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地理教学论文
一、鲜活的教法,开放的模式,激扬个性,培养兴趣
传统“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再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使课堂越来越沉闷,学生的个性发展被禁锢,学习兴趣越来越少。因此,教师要想顺应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利用鲜活的教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多种教学方法,选择适合课堂的鲜活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开始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地理知识进行自由演说,学生轮流进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再比如,结合地理知识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是让学生扮演“导游”周游全国,给其他同学讲解各种景观景点、地理知识,或者是让学生担任“环保局长”回答记者的提问等等。这些游戏既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又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引入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室中完成的,长期如此学生会有单调枯燥之感,如果让地理教学回归自然、走向社会,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讲授知识,必然能够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了“地图”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来到野外进行实践应用;学习了“环保知识”后,可以走进工厂参观考察污水的治理及排放情况等等。
二、灵活穿插风趣幽默的语言,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对于知识的讲解、学生的领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穿插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调剂学生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经常使用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谚语、谜语、歇后语。谚语是劳动人民长期观察自然和社会形成的智慧结晶,形象生动而又易于理解,如“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是秦岭地区地理景色的鲜明写照,“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描述的是云贵高原的地形气候特征。谜语在教学中的恰当使用,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如“船出长江口”猜一个城市名(上海),形象地点明了上海的地理位置;“久雨初晴”猜一个城市名(贵阳),等等。歇后语在教学中的使用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学习“北极”的知识时,可以引用“北极的冰川———顽固不化”来显示其地理特征,等等。二是古代诗歌。古诗文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引入课堂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两者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掌握地理知识。比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则描述了四种降雨类型中的对流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形象地说明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或雪的天气变化特征等等。这些诗歌点缀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回味无穷,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三是现代歌曲。青少年学生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如果教师将其引入地理课堂,则能很好地将学生的兴趣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就形象地说明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歌曲《黄土高坡》)这首歌唱出了亚洲东部地区(典型季风气候)一年中的主要风向等等。
三、借助多媒体,通过感官刺激诱发学生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已经走入地理课堂,它集声像图文于一体,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数字信息,而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呈现出来,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全方位、多角度、多感官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掌握,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作者:陈红丽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