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集可利用的乡土资源,进行科学分类
1.利用家长教育资源,收集充实、丰富区角活动材料。原来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原来是培养幼儿多项能力的好帮手。于是向家长们提出的收集要求也得到了响应。每年我们会开展一次亲子自制活动。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调动了家长参与的收集区域材料的积极性。
2.注重乡土材料的分类与整理。在收集活动前,幼儿园和班级都分别设置了材料收集箱。在收集过程中,我们既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将它们分为:如为传统生活用具(竹编筛子、提篮、坐垫等);当地农作物(黄豆、玉米、萝卜等);自然资源(沙、泥、树叶等),这些材料为区域活动的开展了奠定物质基础。
二、利用乡土资源,创设特色区域环境
1.合理设置区域。在面对活动面积小,幼儿人数较多的特殊情况下,我们注重三维空间的合理利用,尽可能充分利用了活动室、走廊、休息室的每一个角落。在活动室里,我们设立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活动空间,利用纸板、玩具柜、充满乡土气息的吊饰将活动室有序分割为益智区、美工区等。在休息室,我们设置了一些比较安静区角,如阅读区、建构区、心情小屋。在走廊上,我们设置了一些固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空间:如巧手作坊、蚕桑文化展示体验区、竹子加工区。
2.创造极富本土气息的活动区。土、石、沙、木、竹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自然材料,随处可见。我们将这些自然物带回幼儿园,创造极富本土气息的活动区。如:巧手作坊里陈列着黄土、黑土、红土等,幼儿可以任意选择,自由泥塑。在竹子加工区:幼儿随心所欲进行敲、打、钉、粘等探索活动和创造活动。这些自然而富有本土气息的材料,扩充了教育内容,既让幼儿回归自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想象的空间。
三、投放乡土材料,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1.根据主题活动投放材料。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自然材料的作用,我们根据主题活动有计划地投放游戏材料,把课程的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在开展“美丽家乡”主题活动时,我们利用周边的环境先后开展《参观两江广场》、《有趣的蚕宝宝》等活动并结合主题投放相应材料。在美工区,我们把从江边带回来的沙子,经过加工制作成彩沙,让幼儿制作出一幅幅美丽的沙画。在结构区,我们投放各种积塑、废旧物品(各种纸盒、可乐品等)建构嫘祖大桥、嫘祖陵、两江广场等景点。多种乡土材料的引进,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2.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植物种子在区域活动中比较常见。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在科学区投入了各种种子,和幼儿一同种植,制作了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在美工区,通过种子粘贴各种图案,让孩子充分发挥动手动脑能力;在生活区,幼儿练习用勺子舀种子,用筷子夹种子,促进了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同样,山区的竹资源丰富,在音乐区内,用竹子做成响板、木鱼、竹筒等各种乐器,让幼儿为歌曲打节奏;在艺术区内,让孩子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竹制品,用折、剪、捏、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在操作区内,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投放了不同材料,让幼儿设计出各种各样充满童稚的玩具。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欲望,又使主题活动体现了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功能。
3.根据幼儿的发展投放材料,体现层次性。孩子们的探索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挖掘同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获得发展。在巧手坊“小小编织工”区角中,首先让幼儿学会穿针线,然后让小朋友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并进行刺绣,积累各种经验提高能力,这样就不断地提高幼儿自身发展的作用。如在“趣味编织角”中,小班幼儿利用棕榈叶打结、拧成绳子、穿手链;中班幼儿利用棕榈叶编制心形卡、小鱼、帽子等;大班幼儿则利用棕榈叶编制手枪、汽车和小动物等。民间的、乡土的材料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走进自然、走进田野,充分挖掘可利用的乡土资源来开展区域活动,改变了过去活动区形式化、单一化的现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打开思路,开发本土文化教育资源,使幼儿积累丰富的文化精髓,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作者:刘筱丽 单位:四川省盐亭县云溪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