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教师教育发展论文5篇

2021-4-10 |

第一篇

一、教师发展学校的宏观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教师发展学校的理论基础

教师发展学校是一种基于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的,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合作”关系到教师发展学校的成败,“合作”是教师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持续、有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发展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使学生成就最大化,从而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其次,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由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建设的新机构,这个新机构要跨接大学文化和中小学文化,由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教师发展学校正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机构。第三,中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场所。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教师专业发展的很多品质是在课堂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生成的。最后,教师持续不断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发展学校基于这样的理念,为教师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思想、理想的研究场所、丰富的研究机会、综合的研究方法、有效的研究技术等,以便形成研究与教育教学合一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二)教师发展学校的含义

我们将教师发展学校概括为,由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进行合作,集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形式,是经过重新设计和调整,具有多重功能的合作伙伴关系。它重新认识、发展、丰富和完善了现行中小学的功能,强调中小学的教师发展功能。它是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的有力保障。以研究的实践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研究的实践中持续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是教师发展学校的突出特点。它也意味着对教育的重新理解、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和对学校的重新认识,是动态的、变革的、富有创造性的尝试。

二、我国教师发展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化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传统教育观念中,高师院校是培养优秀师资的主要场所,高师院校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对师范生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教育实习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中小学仅是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场所,而忽视甚至无视学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中小学教师也仅把自己当作教育实践者,而没有意识到自身作为“研究者”或“领导决策者”的可能。教师专业化观念还没能给教师教育领域带来观念上的根本变革。

(二)缺乏实行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动力机制

我国对教师的需求己从“数量型”转向了“质量型”,要求教师教育培养出能有效胜任教学的高质量教师。但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各种教师教育之间缺乏竞争,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市场意识和以竞争促进改革的思想在教师教育领域中还没有得到切实体现,导致了教师教育不能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反映。此外,我国高教管理与普教管理的分割体制不利于学校自主性和教师自主性的发挥,高师院校缺少打破传统、改革创新的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

(三)教师教育课程缺乏灵活性

美国的教师培养模式允许“伙伴关系学校”和“专业发展学校”,根据本地、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教师教育课程,并在大学与中小学两个场所实施课程,这样确保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还没有被赋予这个权利,这在客观上给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进行教师教育构成了障碍。

(四)缺乏政策和制度支持

在我国还缺乏促进教师发展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及操作机制还不健全,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激励和评价制度也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教师发展学校中资金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相应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三、教师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基于对上述问题和美国先进经验的考虑,进一步深化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建立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的师范学院)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当前应做出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树立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信念

无论是在职前培养阶段还是职后培训阶段,都应该强调教师是反思实践者和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给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课程中应当加大研究方法论的内容,教师必须学会如何设计,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学会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原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反思、研究,真正成为教学中的研究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二)教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同步进行

教师发展学校可以作为教师教育的临床教学的研究场所和师范生见习实习和试教的场所,为实习教师提供实习场所以及大学教师和资深教师的辅导,同时它也可以作为学校教师和大学教师进行试验教学协作研究的场所,也可以作为教育改革的试验基地,这可以促进教师教育和与中小学教育的同步改革。

(三)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在教师发展学校里,大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是在职教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和师范院校的在校学生等,他们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开展质性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这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找到了突破口,是新兴的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

实习作为师范生进入教师工作岗位的重要一环,应当得到师范院校、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多方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更新教育实践观,加强对实习的合作管理,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安排充足的实习时间,拓展教育实习内容,保证实习工作顺利开展。在中小学内部设立教育实习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在校实习教师的学习和生活的事情。大学与中小学教育实习管理委员会合作,共同管理和评价实习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和实习教师一起共同设计和制定教师实习计划,加强学校之间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提升双方在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建立一个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师发展学校。

四、结语

我们应从国外先进的教师教育模式中得到有益借鉴,并恰当地运用到教育教学情境和教育改革当中,加快提升我国教师群体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张磊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篇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我国教师的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比较落后,总体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和专业性,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需要。因此,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1.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决定着人才的素质结构,同时对人才的专业素养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课程数目,让学生更多的涉猎各种学科的知识,并使学生从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从而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另外,要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的培养。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应该增加教育学科的内容,增加课程的种类,并且要增加教育专业课程的课时,尤其是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不能只是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专业技能,这就像有知识而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导致学生理解不了,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实施。师范生要在完成了专业性教育之后才能接受职业教育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只有通过优化教师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的培养,才能使师范类的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并且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2.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教师教育与基础知识教育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性水平,以便适应当代科技不断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教育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促进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从根本上改革教师教育,可以用全面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来完善课程结构,开设包括心理学、历史、文学、健康教育、体育等课程,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只有具有足够的知识,才能更快、更强地适应教师教育的改革。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如果过早地进行专业划分,只会把教师的知识体系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导致教师不能很好的适应课程的改革。因此,通过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加强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就是为了教学,而教师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实践上,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将学科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践能力也直接反应了教学能力的高低,即教育实践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步骤。加强教育实践,就要注重教学的实习过程,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严格控制实习的过程,让师范生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工作,而不能简单走过场,只为最后开一个实习证明。也可以将最终的实习鉴定与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推荐相结合,将学生的利益和鉴于实践联系到一起,由此来提高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教育实践的重视程度。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说课比赛等措施来模拟教育实践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教育水平。我国法律规定,我国公民在各类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的,都应该取得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首先要考核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教学水平,在考核及格后,方可发放的学科专业证书。因此,教师资格证是保证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的措施。但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存在着一次取得终身有效的不足之处,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教育的发展。

在教师专业课程方面,完善专业考试制度。对于刚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学生来说,应该缩短证书的有效期,在有效期内进行教学实践后,如果通过了所在学校的认可,并通过了更为严格的资格考试,才可以为其颁发正式的专业教师资格证书。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资格来确立教师资格证书的资格,可以设立教师初级资格证、中级资格证、高级资格证,为这些证书的等级确立一定的评定标准,以此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当教师的资格证书达到有效期的,要及时进行审核,如果没有审核,则会注销该资格证,教师相应的会失去教师资格。

2.加强对教师资格认证的监督。

教师资格证实走向教师职业的有效通道,一个人只要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就可以从事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而不用考虑他是否受到教师专业院校的学习,这也加大了教师职业的竞争力。对教师资格认证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了教师资格证书的发放过程的合法有效性。而对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果教师的行为违背了教师的行为准则,则要对其进行教育,严重的可以撤销其教师资格证书。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师的行为。

3.严格控制教师资格认证的程序。

严格控制认证程序,可以保证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公平行、公开行、公正性,推动教师培养的社会化进程。为了保证教师资格认证更加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专业的教育机构,在教育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全面负责教师资格证书的发放过程。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需求情况来确定各种级别的证书所要求的学历情况、职业教育水平等,以促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督,通过竞争上岗的制度,让优秀的教师走进学校,走进课程,走近学生,从而利用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生传授知识,这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建立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教师资格认证的程序,从而建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为教师教育面向现代、面向未来提供制度保障。

三、建设远程教师教育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远程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途径。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形势下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化的普及为远程教师教育提供了条件。远程教师教育体系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网上教学,网上学习的过程。它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的自主性学习,这就与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不谋而合。也需要有关部门采取切实的措施,建立相关的评估标准,对各环节进行监控,以确保证远程教师教育体系的质量和持续发展。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远程教育设施建设,为远程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必要条件。

四、结语

总之,教师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需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来共同完成,同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吸收传统教育方式中的精华,结合现代教育方式,以便更好地将教师教育改革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者:王昆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

第三篇

一、注重反思是关键

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教育行业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表现,无论是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成果多么斐然,它们仍无法替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这样也决定了教师行为必然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与反思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发现不足,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正如古人云:不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将来便入异端去。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很大的可变性,教师不能仅凭过去的老经验,必须牢记“经验+反思=成功”,必须不断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由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新的认识、并内化为新的教法,然后通过新的教育理念将其显性化,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效能。通过反思不断为自己铺设成长的基石。

二、积累创新是保障

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但是更具有创造性,因此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是优化教师教育行为的有力保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加强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应有一个良好的教育行为基础,在教学运用中更要考虑个体差异、不同个性的幼儿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敏感度不同,就需要教师秉持创新的理念,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况和环境、不同的教育对象灵活处理,使幼儿乐于接受,使教育充满人性的魅力。教育理念的变化带来的是教育行为的转变,而教育行为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真正感悟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外在的教育行为。

三、教师必须成为真正的研究主体

“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我们具有自己思考问题的特点,即多层次性的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多层次反思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加以改进,在孩子得到发展的同时提高自己,在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使我们的教育实践得到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要改善现有教育行为,就必须实现“所倡导的理论”和“所应用的理论”之间的沟通,必须发挥教师主体改善与优化自身教育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理论研究,激活教师的主体意识,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增强行为自控的有意性与自觉性。

四、教育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

打造幼儿园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熟练地掌握每种技能的必要性,同时又清楚地认识到每一项教育技能的娴熟过程,必须是也只能是自己在平凡的教育实践中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的基础上逐步成功。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毫无个性、缺乏生存的活力。技能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外部培训,包括学历培训、上岗培训、专题培训、专题观摩和专题研讨会等由外部机构组织的培训;二是内部培训,包括在岗培训、工作主题培训、案例分析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等,内部培训由园本培训直接根据工作需要与教师发展的需要而组织的培训。在在园本培训过程中除了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技巧、业务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教师人格素养、团队精神、品德行为的培养,要保证培养内容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五、结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呼唤智慧性、学习型、反思性、创造性的教师群体,这也是幼儿园高效课堂倡导的当代幼儿教师最高境界。有效课堂必须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新的平台上学习新的理论,引发新的行为。

作者:梁菊兰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友谊幼儿园

第四篇

一、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现状

1.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落后

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专业学科占据的课程比例比较重,从而导致了教育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占据较少的比例,而通识课程是普通文化教育的基础,这门课程对扩大教师的知识范围,协调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比重来看,根本无法承担如此繁重的培养任务,这与当前发达国家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极不相应。这不仅造成教学目标达不到,而且也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教师人格培养的缺乏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人格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对教师人格的培养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教师教育中,对教师人格的培养不够重视,并且由于教师形式被定格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上,这种操作体系强调教学流程的统一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精确化,并且具有很高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只有掌握基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就能够进行教学,但也正是由于高度的规范化,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能力受到限制,压制了教师的创造意识,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创造动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识缺少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对教师个体的社会价值判断依然是片面的传统的社会本位观,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和追求升学率的现实功能,导致教师无法超出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成为目前实现教育目的的一项工具。教师为了能够满足社会要求,得到社会的认同,被动地执行外界的规定要求及订立的标准,从而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压抑了创造精神,阻碍了创造潜能的发挥,最终影响到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在教学教育专业化发展中绩效技术的重点是知识共享和系统的方法论、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自我的发展。绩效技术对我国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可借鉴意义。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一个整体,只有通过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化绩效分析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析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化绩效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为了能够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而采取相关措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绩效分析主要是指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教师培养方法、培养目标以及教师人格和知识结构等进行系统分析。在绩效技术下,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教育课程模式与时俱进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师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效果不明显,力度不够大,针对这种情况,在绩效技术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趋势下,课程模式的改革应该不断增加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开设教师教育技能课程,并且还应该加强对教师人格的培养,从而不断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为了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根据教师教育的专业特性和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目前,我国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教师教育院校定向培养模式,在不改变这种独立性的情况下,应通过改变教育课程模式,不断增加新的学科课程,不断提高课程的质量。如果增加的课程不能满足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需求,还可以通过对师范院校内的专业进行改革,在师范院校中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或者硕士等基础课程之外,还可以由师范学院各专业院校为准备从事教师岗位的学生提供学科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也可以由教育院系为准备从事教师岗位的学生提供专门的教育学科。还应该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定向性逐渐向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以达到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目的,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加强教师人格的培养

根据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教师人格应包括以下方面:(1)教师教育专业特有的责任意识。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将其看成是一份神圣的工作,才能将全部心血奉献给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2)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敢于对自己或者前人已经成为定论的知识进行怀疑,才能不断地提高,促进自身的发展。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这时课堂就不再是课堂而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思想交流的境地,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自我反省和提高意识。教师只有认识自我,敢于剖析自我,并自觉改善,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身人格,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向

1.教师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得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应该由传统的定向型向开放型的课程模式发展;应该从传统、单一以及封闭的教师教育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不断增加实践性的课程,增加教育实习;应该将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加强综合课程的设置,不断探索出系统化、多样化以及多元化的研究性课程体系,从而使我国师范教育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科研能力以及学术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模式的改革,最终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为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奠定基础,以适应未来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2.教师素质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应该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格、高尚的道德修养,没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综合能力良好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才。未来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崇高的精神,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所以,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和教师的综合素质。

3.教师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趋势

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没有终极目标,没有捷径。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是持续的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调整、不断变化、体验职业魅力和工作权利的过程,所以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向是向着教师教育终身化的方向发展。教师教育理念是在教师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教育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将会更加丰富,内涵也会更加深刻。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将会使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以及职业学习和发展等各个方面有机结合。教师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正如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所说的“如果没有学习的学生,就不可能有学习的社会,而如果没有学习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学生”。目前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是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社会。而学习社会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教师,就没有终身学习的学生,就不会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

4.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自主发展趋势

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和教师专业地位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自身主动学习和专业训练的过程,自主发展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发展是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教师自身内在、主动的专业化发展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可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总之,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向是向着教师教育终身化的方向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也就是教师信心的增加、技能的不断提高、人格的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积极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是一种自觉主动的发展状态,这种状态将会成为教师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将会是教师自我超越和主体能动性的体现,也是教师生涯的最高境界。

作者:江全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系

第五篇

一、办好人民满意教师教育的科学内涵

根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范式,我们认为,“办好人民满意教师教育”的内涵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办好人民满意教师教育的核心要义是:教师教育要为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优质师资。对广大基础教育学生的成长而言,优质师资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教师是学生成人、成才的直接引导者。作为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学生的道德成长;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学养,影响着学生对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教师是儿童成长的直接影响者,甚至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祖国的前途取决于教师,孩子的命运在教师之手。所以,为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优质师资是“办好人民满意教师教育”的第一要义和根本标准。所谓优质的基础教育师资,是人民对教师教育的质量需求。优质师资具体到个体,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培训的广大基础教育老师,具有国家教师资格和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素养,要有足以“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要有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要有对教育教学规律正确深入的认识、积极主动的践行意识,要有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基于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就要求广大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具有培养大量优质师资的能力,这里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标准。当前,在我国广大的偏远地区,长期扎根的优质师资还是大量缺乏,在国家相关配套制度安排到位的情况下,教师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优质师资需要有“下去”的意愿,要能够“下得去”,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其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应兼顾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依规律培养基础教育师资。教育,从表面来看,似乎人人可言,但实际上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更因为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以及自身的成长规律,所以教育是最为复杂的人类事业。当前,广大老百姓的一个迫切要求是,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上“更好的”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在当前各级学校尤其是大学录取规则的规训下,哪怕是文化程度最低的家长,其对教师的首要要求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考试竞争中考更高的分数并最终胜出。但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应兼顾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教育需求,对我们教师教育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定力”的教师,教师要熟知教育教学规律,并按儿童的成长规律、教育教学内在逻辑来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教师能够关注儿童的长远成长,能够把教育当作一项促进儿童当下和将来幸福生活实现的事业。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不只要“依法”而行,更要“依规律”,要按照教师的成长规律,“立德为先”,重视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养成,加深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第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这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延伸,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上升到“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理解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并且要意识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精益求精的奋斗历程。

二、办好人民满意教师教育的时代意义

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当前我国广大“教育人”的首要职责,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为重要的前提是要有人民满意的教师,而为基础教育提供大量优质师资,则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的时代意义,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重视教育民生价值的背景下日益凸现。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到了最为接近民族复兴的时刻,也是社会转型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这一凝聚国人梦想与共识的概念,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其关键之一在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当前学界对“中国梦”伟大理论的创建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但是“中国梦”的整体框架是基本清晰的。“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这一命题是从“集体”的角度来进行界定的。中华民族近代以降,落后挨打,中国近代是屈辱的百年,同时也是抗争的百年。

“中国梦”首先就是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而且从“集体”的角度出发,“中国梦”不能只是简单的国家经济和军力的强大,当我们只能向世界输出产品时,我们的民族复兴并没有真正实现。我们需要向世界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也是世界性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我们还需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梦”的另一重要维度指向“个体”的民生幸福。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人民的需求是朴素的,这些朴素愿望中基本的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另一方面就需要让人民这些合情合理的愿望得到尊重和落实。

一个世纪以前,先贤们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我们并不完全认同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救国”的理念,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本身的贡献没有谁能够否定。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其促进作用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全面、持续和决定性的。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而言,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是制度创新、技术研发、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法制文明等的实现更为迫切,经济增长能够解决表层的物质丰富问题,但是制度创新、技术研发、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法律文明等才是社会全方位进步的必需,也是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以上诸多方面取得成就的不二法门是优质而均衡的教育,教育为经济增长提供合格的劳动力;教育为制度创新和技术研发提供智力保障;教育为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法律文明等提供共识和素养基础。社会发展与进步应是全方位的,“中国梦”的实现从社会维度观察也应是立体而综合的,社会全面进步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而其基石在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因为只有以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作为后盾,才可能有优质而均衡的教育,才可能实现“中国梦”所要求的社会全方位的文明。

另一方面,“中国梦”也是“民生幸福”之梦。“学有所教”是老百姓的朴素愿望,也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人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这里“学有所教”只是一种对人民教育需要的简单概括,其实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教育需要更为丰富的内涵应是“学有所教”、“教要优质”,这就不只是有学可上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求问题。在今天,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欠丰富,所以我们只有少部分老百姓子弟能够进入“211”或“985”等重点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甚至还存在着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入学资格的不合理竞争。现实的另一方面是,教育事关民生,优质教育能够改变一个儿童的一生,能够深远地影响其家庭。在学历社会和知识社会里,学历与知识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资源获得的可能性和容易程度。上述内容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民渴求优质的教育,也能说明优质教育是民生幸福的基础。同样的,支撑优质教育的是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社会上有太多的例证,在阐释着一个又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是怎样改变着一个个孩子的命运、影响其一生的,当所有的个案汇集在一起时,我们会发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师资,是怎样支撑“民生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的。

三、办好人民满意教师教育的改革路径

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范式从“师范教育”转换至“教师教育”以来,传统的教师培养的封闭性被打破,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与广大师范院校一起参与教师培养,为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师资短缺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这次转型,还打通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中培训的区隔,促进教师培养与培训走向一体化。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强化了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对夯实基础教育师资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发展到今天,教师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宏观来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工程,需要从广大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入口、培养机构、培养过程、培养出口等方面立体地进行反思与改革。

首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需要把好师资的入口关,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这是一个旨在吸引优秀年轻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战略性举措。免费师资生政策实施至今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被培养成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并进入教育系统服务。但是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身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举措,因为部属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的数量有限,而且能够进入这些重点大学读师范专业的生源,即使没有该项政策的扶持,本来也是非常优秀的。所以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政策起的更多是一种试点和示范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总结已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省级重点师范大学甚至其他地方师范院校全面推行免费师范生政策,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人从事基础教育事业,而且根据相应的配套政策要求,这些优质师资能够真正地“下沉到”偏远农村去扎根于基础教育事业。

其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需要有合格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国外成熟的教师教育制度安排是,让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教师教育培养主体的资质进行的独立评估,这一做法能够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自身建设。当前我国也有对师范院校的相关评估举措,但是这种评估更多的是一种内部评估,因为这些评估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自身,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是这些教师教育机构的直接管理者,另一方面又对被管理的教师教育机构进行评估,所以这种评估的“内部性”是明显的。内部评估能够起到重大促进作用,但是内部评估作用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我们有必要引入社会性评估机构,由第三方教师教育评估机构开展评估,这种评估因其相对的中立性等特点,将能够作为一种补充,推动教师教育机构的自身建设,甚至能够为教育行政部门淘汰不合格的教师教育机构提供依据。由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大量的非师范院校参与了教师培养,但是当前的确存在不少非传统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由于自身建设不够,并不适合开展师资培养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需要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强化师德建设,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老师对学生没有基本的爱心,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甚至道德水准低下的现象。这样的教师充斥在人类灵魂工程师队伍中,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教育行为和社会影响。我们需要从源头上强化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师德培养,让“立德树人”成为一种受到广泛而高度重视的共识,并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找出有效的方法,强化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师德师风的培养关键在于实效性,这需要广大教师教育培养机构深入研究,总结经验,让师德师风教育能够真正深入到师范生的灵魂深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广大中师的升级或取消,中师学校重视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传统也流失了,当前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我们培养的教师基本的师生沟通技能、板书能力等都较为缺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实训环节,把实训做实,做出效果,培养大量能够“立德树人”且“站得住讲台”的基础教育师资,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师教育的必然要求。

最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对基础教育教师资格进行定期鉴定。当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证制度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国标、省考、县聘、校用”,这一制度还在稳步推行过程中,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我们在教师资格制度上还应更加重视教师职前的实践体验。教师职业与其他许多职业不一样,基础教育教师面对的对象是作为脆弱者和成长中的儿童,做一个合格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内心热爱教书育人职业,这一素养是基础,也是根本。但是我们的教师资格考试难以对这一基本素养进行考核。如果缺少职前实践体验环节,会使大量对教育职业没有体验,只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擅长考试的、对教书育人缺乏热爱的、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进入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这种现象在偏远农村地区更为常见。

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以及教育教学实践技能,是基础教育师资准入制度中需要重点把关的,所以我们需要向国外教师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学习,让在教育学院进行相当长时间的专业实践成为进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师教育的另一关键。在这一较长的实践期间,想进入教师行业的年轻人一方面培养了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也检验了他们对教书育人职业的热爱程度。当然,这一制度的实施,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可能一时难以配套。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重视教师职前实践体验的准入制度的实施也应逐步而坚定地推进。

作者:陈德喜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

第六篇

一、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态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2年9月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以来,全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大力发展我国的教师教育,已成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强音,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新的大发展时期已经到来。

(一)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要求大批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教师。在提高教师质量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竞争核心要素的大背景下,我国全面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

1.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达到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谈教育,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篇,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结束。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受人敬重、令人向往的职业。希望广大教师不辜?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习水平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召开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这是建国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工作会议,对教师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有重大的、历史性的意义。刘延东副总理在总结会上指出:1400万人民教师是办好教育的主体,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务,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继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以一流的师资支撑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

2.国家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了新部署

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人才规划对教师队伍建设做了全面部署。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的总理温家宝做重要讲话时指出: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师范教育可以兴邦。必须办好师范教育,师范教育要造就大批教育家。在中央领导的指示和关心下,教育部党组决定进一步理顺教师工作职能,2012年7月专门成立了教师工作司。教育部、财政部召开的教育重大问题会商会议作出重大决策,提出在全面落实4?教育预算经费的背景下,新增经费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

3.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文件

2012年,配合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的召开,制定了一个国务院主文件和部委会签子文件:主文件《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文件。子文件包括:《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

(二)我国教师教育的新成效

我国现有1442万教师。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通过八大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1.我国教师教育的工作成效

一是增加教师工资。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1000多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有了可靠保障,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教师。二是试行免费教育。部属师范大学5年累计招收5.5万名免费师范生,已毕业的两届2万多名毕业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湖南、江西、新疆等18个省区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三是实施特岗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2006年以来招聘近30万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两基”攻坚县和国家扶贫重点县的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留任比例连续三年达到87%以上。四是启动国培计划。启动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近两年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培训了350万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许多农村教师第一次有了进城学习培训的机会。五是改革职称评聘。试点覆盖近百个地级市,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提高到正高级。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价值的认可,是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六是改善居住条件。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近两年中央投入56亿元、建设宿舍10.5万套,有效改善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七是高校师资建设。加大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实施“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计划。到2011年,高校共引进创新人才1171人,占全国计划总数的64.4%。八是职校师资建设。近40%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2011年启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计划“十二五”投入26亿元,支持45万名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万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

2.我国师资建设政策创新点

一是发挥教育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地方根据实际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二是建设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三是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推进教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订幼儿园园长、普通中小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提高校长(园长)专业化水平,制订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认证和评估,规范师范类专业办学。四是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国家出台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五是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六是健全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七是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小学、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八是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兼职教师申报相应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九是探索建立国家级教师荣誉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表彰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大力表彰奖励长期在农村任教、贡献突出的的教师。十是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十一是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老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及社会保险费。十二是鼓励民办学校为教师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十三是中央财政在基建投资中安排资金,支持加快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解决。十四是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高等学校按照不同层次和规模情况,统筹安排一定的教师培训经费。

(三)教师教育发展面临新挑战

当前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历史、经济和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限制,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新挑战。一是教书育人质量不高。个别教师职业情感淡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师德建设任务紧迫而艰巨。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必须加强培训和自主学习风气的形成,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转变,才能满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要求;三是高端人才及双师教师的培养任务艰巨。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紧缺,双师型教师数量、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协同创新”的研究团队尚未形成。四是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等。可见,教师队伍建设与高等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距离还相差较大。面临新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反思存在问题,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研判,寻找应对策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

二、高师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新思考

1933年接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曾经这样说过:“大学者,大师云集之地也。如果学校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以培养教师为己任的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水平的学校。必须紧随教师教育改革步伐,了解各国教师教育发展态势,认识我国教师教育的新起点和新挑战,抓住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政策机遇,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制,保障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全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总体目标: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双师、专业结构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重点任务:要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两代师表一起抓,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二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三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专业、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努力实现对青年教师学术交流、导师指导、教学科研、行业实践的全覆盖。四要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提升教师学习、工作、生活的水平。若干对策:

1.教好书与育好人并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要求。“教书育人”作为一个整体,内部诸多因素相互关联。教书与育人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育人”,只有教好书,才能育好人。教书是育人的基本手段。教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只有“教”才能成为“师”。要把教好书作为教师评价、晋升的主要依据。要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支持鼓励教师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各具特色的教育专家。育人是教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时刻加强师德修养,规范从教行为,做到“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学识、品行和人格,影响和塑造学生,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一要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二要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课堂讲学、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见习实习等)之中。三要寓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四要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2.教师培训与教师发展同步

我国高等教育先驱、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师发展和教师培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教师培训着重从外部的社会、组织的要求出发,要求教师接受某种规定的教育、培训;教师发展着重从教师主体性出发,自我要求达到某种目标。教师发展离不开某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但更重视的是教师的自主性、个性化,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实施教师培训与教师发展同步发展,笔者认为:一是要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完善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重视非在编人员培训。二是要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教师发展内容,潘先生认为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学术水平发展———基础理论、学科理论、跨学科的知识面;教师职业知识、技能发展———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师德发展———学术道德、教师职业道德。

3.高端人才与双师教师兼顾

根据师范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特点,要兼顾造就高端人才和培育双师队伍两个方面。一是造就领军人物和团队。要造就集聚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专业与行业结合,实施好“专业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发展”等人才项目。二是要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分期分批选送教师到实践基地挂职,为幼儿园、小学教材开发、课程改革、学术讲座、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文化交流等提供服务,造就“双师型”教师。三是要加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潘懋元先生认为:“形成政府与学校、富有工作经验的管理干部与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研究,有利于制定既遵循规律又符合国情的顶层设计。”当前要以协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注重培育跨专业、跨领域、跨行业、专兼结合的协同创新团队,从而提升教师团队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科学管理与人本关怀融合

管理科学与管理文化相融合是当代高校管理的最佳选择。为了让管理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师范院校各级行政和教学管理人员每年应至少接受一个星期以上的科学管理培训。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制定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师职务职称评定标准,评聘合一,公开公正评聘教师职称。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聘用机制。为了体现人文关怀,要保障教师权益,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的合法权利,依法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拥有广泛的决策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设立政策制定与修改的调研会制度、听证会制度、说明会制度、咨询会制度,广泛听取教职员工意见。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以及管理中的作用。其次,要提升教师待遇。制订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发放新方案,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重点奖励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协助年轻教师解决住房、婚姻等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再次,要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经费,资源分配倾向教师,体现教师价值。

三、总结

总之,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态势预示着教师队伍建设将迎来新的春天。我们要积极抓住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机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作者:陈雅芳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