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高中生物论文 » 正文

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误区分析

2021-4-10 | 高中生物论文

1误区一:新课讲授不到位,过分依赖考前复习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由于高一上新课时课时较少,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不得不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的讲解中。另一方面,学生课上听得一知半解,课后又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所学知识很模糊,从而也给学生留下了阴影:有丝分裂减和数分裂很难,我就是不会。这样在今后的复习中,一旦碰到这一部分知识就感到害怕,也没有信心去攻克难点。复习的效果就是,会的还是会,不会的还是不会,即便课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能听懂,课后做题时还是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教师对于这些难点的处理切不可因赶进度而造成知识点的“夹生”。事后补救也就是常说的“炒冷饭”则要花更多的时间,且效果不好。教学时合理的教法应该是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步步到位。对于第一次出现的知识点,教师要一次讲清、讲透。一开始就把学生教会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若一开始就讲不清楚,甚至出错,后面要想让学生纠正就很难。要消除首因效应形成的错误概念,可能重复多次也难以改变头脑中已形成的模糊印象。

2误区二:教师活动替代学生活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教师阐述概念,听教师解释生理现象,听教师分析生理过程,听教师解读图表,而自己很少有机会说一说,很少能够自己去思考。这样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会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分析,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导致很多学生课堂上怕说、不敢说、怕说错,认为自己知识点应该都清楚,但考到就出错,究其原因,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将大脑中的知识提炼的过程,不说、不写又怎么能知道自己真正的薄弱之处。学习是耳、口、眼、舌、脑等各个器官参与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从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本质来看,它们的共同点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听———听教师所讲、听同学所述;说———向教师陈述、对同桌解说;读———记忆性的内容读一读;写———记忆性、理解性的内容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听和读是基础;写和说是表达,是关键。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生物学语言或概念进行阐述,这就要求教师经常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多开口,多实践,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说”不一定是讨论,可以是一些陈述性知识的描述、复述等。复述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因为信息在工作记忆中保持的时间越长,转化到长时记忆中的机会就越多。没有复述的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的时间不会超过30秒。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说、读、写的过程,都是对信息进行复述的过程,从而形成长时记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通过互动、合作等,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误区三:知识点传授面面俱到,教学难度一步到位

新教材中同一知识点的内容在不同章节多次出现,有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觉得知识点太过零散,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紧张,因此调整教学顺序,提前加大教学难度,力求知识传授一步到位。如学习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时,就想把关于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功能等全部罗列给学生,因此在讲这部分内容时重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把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提前;讲完有丝分裂后,为了在讲减数分裂时节约一点有丝分裂复习的时间,便把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提前学习;遗传病中概率计算,高一学生数学相关知识的教学滞后,学生理解计算困难,教师利用很多题目去强化学生,事实上等到高二学生学了概率后这部分内容很容易理解,没有必要在学生技能还未达到时,强加难度。教科书的编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资料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活动。

随意改变教材顺序,可能导致课时混乱,学生无法掌握教材体系;刻意加深教学难度,可能会因为其他学科知识教学上的滞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信心。新授课中很多问题的设置过难,如选修3基因工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讲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时,过早介绍双酶切法,甚至直接把高考题拿来做,忽视了新课教学与高考复习的区别,因为高考题难度加大,导致平时授课难度增加。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绝大多数的知识仍然需要学生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学生对于新知识接受是有一个过程的,过早加大难度,学生可能一时难以接受,即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出问题,也很难成为自己的长时记忆,下次碰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知从何分析。

4误区四:加大试题难度,过量使用模拟题

现在高一、高二新授课的练习、试题难度比以前明显上升,很多学校学生的平时练习都是从高考模拟卷上选的题,难度越来越大。一些教师为了学生能在考场上尽量多的“见过”考题,在平时习题训练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多做题,如果没有时间就让学生用“看”的方法来见到足够多的题量,不珍惜初次见题的机会。这样减少了“建模”能力的培养机会,还可能形成思维定势,即便在高考时也常因习惯性的套题而出错,影响成绩。如高一学习光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时,学生对过程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教师就已经开始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把难度很高的图表题、信息题给学生压下来,导致学生后来一看到这类题目就害怕,笔还未动,心早已怯。学生做题不能只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要知来龙去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习题如果没有时间完成还不如不做。高考模拟题具有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等特点,新授课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也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一些生物基础好、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在设计学案时,可以增加附加题,供他们使用,而对于其他学生还是要先把基础打扎实了。

5误区五: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板书

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多媒体设备逐渐进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黑板板书逐渐被多媒体所替代,丰富、生动的课件为新课程教材的实施增色不少,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听感受。然而课件往往只注重课堂的预设性而忽视了课堂生成性的过程。不同班级中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不同,同一个课件在不同班级使用,有些课堂临时生成性的问题在课件中没能涉及,甚至可能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声音、图片、动画等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整理,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震撼力。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可以更直观的展现实验过程,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习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然而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取代学生实验,学生只能“看”实验,弱化了“想”和“做”实验,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课件应当作为一个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依赖。

作者:吴晓凌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