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1-4-10 |

一、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在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人民群众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被赋予新内涵。普遍意义上的教师教学能力包括领会和把握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了解学生并能有效沟通的能力,教育资源利用和开发能力,教学设计、监控及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等。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变化给高师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教育必须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信息渠道、信息积累、知识基础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用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统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是学科知识够用为度、技能训练提高要求、实践教学全程安排。即学科知识努力使师范生的知识系统化,掌握中小学课程教学所必备的学科知识,重点进行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习途径引导和学习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一是优化学科课程结构,精简课程门数,减少学时学分,开好主干课程,满足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学科课程教学的基本需要。二是开足教育科学和教育理论课程。通过这类课程使师范生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处于跟踪、了解、研究的状态,使师范生产生角色意识,顺利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自然过渡。三是根据基础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际需要,开设基础教育课程。如“教材分析和技能训练”、“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课件制作”等课程,推行“双导师”制,组建由校内专家和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团队,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的集中强化训练,确保教学技能达到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对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教师是一种职业,这就注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从事这种职业的技能和能力。教师的技能和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需通过长期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反思才能习得。虽然高师院校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只是为教师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但这种基础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由课程“教学法”中的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几个部分构成,而且是在师范生临近毕业才安排,实习结束后师范生已无暇对实习阶段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刻反思。因此,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立足点,以培养师范生专业情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着眼点,以有利于师范生就业竞争和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出发来精心安排。要以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所必备的情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来设置课程。“班级管理”、“课件制作”、“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应用文写作”等实践性课程要充分体现实践特点,使师范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训练,同时要通过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不断巩固和强化师范生的专业思想。

从对师范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得知,师范生真正喜欢从教的比例不高,更多师范生是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做的无奈选择。这种实际给高师院校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帮助师范生确立并巩固和强化专业思想的问题。教师工作的对象和环境决定了教师必须对教育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只有热爱工作、主动工作,才能取得工作成绩。“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流动,还有人格的塑造和情感的沟通。教师除了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成熟的教学技能外,还要有温润的人文情怀,对教育和教育对象深刻的理解。”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追忆儿时的求学经历认为,在他读小学的三位老师中,唯有蔡云芝老师的师爱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卓越的教育家如陶行知、魏书生、李吉林、于漪等无一不是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崇高的事业和人生的追求,将整个身心投入教育的人。高师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优秀教师中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见习和实习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要从师范生入学开始就通过感受性见习让师范生了解教学过程和育人过程对合格教师的要求,帮助师范生确立专业思想。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的专项见习和实习要通过观察、模仿、实作这些环节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训练其教学技能。集中综合性实习要让师范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强化专业思想、训练教学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师做好积极准备。总之,要通过实践教学这个载体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形成职业习惯,努力培养懂教育、会教学的专业人员。

三、校校合作育人体系

(一)实践基地建设一体化

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世俗化和功利化愈演愈烈,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以分数为首要指标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需要实习生的学校找不到人,师范生想要实习的学校不要实习生。原因是:虽然希望实习生支持的学校多是山区、农村学校,这些学校希望实习生带来外部信息,输入新鲜血液,更新教学观念;但因地理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的限制,师范生不愿去实习。师范生希望实习的学校是城区办学条件优越的学校,而这些学校往往又不愿接受师范生实习,理由是担心实习生影响教学成绩,影响学校排名和教师的工资、奖金。二是实习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地方高师院校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办学经费紧张。学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是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没有相应经费投入,基地配合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热情不高,实习教学不能正常开展。三是由于受办学经费和人员编制的限制,学校没有财力和人力组织大规模集中实习,只能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师范人才培养质量。

2.发挥政府在实践教学中的职能。

学校办学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政府,不论是经费、人员、办学场所都必须依赖政府支持。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更离不开政府支持和帮助。学校要借助政府对所属学校的绝对行政权威,建设和使用好实践教学基地。请政府出面确定办学条件优越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为师范院校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并将支持配合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责任,像考核普九责任目标一样纳入对地方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的任期考核责任目标。

3.校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校校共建指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建设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高师院校要打破封闭办学和关门办学的培养模式,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幼儿园在人才培养和教师教学研究、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戒除清高,放下架子,走出“象牙塔”,与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主动向中小学幼儿园专家学习。实行“双导师”,聘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作为师范生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策划组织等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确保师范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有教师具体指导。另一方面,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师范生培养作为自己教师队伍建设的神圣职责和社会职责承担起来,协助师范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在校校共建实践基地活动中,师范院校要根据协议做出建设经费预算,并把教师指导费、设备购置费等建设经费足额划拨到实践基地,确保不给基地增加额外负担。

(二)毕业生培养和跟踪一体化

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是高校验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高师院校要把坚持毕业生跟踪和回笼制度作为常规工作,对作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是收集反馈信息,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基层学校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措施。跟踪的范围要包括在基础教育的不同岗位和地域就业的师范生。毕业生跟踪要充分依靠毕业生所在学校领导和师生,要善于听取反面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是了解师范生进入职业岗位后对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师范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回笼是在师范生经过真实的职业岗位锻炼、有了许多感性经验和感悟后,在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给师范生指明发展路径和提示具体的发展方法,尤其是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校园教育教学和活动育人一体化

调查显示,师范生填报升学志愿时,很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要求高师院校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文化活动都要充分考虑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既要着眼于校园中的学习,更要着眼于将来走出校园的工作,凸显教师培养特色,为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优秀教师奠定基础。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严谨、活泼、平等、合作的教师教育特色,教师要从精神面貌、教态仪表、治学态度、敬业精神、教学方法等方面给师范生以启迪和示范,要使师范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怎样治学、怎样当好老师。其次,高度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学术氛围给师范生以熏陶和影响。第三,充分发挥师范生社团的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手工作品比赛、说课比赛、微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诱发师范生的潜能,帮助师范生树立专业思想,锻炼成为能讲、能写、能做的优秀教师。

五、师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而制度又不健全、不完善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极化、价值体系多元化特殊背景下,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突变,突出表现为:自我意识的空前高涨,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上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当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目标不相一致时,不能做出主动让步和牺牲;在奉献与索取关系的认识上只看重索取;信息文化侵略、网络信息污染引发的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情感冷漠、道德信念迷失等等都成为高师院校培养人才不得不主动面对的现实。教师职业决定了绝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比起很多行业从业人员要艰苦得多,工作要辛苦繁琐得多,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付出更多、奉献更多。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具备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所以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任务也更加艰巨和严峻。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职能作用。高师院校必须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劳动对象丰富和完善职业师德教育内容,开设师德教育系列课程或专题,着力进行师德的强化教育和渗透。一是要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师范生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社会现象,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看待付出与回报的关系,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二是要加强法制和纪律教育。遵纪守法,关心、爱护儿童是教师的道德底线。

针对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屡屡出现的侵害少年儿童事件,有必要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精选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结合典型案例的方式对师范生进行法制和纪律教育。三是帮助师范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高师院校更要从培养人师的高度出发,培养师范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效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诱惑和侵蚀。教师要始终恪守培养未来教师的神圣使命,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生活、做人等方面给师范生做出表率。帮助师范生养成善良、正直、理性、仁爱、公正、勇敢、坚毅、平和等良好的品行。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以丰富多彩的有形和无形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对师范生成长施加影响,如师德模范宣传展板、组织师范生做师德体会或认识的交流发言、师德征文活动、师德情景剧表演、师德案例分析、师德典型讲座、我身边的良师等活动进行师德教育。坚持师德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宿舍、进食堂,把师德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实践内容贯穿在培养过程的始终。

要使师范生明确作为教师可能要失去很多,但不论怎样教师都应该成为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值得学生永远学习和尊敬的充满人格魅力的人,这就是教师人生价值的最充分的体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涉及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投入、政府参与、基地学校支持配合等方方面面。作为办学主体的高师院校,要从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高度出发,在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师范生跟上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步伐。

作者:李发荣 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