有关联。显性知识的编码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包括各种符号和手段的正确运用。无论是设问、技术程序、公式呈现、图表展示、动作演示,以及使用多媒体的表达,都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实施。然而仅有教师的编码还不够,必须有学生译码。译码就是信息通过信道后,再从符号化信息转变为原意义信息,使收信者对发出的信息加以理解。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译码主要涉及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显而易见,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的有效编译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换言之,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范围内。否则,教师进行知识信息编码后,学生却不能译码,或即使译码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原意进行理解,也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与自我生成,教学效果将大大降低。
第二,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编码。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教学对象总是有差异的。为此,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特点出发来对教学文本和技能进行编码就十分重要。做到这一点就会使教学效用最大化。
第三,学生要有心理准备。这样有利于知识信息的译码和反馈。因为课堂教学不同于“人———机”间的信息转换,它是有心理活动参与的,学生在教学中有无心理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课前预习与教学示范环节特别重要。
(二)对隐性知识的合理提取
根据知识管理的观点,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的合理提取是实现师生间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源泉。“通过组织内的先期知识共享,增强对隐性知识的获取能力,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就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个体性的隐性知识。教师如何通过一定方式挖掘自己与学生头脑中潜藏的隐性知识为师生所共享就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头脑中潜存的隐性知识用学生所能理解的表述方式导入到教学中与学生分享。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隐埋在学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共享。教师是否善于建立一个供师生共享和交流知识的平台则成为关键。
如果说显性知识的编译码路径是预设的,那么,隐性知识的提取路径则是生成的,是师生在共同参与教学实践的活动中,由教师的教学机智随境、随机而提取与获得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差异安排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不仅学会教师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教师不能讲授的隐性知识,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从而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就是一种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学共同体”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现与分享的形式。正是在技能的训练中,每一个人隐性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伴随着其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可见,职业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人际互动是师生个体头脑中隐性知识提取的良好教学策略。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序流转
虽然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是两类不同的知识,但是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流转的。以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提出的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4种模式(SECI理论模型)的界说来看,课堂教学中知识流转的路径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网络。
第一,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教师通过沟通、扩散和系统化将教材文本或技能所包含的显性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显性知识系统,形成学生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系统的过程。例如要教授学生汽车修理的技术,就必须先让学生对汽车的构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了汽车构造的整体知识,学生不仅懂得了汽车修理的原理,也理解了汽车修理的技能知识。
第二,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将文本或者技能中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例如,有关技能操作的规则性知识,仅靠字面或口头的教导是无法真正让学生获得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在一定背景下的实践性活动将这些外显的知识内化和整合到学生的经验中去,也就是进行所谓的“现象学转换”。
第三,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是师生之间在交流进程中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它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流必须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来进行。例如,在一些分组训练中,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可共享含有大量内隐成分的技艺或技能。
第四,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教师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与学生共享的过程。实际上,隐性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并不断生成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也正是知识的发展过程。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这个过程常常包括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将其观点、意象和技能要领表达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或者图像。
三、总结
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流转路径是被创设的。通过以上四种流转路径,知识不仅被传递、共享,而且被创造。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情境的创设,将外显的文本或技术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隐性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取,绝不是一般的教学技巧所能达到的,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是无法对职业学校课堂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由此,能够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的有效管理的教师有着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戴蕤娜 伍叶琴 单位:云南大学软件学院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