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语文论文
第一篇
一、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来吸引学生。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来传递信息,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这比以单一的以听觉为主的传统教学具有更大优势,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这样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关注与认可,进而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强大的视听效果来向学生展现文本的优美情景,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2.利用问题的悬念性来引导学生。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由于问题本身具有很强的悬念性,所以学生在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就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问题本身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带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真正参与到探究中来,成为探究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真正享受学习过程,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自主学习能力。
二、树立学生观,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学生只有成为课堂的主人,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真正完成自主探究,进而学会学习。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严格地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只是课堂的附属品,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随着教学形势的发展,我们对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为关注。虽然许多教师在思想层面上认识到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未深入落实,并没有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课堂依旧是教师一个人在自导自演,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因此,我们要由传统的师生教学观转向为现代教学的生本教学观。
1.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
我们不要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主观臆断认为学生应该会什么,不会什么,应该怎么学怎么练,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基于学生的现实情况、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预设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
2.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足时间。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把握好教师的讲解时间与学生主体参与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时间保证。这样,学生才能开展自主学习。
三、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的认知活动推向高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所倡导的读书方法,说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会学习,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保驾护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当好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开展积极的认知活动,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与广度,并让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传统教学中教材的限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见闻、增长知识、提升技能的功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会提问艺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开始,创造的基石。因此,教师要学会提问艺术。当学生理解浮于表面、思维受阻、理解错误时,我们可以问题来指导学生思考,修正方向,为学生的探究开创新局面。二是引导学生质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自主提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氛围,要让学生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于提问,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更多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四、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动力
有人说过:“欣赏如空气,每个人都不可隔绝;欣赏如水分,每个人都不可或缺;欣赏如智慧的阳光,不仅照亮每一个学生,也会照亮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升学生学习动力。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批评为主,这样的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滋生厌学情绪,使得学生刚刚燃起的自主学习的激情被浇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赏识教育为主,要学会运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处,如自主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等等。教师在评价时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而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来划定不同的标准,善于对学生作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这样的评价方式更为客观,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提升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以更大的信心参与到今后的学习中来,从而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有耐心与恒心。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全面改革,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胡翮 单位:陕西省府谷县府谷中学
第二篇
一、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的完美体现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遗产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思想、浓厚的文化积淀、理性的思索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灵魂。高中语文教师要将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切实有效地贯彻到教学当中,这才是教学的根本,而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也必然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审美角度的转变
审美就是要将对事物的主客观观念达到统一。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语文教师通过对学生古诗词的教学,对帮助学生通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得到了灵魂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对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教育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者将人们司空见惯或者是生厌的沙漠景象以另外一种眼光、另外一种心态来看待,也就不是我们所说的黄沙满天飞的混沌景象,而是黄昏落日映照下的沙漠美景了。古诗词仅用短短几句话、几个字就将一种心境、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爱国怀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相较于散文更加优美,较议论文更深入人心。这也是诗人具备深厚的美学素养、古诗词文化功底的体现。
(三)对学生文化修养、文化功底的培养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于那些我们日常所见不足为奇、不予关注的事物、景象,诗人都以其独特的语言、写作形式描绘出来,或温婉动人,或独立清新,诗人都赋予了其灵魂。学生在文学写作、文学创作中适当引用古诗词不仅可以表现自身的文学底蕴,而且作为道理论据出现又可以增强语势和说服力,在记叙文中引用古诗词既可达到抒情作用,又可起到强调作用。古诗词的恰当应用,无疑会给文章增添一大亮点,引人眼球,学生也再不会遇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恼了。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作为我国独有的艺术瑰宝、文化遗产,应当受到高度重视,使它得以传承。作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以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当中灵活运用。
(一)掌握意境
在教学前,学生应充分掌握古诗词的意境,如作者的身世、所处年代、写作风格,所属流派,这样学生对于整篇作品的掌握才能更加深入。如古人在文学创作时对于文字的选择是比较注重的,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南山”如若改成了“望南山”就变成了带有目的性的欣赏,而失去了由发现所带来乐趣。又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诗的表面看流露的是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但结合王安石当时所处的背景:王安石在当宰相时希望通过改革、推行新法改变大地主、大官僚控制朝廷的局面,但以他一人之力很难取得成效,在被罢官后仍希望重返政治舞台推行变法。
(二)诵读
古诗词有不同的流派,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诵读古诗词。如豪放派就要鼓励学生高声诵读来表达慷慨激昂的情绪;婉约派就要低声品读;浪漫派主张以自然的语言来诵读。只有与作者的思想达到共鸣,才能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才能理解古诗词的寓意。
(三)鼓励学生将古诗词运用到写作当中
能将所学到的古诗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写作当中,是学生对古诗词真正理解的反映。语文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或者在语文写作中根据情景充分引用古诗词,以起到画龙点睛的妙处。如要通过环境描述来抒发情景,可以借用田园山水诗来抒发情感,而借用梅、兰、竹、菊来描写景物的古诗词就更多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以便可以随时应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中国历史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文化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现代教育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平时的学习当中,学生也要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不断地积累素材,增强自己的文学功底,将古诗词传承下去。
作者:黄志伟 单位:广东省龙川县实验中学
第三篇
一、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具体表现在:
1.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受到压抑,自主能力差,听任教师摆布。
2.教师迷信教学参考,迷信权威,迷信于标准答案,用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就范”,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创新求异的欲望。
3.对教学的评价,以分数论成败。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权威的迷信和教学规范的遵守,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过于强调整齐划一,一刀切现象明显。反对学生质疑,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以上原因,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时代在发展,国家要兴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既是当代和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参与新课程网络培训,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探究新课程改革的策略方法,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中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那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搞好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鼓励学生质疑、多思,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构建“导与学”结合的学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1.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自身思维的积极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是激发学生内部的自我学习动机。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故事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还需要语文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关爱。语文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
2.教师要注重学习策略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传授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具体要求和一般性学习策略,让学生掌握在预习、学习、复习、训练等各个阶段的做法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广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规范,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3.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善思,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高中语文课愿学、会学、乐学。高中语文教师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热点,关注国家大事,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结构的优化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要善于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语文教师要积极采用新课改过程中涌现的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式、尝试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质疑中反思,在争论中提高。
三、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愿意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
作者:马素梅 单位:正定县第五中学
第四篇
一、重视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朱自清的作品《荷塘月色》时,需要将文章的重点详细地讲述给学生,即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和感受作者如何运用细腻的语言及借助朦胧的月色、荷花荷叶表达出内心复杂的心情和情感。如果教师不能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生动的抒发作者情感的语言及思维贴切的写景语言,是很难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和思想内容的,更不可能充分地感受到朱自清所处时代的情感世界。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好地融合,应重视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实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内容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文意美、字形美以及字音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审美需求。学生通过学习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使自己的学习活动更具有创新性,还能够有效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和水平。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美学因素,并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与作品的创作者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地分析和研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刚柔兼具的文风,特别是指导学生善于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深刻地感受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出来的意境与旨趣。
如教师在讲解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时,不仅要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发展历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还要让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雅俗共赏的语言功力、面对人生持有宽容平和的心态,更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和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又如在讲到闻一多的作品《死水》时,不仅要为学生分析作者在作品中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情感,还要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力度和深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实现将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教学目标。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语文的探究性学习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是由于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还有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除了要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外,还应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并能够对搜集的价值性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可见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高中语文教材中介绍唐宋词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将作者的生平、作品风格、流派特点等诸多内容为学生详细地讲解,这就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指导他们独立自主地探究更多的语文知识。
如苏轼词中的英雄美人、大江东流等诸多词汇深刻地表达出了作者生不逢时、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的迷茫和怅惘之情。教师应在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词中选择的哪些物象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将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传达给读者?然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这些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在学生共同交流、沟通、合作的过程中使问题逐个得到解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
作者:蒋恒 单位: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第五篇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1.学生未能全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提问是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然而一个班级内部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擅长数学,有的学生精通语文,有的学生爱好英语,各不相同。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却无视这种个体差异,有时为了教学效果活泼、热烈、生动,经常由极少部分语文成绩较好、兴趣浓厚的学生来回答课堂提问,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只是被动地参与其中。这就会导致教学中的“马太效应”:小部分学生成为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角,而大部分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思维放松或停滞状态,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丧失,最终导致成绩不断下滑。
2.设置问题时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当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语文课堂中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经常采用一些悬念开头式提问、抛砖引玉式提问、联想启发式提问来组织教学,发散性问题、联想性问题等一个接一个,却不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忽略了学生的适应程度,既没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也没有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享受,单纯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最终的答案,不能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点拨型的启发,造成问题的提出与最终解决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二、造成高中语文提问现状的原因
1.从学生角度分析,身心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不愿参与课堂提问。
高中阶段,学生一方面生理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这就造成了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在课堂表现中亦呈现出种种矛盾:高中学生更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部分学生担心自己回答错误而被老师、同学嘲笑,因而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逐渐形成一种多性心理。部分学生生性胆小,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为了获得安全感,他们在课堂上不愿、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对课堂提问的态度越来越保守。加上高中语文知识体大量广,短期内难以明显进步,因此不少学生对教学创新实践态度十分淡漠,导致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效果不佳。
2.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师依旧更倾向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首先,面对高考的压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储存教师传递的信息,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其次,来自于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压力,迫使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给他们展示最直观的教学效果———学生成绩是否上升。为了达到这一功利性目标,教师不想,也不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用提问去启发学生深入课文,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倾向于提问一些反应迅捷、思维清晰的优等生,对于后进生则不愿花同样的耐心和时间去启发、引导。第四,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并没有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而是继续自顾自上课,这样的态度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从评价制度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提问尚缺乏客观的审视态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考试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识状况,然而当下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之下,考试却成了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不得不承认,当前考试分数已经被拔高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仿佛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了未来人生的成败。受这种观念影响,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总是花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模拟题来提高课业成绩,而不是花费时间去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培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质疑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能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用标准、统一、明确的答案压抑学生独特的个性,于是语文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毫无乐趣可言的负担,这也是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沉默的原因。
三、转变课堂提问主体,提升课堂提问效率的对策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转变课堂提问主体,有助于解放教师的教学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益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当下语文课程改革乃至教育体制改革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实现语文课堂提问主体的转变,应做到以下四方面: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因此教师教学理念正确与否、先进与否,将对学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课堂提问主体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即教学目的不能仅仅以追求学生成绩提升为目标,而是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念,既要尊重学生的层次差异,因材施教;又要营造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整体推进。第三,教师还要树立古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提问不能仅仅给个答案就了事,而是要启而不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2.提升教师问题引导的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多提出一些灵活性、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并存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比如,在讲授沈从文的《边城》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了奇秀隽逸的湘西风光,引导学生将之与都市生活对比,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厌恶都市的繁华、喧嚣而迷恋湘西的原始、淳朴,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浓厚兴趣。其次,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积极地予以评价。这要求教师培养教学敏感性、提升灵活应变性,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多多给予学生真诚的、可信的、具体的评价,而不是笼统模糊的概括。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实现语文课堂提问主体转变的起点。我国学生问题意识普遍较低,要转变这一状况,首先需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需担心他人的目光与嘲笑,从而打破思维的局限与惯性,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其次,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与文本对话,生成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整体感受,在独立的空间中挖掘自身的个性与潜能,激活自身的思维创新与能力创新。第三,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这需要教师示范,并引导其他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尊重,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建立自信。
4.加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首先,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讲授杜甫《登高》时,笔者就通过对“猿啸哀”、“飞鸟”、“登台”等意境在不同诗歌中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体会出作者万年的孤独艰辛、沉郁苦闷。其次,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由于言语晦涩,一直都是难教、难学、难懂,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主义”?如何“拿来”等等,就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拿来主义”的深远意义。第三,是在课文的矛盾处引导学生提问。比如,笔者在讲授《声声慢》时,一位学生在下面嘀咕:“天那么冷,为啥李清照不喝烈一点的酒暖暖身子啊?”针对这一“课堂八卦”,笔者并未制止,而是引导学生在思维矛盾处进行提问、解答,让学生们明白:不是酒不烈,而是作者忧愁太浓,浓烈得任何酒都无法解忧。于是词中的“愁”也就在学生脑海中清晰、细腻地勾勒出来了。第四,要在学生的兴趣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即通过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兴趣点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身的兴趣引导课堂提问,从而让学生寓学于乐、乐在其中、学有所成。
四、结束语
总之,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主体转变,既有利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又有利于未来的教育体制改革。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教师,笔者希望通过这一教学创新,让高中语文教学既能够满足社会、家长的期待,又能使学生得到均衡、全面的成长。
作者:邹红 单位:浙江省三门中学
第六篇
一、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现状
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高中期间,在高中教学中会举办各种竞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这些竞赛中有关语文竞赛比较少,大多数仅仅局限于数理化,很多学校都会因为数理化竞赛取得的成就为荣,这就严重地忽略了语文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无形中就会给学生造就一种学校不重视语文教学的错觉,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们认为,语文课程根本就不重要,自己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语文。除此之外,对于目前校外的很多辅导课程的开设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辅导班开设的课程主要就是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以及英语等课程,对于语文的辅导就没有。通过上面分析的现象可以明显的看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以及社会都没有对语文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慢慢的失去兴趣。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加强文学教育的措施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地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重新定义了语文教学的性质。高中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具有发展性、延展性以及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需要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转变传统语文的教学观念,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充分的认识到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所起的重要的作用,找到文学中存在的具有思想价值的地方以及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进行教育,真正的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养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将会有极大的提高。
2.加强学生引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的关键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捕捉,深入挖掘中文学教育的因素,与此同时,老师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文学教育的因素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逐步的引导学生真正的走进文学的世界。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于文学作品中美的能力的体现需要同学们深入的体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美,才能真正地喜欢文学教育。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一篇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将会发现文学作品中更加深刻的含义,领略文学的魅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3.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们认真学习教材中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对于文学形成一定的积淀,逐步地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学习兴趣,逐渐地引导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充满着乐趣,自主阅读。让学生逐步养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作品的阅读,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对于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老师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的优化教育方法,从根本上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的兴趣。
作者:张延芳 单位: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