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更新社区教育的管理理念,加强理念创新
社区教育是一项群众性的教育事业,因此在社区教育的管理中,要加强居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树立主体性教育的发展理念,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充分发挥群众对社区教育的智慧力量,以推动社区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体制创新
传统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把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在实际的管理中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的被管理者常处于政府的从属地位,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在社区教育的管理上必须要加强与社会、居民的良性活动,促进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为社区教育的科学管理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求在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提高社会和社区居民的管理地位,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社区教育中的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是促进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
在工作机制的建立中,建立由多个单位和部门组成的社区委员会可以有效地解决社区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保障机制的建立则可以通过构建考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来强化社区教育的考核与管理,促进社区教育的高效科学化建设。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管理理念的创新指导下进行的,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拓宽社区教育路径,强化管理载体的创新
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与其相关的各种民间组织的兴起,如体育健身和娱乐休闲等社区活动组织对于激发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社区教育管理的创新中可不断拓宽教育路径,加强对管理载体的创新。把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实现学校内部图书、教材和网络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发展。同时,社区教育发展中管理载体的创新还可以通过社区公共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来实现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方式的多样化。
社区内部的科普园、烈士陵园和干休所等都可作为引导居民进行学习的教育基地。同时通过在网站上设置教育专栏,或利用各学校各单位的网站来及时发布社区教育的信息,能够提高社区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激发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
四、加强社区教育的服务创新,促进教育惠民
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为居民群众的学习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教育的服务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教育惠民是社区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根本宗旨,在促进社区教育的优质化服务中,要扩大对居民群众学习资源的供给,为社区居民的教育学习搭建好资源平台,对社区教育的发展做好服务性的支持。同时在社区教育的管理中,加大设施建设和教育经费等投入可以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促进社区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
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区教育管理上的创新,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要不断加强对管理理念的创新,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为社区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管理载体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是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区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促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对推动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我国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海涛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四明镇社区教育中心
第二篇
一、社区教育发展的文化范式
进入新世纪前后,社区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与国家教育改革、社区建设、文化兴起等背景有着重要关系。1999年,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国家文件自德育工作之后首次独立出现社区教育,发展定位是“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之后,教育部随即于2000年启动了持续至今的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并在2004年颁布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社区教育普及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推动。
至目前,共产生210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其中68个实验区被评为示范区。在此过程中,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相继强调要建设学习型社会,而社区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基础之一,也被列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2012年《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2001年,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2008年超过3200美元,2012年达到6100美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和教育需求日渐旺盛,呈现出井喷式发展。这一过程中,社区教育不再是学校德育的辅助工作,更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其重要任务是满足所有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从世纪之交至今的十几年间,是我国社区建设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单位人向社会人的变化,使社区这一最基层单位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功能。社区管理体制不断变革,公共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社区人口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社区建设日益成为适应经济和社会运行体制转型的重要诉求。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教育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引导居民素质提升、提高社区干部能力、丰富社区生活、和谐社区秩序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教育受到教育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多重影响,既与各种社区工作紧密结合,又因其较为鲜明的教育特性而不同于一般的纷繁琐碎的社区事务,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社区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从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学在教育研究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从文化视角思考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思维。其中,教育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人是文化的起点,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同时,文化学的思维突破了传统的“社会决定论”与“教育适应论”,认为教育不再只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相反,从人是一种文化存在出发,认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样呈现出类似思维。这一阶段社区教育的发展范式可概括为文化范式,其所确立的发展和研究信念是:文化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社区教育发展主要着力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文化繁荣促进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建构新的社区秩序和结构。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高度融合,其本质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教育文化服务。社区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工程。文化范式有两大着力点:一是要求所有的教育文化设施尽可能地向社区居民开放,使学校、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尽量“无障碍、零门槛”地迎候广大市民。二是建立专门的教育文化机构来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教育服务,如上海建立了两个文化教育体系:一是17所区县社区学院与210所社区学校组成的社区教育专门机构体系,二是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成的主文化活动机构体系。这两个体系互有交叉,又有所分离。依托这两个体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文化活动。
二、从德育范式向文化范式衍变的主要体现
社区教育在从德育范式向文化范式的衍变过程中,其价值取向、教育主体、教育重心均发生了变化。
1.价值取向的变化
德育范式中,社区教育的价值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关注的是发展价值。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是获得社会对学校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探索学生德育途径的多样化。同时,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带来教育理念的变化,在德育范式中,学习逐渐超越了学校的界限,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教育发展中来,社会各界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学校以外的丰富的“第二课堂”,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更为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教育走出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探索,使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文化范式中,社区教育的价值理念是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价值。社区教育既追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提供必要的教育服务,也追求社会要为人的生命发展提供必须的支持。因此,社区教育一方面强调社区居民快乐自由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宣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承担公民教育的责任,并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追求提高社区的文化水准和教育水准,强调行程共同的社区文化,以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归属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文化范式对教育人力资本理论和价值进行了稀释,它强调非功利性,认为教育既可为人的就业和职业技能提升作准备,也可以只是追求休闲和快乐,追求生命价值的释放和完善。教育和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愿、兴趣和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2.教育主体的变化
德育范式中,社区教育主要关注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在全社会关心教育的号召下,社区多个单位纷纷为学生接受教育提供各种方便。社区教育的这一内容并没有因文化范式的形成而消失,相反,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服务一直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直至今日也是如此,教育行政部门和街道(乡镇)的管理部门都将学生的校外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尤其反映在寒假和暑假的假期教育,每年都会制定专门的文件来推进这一工作。文化范式中,社区教育的对象和任务也在发展变化,其任务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变化而不断扩展。社区教育关注的对象不再具体为某一群体,由于理念的变化,所有的居民都成为社区教育关注的对象。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普及,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再局限于学校,不再局限于前20年,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并且无处不在。学习者成为社区教育的真正主体,人们参与社区教育更多的是出于自觉自发的要求,学习动机来自学习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自学习者的学习愿望。社区教育对象的全员化,并不意味着社区教育可以为所有的人的学习提供教育服务,实际上,它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除了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外,当前社区教育的重点是为教育机会相对较少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比如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残障人员等,这反映了社区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教育重心的变化
德育范式中,社区教育的主要推进机构是以中小学校为核心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或与此类似的组织机构,或者是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建的形式予以推进。社区教育主要依托中小学校实施,社区教育的重心在街道、镇这一层面。社区教育的主要推动机构是学校,而且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上级机构并没有要求一定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而社区教育的推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小学校与单位的互助,企事业单位为学校建设提供设施和经费,学校为单位职工子女读书提供方便;二是在地区政府的协调下成立社区教育组织,邀请更多的单位参加,营造共同育人的教育环境,做好“第二”课堂;三是厂区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或是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学生就业方面进行合作。社区教育的主要推进方式是社区为学校发展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文化范式中,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其中,社区教育的教育重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层的推进体制。注重党委领导下政府多个部门的参与合作,如上海成立了由宣传部、文明办、市教委等共同组成的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市教委和市精神文明办联合成立了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同时强调社会力量在社区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多资源的整合和多力量的共治。社区教育的推进重心不再仅仅停留于街道乡镇,区县、省市、教育部等各个层面都开始有重点地推进。二是多元的推进机构。因为社区教育内容的扩展,社区教育的价值观念也发生变革,中小学校不再是唯一的主角,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等专门社区教育机构,社区自发的群众团队以及社会组织等均成为推动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三是多元的内容和形式。如有社区学校提供的课程,有居民自发组成团队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相关部门组织的大型学习文化节日活动,有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的数字化学习,有针对各个人群重点开展的特别教育服务,等等。这些内容同时扩大了社区教育的功能。概括而言,社区教育发展从德育范式到文化范式的转变,体现了社区教育服务对象、发展主旨、发展模式的变化,也对社区教育工作者和社区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
三、范式衍变对社区教育发展的启示
社区教育的文化范式对社区教育发展有着综合性的影响,尤其是社区建设、文化繁荣、教育改革三大要素的变化,要求社区教育不断创新,适应需求。
1.社区教育发展要适应社区建设的新变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在当前的社区发展中,经济发展功能更多地向社会建设功能转变,民生改善、社会保障、老年教育、文化繁荣等成为重点热点,这对社区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式带来了相应影响。比如,在区-街道财政体制发生变革、预算决算方式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情况下,社区教育经费的获得和使用方式也需要随之而动;在老龄人口剧增、外来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下,不同人群的教育服务也需要有针对性变化;在面临重大社会事件、维护社区秩序时,社区教育的宣传教育功能也会受到格外重视,诸如此类等等。可见,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置于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之中,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社区的重视而获得持续的发展。
2.社区教育发展要承担更多的文化使命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社区教育需要在文化事业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社区教育要在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已有的经验中,社区教育已经在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文化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受到地域限制的优秀文化,如山歌、剪纸、讲故事、农民画等,由于人才长期青黄不接面临濒临失传的困境,但通过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活动的装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推广,受到居民的欢迎。这些宝贵的文化传承将成为社区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社区教育还应努力着眼于培育社区精神。在国内外实践中,社区建设实际上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消除人与人的疏离感,抵制异化,回归人性,是滕尼斯以及后来社区研究者一直倡导的社区发展主旨,这正是社区精神的发展要求。社区精神体现的是社区内单位和居民的价值认同和群体意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现代社区存在物理居住空间封闭、功利主义盛行、公德信任缺失等问题,这些变化使人的社区意识和社区精神比较淡薄,归属感不强。社区教育要致力于培育社区精神,改善人际关系,引领正向价值观,进一步体现教育促进和谐的巨大作用。
3.社区教育发展要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社区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发展关系密切,也表现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即一般由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领导,这有利于整合更多的文化和教育资源。但作为社区教育最直接的领导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也面临新的管理挑战。比如,教育管理如何从学校走向社会。自教育部取消成人教育司之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逐渐由人力资源、劳动、农业等各个部门主导,教育行政主要是着力于相对独立的学校管理,对社会教育所涉甚少。但当社区教育从学校德育扩展至更多社会教育内容后,教育行政的思维和方式也需要有新的变化。即使在社区教育普遍发展的今天,仍有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因为不擅长或不重视,而选择性地忽略社区教育,以致社区教育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为此,社区教育管理需要探索如何从独立走向开放,如何在条块结合、合纵连横方面建立合力。
再如,教育管理改革也对社区教育发展提出重要挑战。目前从事社区教育的专职教师一般都是由教育部门把中小学教师派到社区,但这种派出模式将面临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极大影响,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地区,因为定岗定编的要求一下子将所有派出教师从社区撤回,导致社区教育无人可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予以探索和解决。这既是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也是教育行政能力的重要提升。
作者:杨东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准确把握社区教育工作的新形势
重庆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市场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现了加快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居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我县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势必会产生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所形成的社会问题必然会反映在我们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生活中,我县社区教育工作就要在关注民生、了解民意、沟通民情、凝聚民心、关怀弱势群体、体现教育温暖方面发挥重要的教化功能,促进社区的和谐。
二是学习型社会建设步入提速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必将引领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工作步伐。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区及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所以社区教育是否充分发展,直接关系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必须加快步伐,加速前进,加强目标引领,让社区教育迅速拓展到“全民阅读、全民学习”,强力助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是社区教育的发展走向提升阶段。历经多年实践,虽全县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稳步发展,还在2013年中国成教协会换届选举中我县被选为理事单位,但与社区教育应有的价值、与社区建设和发展进程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所谓提升,就是要继往开来,创造新的飞跃。要从《纲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来明确我县社区教育的工作方针,即在教育和服务过程中要坚持以民为本、促进均衡,创新创特、提升品质。还要在带有根本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问题上有新的实质性突破,例如体制、机制、政策、队伍、经费等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教育服务平台的建立,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内涵深化,品牌打造,文化引领与文化建构等,使我县社区教育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品质发展,从而推动教育民主在社区的区域实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切实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新需求
社区教育的目标就是以社区教育为载体,不断完善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延长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受教育水平;加强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完善和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创建服务完善、社会和谐、崇尚公德、居民素质较高的新型社区。不断开发、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教育培训,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终身教育需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终身教育的现代化
终身教育体系是从幼儿到老年,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它打破了教育的“一次性”和“阶段性”,使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教育的功能从学校向社区延伸,让基础教育在教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开放,做到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系统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同时,要加大终身教育的理论、政策、法规的研究,建立激励、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努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让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都身处在一个教育的环境和学习的氛围中,做到只要有需要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实现终身教育现代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推进新型和谐社区建设,全面提高居民学习素养
社区教育要以建设新型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功能为重点,把社区教育与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创建市级文明县城”相结合,着力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机关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全面提高居民学习素养。要把学习型社区建设与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就是要深入落实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各项要求,健全完善各项学习制度、管理制度、考评机制,有效运用集中学习、理论研讨等方式,不断丰富完善工作抓手,在各级各类组织中营造崇尚学习、勤奋工作,践行“中国梦”的良好氛围。以学习成效推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进行。此外,还要把学习型社区建设与“创建市级文明县城”结合起来,并把“创建文明县城”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力助推,注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引领大家用新思维、新套路、新办法解决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引导和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培养各种人才,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扎实推进全县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为创建重庆市社区教育实验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全面提高社区教育质量
各级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要充分整合本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将各类现有的教育平台充分整合到社区教育这一大平台中,实现社区教育软、硬件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全县各级社区教育机构的设施建设,实现辖区内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五整合”,即整合、师资配备整合、培训计划整合、日常管理整合、台帐资料整合,以节省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如硬件资源整合方面,要强引导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含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民办培训机构)、文化、体育、科技等场所、设施在不影响学校安保工作和正常教学、经营的情况下,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强化社区教育硬件保障,全面提高社区教育质量。不仅要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优质资源,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开发提升公民生活素养、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垫江地方特色,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类教育资源,要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贯穿到从幼儿教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以不断提高居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加大社区教育培训力度,继续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立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体系,提高就业创业技能。重点针对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征地农民、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特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不断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着力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实现就业,解决“4050”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实现垫江县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8100人次。促进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构建增收长效机制,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五)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无疑明确了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的社区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通过建设各级各类文化室等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着力构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给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阵地和营造有利的文化学习氛围,激发群众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指导基层单位、群众有组织、有目的、积极地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为推动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努力打造网上学习平台,加强社区教育学习交流
在整合及开发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加大社区教育阵地建设,改善社区教育学校设备设施,优化社区教育教学环境的基础上,逐步打造社区教育网上学习平台。建立垫江县社区教育在线网站,提供全方位的网络学习信息;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组织开发一批能满足居民学习需求、居民乐于接受的社区教育培训系列教材和远程网络教育课程,建立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合理布局终身教育网络平台终端,设立远程教室,建立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的终端,以此形成覆盖全县的终身教育网络和市民网上学习中心。
三、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努力开创社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社区教育是涉及到社区内各种组织的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作,必须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建立健全协调、平稳、高效的运行机制,这是保证社区教育目标和任务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
(一)加强组织保障,落实工作责任
依托县教师进修校挂牌成立县社区教育学院,负责全县社区教育业务指导工作。建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级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县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县社区教育发展规划,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研究制定发展社区教育政策,推进规划的落实;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对本单位、本部门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监督、配合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教委,负责全县社区教育的指导、督促、检查和协调工作。同时,各乡镇相应地成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并依托成人学校成立乡镇社区教育学校,具体负责各好乡镇社区教育的组织培训活动。各村(居委)依托“党员远程教育活动室”挂牌成立村(居委)社区教育活动中心,配备社区教育联络员,配合乡镇社区教育学校开展与本辖区有关的社区教育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按照社区教育的规律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社区教育制度建设,并严格执行、狠抓落实,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促使各位社区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尽心尽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管理方式,增强团队活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社区教育工作的技能和本领,促使管理工作上水平。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各乡镇除了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分管社区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外,还要要因地制宜地组建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既适应社区需要而又有社区特色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首先鼓励辖区内教师参与社区教育工作,将其兼职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纳入职务职称评聘的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社区内的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各行各业专业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及广大志愿者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志愿者表彰激励机制,使之成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最后要加强社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政策和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努力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能、能吃苦、善钻研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四)建立评估机制,强化督导检查
县社区教育办公室要进一步制订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学校考核评估方案,从社区教育规划(计划)、组织、管理、基地网络建设、成效等方面对进行评估、考核,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管理和激励导向作用。同时对全县社区学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的办学、管理、指导、服务职能,积极扶持基础条件较好、积极性高的乡镇(街道)创建示范性社区学校,对办学成绩突出、在全县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并在服务我县经济和社会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社区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
(五)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为确保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我县社区教育经费按照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划拨,经费列入政府经常性开支,以及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各自的职责和所承担的任务,落实相应的经费,还要在社区建设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社区教育。通过采取“政府投入、部门分担、社会捐助、受教育者承担部分”等多形式筹措经费的办法,妥善解决社区教育办学经费问题。
作者:李川 陈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