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以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初探

2021-4-10 |

一、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教学管理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强调必须按照行政法规和规范程序进行教学管理。这种沿袭很久的刚性教学管理制度已难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教学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注重时效性、机械化操作,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急需创新型人才,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落后,与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不相协调。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缺乏竞争性和淘汰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调动起来,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传统的教育体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管理,使得学校只能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附属机构,完全按照行政组织的行政程序、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没有处理好刚性和柔性的关系。如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和安排、考核要求上具有高度统一性,造成教学的主体性缺失、学生选择课程空间狭窄、教师教学内容陈旧。大部分高校存在着对教学管理投入不足的现象,再加上在校学生及专业数量急剧增加,明显加大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致使简单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教育知识、管理经验及职称、学历等方面。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虽有专业知识,但很少是专业管理人员,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教学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未能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缺乏主动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影响教学管理质量。

二、建构以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系统模式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校园风气的改善,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所言的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而是为防止一系列问题出现提出的预防式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的教学管理。本节就如何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做深入的探讨。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如果没有学生,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高校的主要使命就是对学生负责,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需要的人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可以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学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工作,就要一切都以学生为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与责任感。同时提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这是培养学生主体能力的最佳途径。

(二)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队伍

1、投入管理者的感情、强调以身作则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上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在的制度管理,诸如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处罚条例等。这种硬性的管理模式具有不可抗拒性和强制性。另一种是内在的以生为本的管理,诸如说服教育、尊重激励、心理沟通等,这种管理方式带有明显的人性化色彩。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因此,以生为本的管理机制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此外还应具备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真挚的感情,才能取信于被管理者。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外在制度管理已基本完善,而亟待进一步完善的是内在的管理。这一工作面临的群体是大学生,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感情需求也高,求尊重、求理解、求自我发展的要求比一般的社会成员更强烈,因此,以生为本管理中的管理者也需更优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管理者产生认同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管理人员的戒备心理、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2、学会沟通、学会激励

沟通是重要的交际手段,是人际关系的桥梁。老师和学生相处,最重要的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与此同时,老师的态度要亲切,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其自信心,转变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才能真正地实现用心交流和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生处于学校这个大的集体生活中,都有为集体服务和奉献的意愿,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因此,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尽量让广大学生参与制定班级重大决策和学习发展目标,让学生从心底里把学习、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而且可以在班级内部营造民主的氛围,优化学生管理工作。

(三)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工作应确立学生在学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下,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只有被激发潜意识中的主人观,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将制度管理与以生为本的管理相结合,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生为本的管理为根本,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1、强调针对性、个性化管理

以生为本的管理从方式上可分为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所谓间接管理就是管理者借助于媒体和舆论进行的宣传教育,让学生通过第三者的渠道获取。这种方式虽能起到普及性教的作用,但缺乏针对性。直接管理则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到因人而异,加强针对性。管理工作者应经常深入学生群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在实施以生为本的管理体制背景下,每个学生甚至每个管理者的成长经历、个性心理、思想觉悟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应及时以规章制度加以疏导,防止在日后的人本管理中出现漏洞。完备的制度最终要体现在执行力上,一方面违反制度者,必须照章处理并为此承担责任,才能做到引以为戒,遵守基本的“规矩”的效果。另一方面要以人性化的关怀与尊重来感化和引导学生,使其自觉远离违章之事,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尤其注意的是,在实施以生为本的管理制度中,管理者要注意观察其效果并建立反馈信息机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运行效果予以调整和完善,从而避免形式主义和教条化。

2、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到实现自我管理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益趋向成熟,自我评价意识,自我监督与控制的能力得到发展,他们充满活力、自信、积极向上,渴望成功和独立,但往往缺乏实践经验,没有与社会接轨。根据一些调查,一些优秀学生干部、辅导员、校级班级团委工作者,他们的实践能力、自律意识、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让学生参与以生为本的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以生为本的管理工作中的从属、被动地位,让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考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三、总结

建立健全的以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是关键。只有树立“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观念,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多领域的实践活动,培养适应新形势,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学管理队伍,采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的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刘井飞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