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发展低碳经济研究论文4篇

2021-4-10 |

第一篇

一、规范环境保护产业市场

我国环保产业真正发展实施的时间并不长,因而环保产业市场并不成熟甚至呈现出混乱状态,这已经成为影响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尽快推出针对环保产业市场通用的专门规则、技术规范、产业标准、职业资格等详细条文,以逐步推进环保产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环保部门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贯彻落实监督管理职能,和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查出环保产业市场中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

另外,应提高对环境设施建设市场的重视度,将其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管理对象,尤其涉及到重点专业技术内容,如噪声振动控制、城镇污水治理等应制定专门的法规,确保环境市场能够规范运行。

二、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能力

现阶段,环保理念的逐步普及使得环保部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环保部门在实际运作中仍然以事后管理为主,事前监测、主动预防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也没有利用其和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间的密切关系,来推动环保产业的不断进步。为了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环保部门应和其他部门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推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的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强对环保设施建设的监督力度,也可以充分发动群众对企业进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还可以利用其在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的枢纽地位,成立一个由上述三方代表组成的机构,不仅能够使环保产业信息更好的上传下达,也有利于多方机制的互相监督,减少漏洞的出现;应对环保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规范化制定,并实施重大设备专项攻关计划,以利用引导、组织和协调功能,为计划实施做好人力和物力的准备;技术创新也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环保部门应该联合企业骨干,利用政策资源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制定和落实环保产业的创新计划;环保部门具有指导和卸掉地区环境问题的权利,因而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出环境保护的一个中长期规划,确保环保产业能够按照这个规划逐步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当前我国情况应将产业结构调整放入到规划中,逐步淘汰出高污染企业。

三、加大环境的监督力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滥用一些污染性较强的设备、材料,不仅危害了本企业员工的健康,也对周边环境或人群造成严重危害。因而环保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遏制这一不正之风。首先在企业投入运行前,除了对企业产品的污染性进行考察外,还应对生产企业对土地、水、周边人群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考察。

其次,在企业生产中,应定期到企业检查,防止出现使用和运行前不同的设备、材料或流程。同时可以安排专门人员给予企业产品技术的相关指导,以促进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转变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引导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来获得盈利,对于生产中涉及到的土地、水、空气等都应做重点监测。发现异常时应做进一步核实确认,加大惩罚力度。

最后,对于检查结果应及时总结,做好横向和纵向比价,及时发现环境出现的细微变化。

四、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监督、引导、组织功能,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人民群众和企业,共同遏制危害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环保产业、环保理念的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绿色发展。

作者:程玉明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环境监测站

第二篇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我国地大物博,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能源资源开采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中国的GDP增速曾震惊了世界,但高速的经济发展使得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能源的过度开采使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对未来的长期发展造成了巨大困难。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一直不是很乐观。首先是技术手段以中低端为主,低碳能源替代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低碳技术转让也受到障碍。联合国气候大会大部分时候都会讨论低碳技术发展创新,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给予技术援助和支持。但在近几期大会中,发达国家常纠结技术的探讨,有意忽略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和支持。

其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已经调整很多年了,但还是有一些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巨大的产业存在。尤其是遇到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调整遇到了很大问题,政府忙于救市,其计划虽然考虑了清洁能源,但大部分资金还是转向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忙于自救,也忽视了低碳技术的应用,我国最终成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头号国家。最后,人们消费习惯距离低碳生活差距大。发展低碳经济,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很重要。人们仅仅对低碳有认识,但具体生活中,还远未做到低碳。尤其是私家车数量呈急剧上升的态势。由此引发城市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越发严重,都不利于环保和节能减排。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模式转变

1.传统的经济理论向低碳经济理论转变

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创立到现在,经济理论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但是基本理论观点和框架却张孟才,等: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资源与环境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要进行生产,必须得投入。只有投入了货币和人力这两种资本,才能生产出产品。传统的经济理论还认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天然禀赋,具有天然性、流动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它不是商品,不形成价值。这种经济理论已经不完全符合新的经济发展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理论认为:在资本投入中,不但有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同时也有自然资本的投入,并且将环境要素必须内化到经济活动过程之中。在已有的生产要素循环中要增加自然资本的循环,在价值流动控制的基础上,增加对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流动方式和通量的控制。低碳经济理论的创新,是经济模式创新实践的科学概括。

2.实现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

经济增长侧重于从投入产出以及供给的角度强调总量的增长、速度的加快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GDP、人均GDP及GDP增长率三个指标。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只追求经济总量增长发展方式的超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中国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通过改变投入产出组合方式来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改变,其实质是通过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摈弃以往只见“GDP增长”不见“GDP质量”的传统观念。低碳经济发展先“低碳”,再“经济发展”,在地球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的经济最优化活动才是通向“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实质是“快”、“好”先后顺序的转变,这体现了发展思维的深刻转变,是对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回归。

3.以低碳政策、制度促进结构转变

近年来,中国对重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形成了对资源的强烈依赖,投入产出比高且技术效率低下。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最终消费品结构的转型需要宏观政策、经济制度的推动。通过结构调整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政府在建立制度、经济政策上有着重要的职责,应将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连接起来,使得制度和政策成为原始推动力,形成强大的政策导向。尽管这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实现,但是相关低碳政策及激励制度能够加速结构转变的速度。尤其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空间还是很大的,应引导全民消费模式走上“低碳化”道路。

三、结论

我国虽然人口基数大,但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受生态环境制约。而我国正在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正倡导科学的发展观。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残酷的现实,我们必须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我们更应该抓住这次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机遇,根据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和确立的方针,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加速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造,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孟才 刘阳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第三篇

一、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路径分析

(一)低碳经济技术路径比较

1.能源结构

江苏省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呈高碳型特征。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在76%-82%之间波动,上海的能源结构比江苏要好,煤炭所占比重每年都在60%以下,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低于江苏水平。

2.产业结构

因为不同产业对能源的需求不同,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还可以反映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上。江苏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明显,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特征明显。根据201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江苏实现生产总值4911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值为3064.78亿元,第二产业生产值为25203.28亿元,第三产业生产值为20842.21亿元,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4%、51.32%、42.44%。同期上海和浙江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0.7%、41.3%、58%和4.9%、51.2%和43.9%。

3.能源消耗

2011年上海、江苏、浙江三省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为0.618、0.6和0.59吨标准煤/万元,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省份均拥有一批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以及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智力支撑。

(二)低碳经济支持措施

长三角地区也陆续出台低碳经济措施、政策。浙江省设置了淘汰落后产能数量和时间的底线,2010年被列入淘汰对象的行业包括炼钢、造纸、皮革、印染、化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总值达500万吨。上海在打造“低碳城市”的过程中,着重对建筑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在20多栋公共建筑上安装了用能实时监测系统,并将监测数据交由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统计汇总和审计,并与电力公司联网,公开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以提高大型建筑能效。

二、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启示

1.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现有节能减排政策的整合,制定一系列的低碳发展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的低碳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实现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化阶段转变,工业向服务业转型,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通过新建和发展大量的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来推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切实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发展低碳技术

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燃料充分燃烧,减少能量转化的中间环节,减小热量的损失。实现将能源供应与能源消耗环节直接挂钩,减少能源市场上各环节之间的割裂,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改善能源供应结构,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或其他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的化石能源。

3.加强低碳经济监督

量化减排目标,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建立“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建立基于碳排放的基础数据和监测体系,建立符合省情的碳汇资源评估体系,并对相关环境信息和数据进行公开化和标准化。

4.提倡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

加强低碳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引导良好的消费观念。对低碳产品管理规范化、严格化,鼓励企业进行低碳产品认证。对低碳产品的提供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消费者实施激励政策。进一步引导消费者消费模式的转变,从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方式,转向低碳消费方式。利用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5.根据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和提高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既可以美化人居环境,又可以提高碳汇能力

“碳汇”一词源于《京都议定书》,是指从空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通过开发利用碳捕捉储存技术以及加强森林、草地等碳汇建设,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作者:陈建琼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

第四篇

一、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的制度研究,包括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制度建设和对策建议;二是低碳技术研究。何建坤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黄勇(2009)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主张应积极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吴晓青等(2008)则认为低碳经济是新工业革命、新经济增长点,是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契机,要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战略。很多学者也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策略,如潘岳(2009)呼吁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周宏春(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任力(2009)认为应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低碳技术研究方面,何建坤(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需大力发展“碳埋存技术”和“煤基液态燃料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低碳能源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体系,外争合理碳排放空间,内求积极应对。很多学者还研究了低碳经济和消费方式的关系,如张一鹏(2009)认为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低碳经济仅依靠先进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吴晓江(2009)强调低碳经济需要“公民运动”,即培养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说:“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对黑龙江省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以工农业为主的省份来说,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第一,黑龙江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能源、电力、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这些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结够不合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重化工产业格局,导致了过重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使节能减排工作面临更大压力。面对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黑龙江省必须积极承担起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要求。第二,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而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它是温室气体如CO2、CH4、N2O排放的主要来源。据测算,全球一半以上的N2O来自土壤的硝化与反硝化过程。土地利用已成为大气中碳含量增加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第二大来源。此外,农业生产也会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因为温室效应会改变气候特征,从而影响农作物耕作、收获等一系列环节,进而影响整个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三,黑龙江省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未来经济发展必须走低碳化道路。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较差,冬季较为寒冷。这直接导致了黑龙江省冬季采暖期碳排放量的急剧增加,这个过程不仅向大气空间排放了大量CO2,而且耗费了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此,对于黑龙江省来说,解决冬季采暖期低碳化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分析

正确的战略对策取决于对现实情况的正确判断,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内部优势

首先,黑龙江省是一个生态大省,有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如果黑龙江省在现有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能够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并举的新型发展道路,那么对于全省低碳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其次,黑龙江省的诸多大型企业如果能够成功实现结构调整,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仅可以对全省低碳经济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更可以对全国其他省份低碳经济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李红霞等(2009)对大庆石化公司的调研发现,2007年,大庆石化公司通过落实节能减排公关项目,实现了用能总量降低15%的节能减排目标。能源消耗大户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6.6万吨。由此可见,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空间,具有较大内部优势。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内部劣势

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工业化格局是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内部劣势。此外,资金匮乏、人才短缺,以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较弱也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内部瓶颈。由于地处边疆高寒地带,很难吸引到高精尖人才,尽管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政策,但是效果仍不明显。人才的匮乏导致技术的落后,同时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也非常弱,最终导致黑龙江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样由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资金约束问题。

(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外部机会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虽然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世界各国都清楚地意识到,气候变化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致力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正如潘基文所说:“这次会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承诺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国际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将会为黑龙江省带来很多机遇,同时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起步较早,一些成功经验如碳交易市场建设、低碳技术方面的经验可以为黑龙江省乃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四)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外部威胁

黑龙江省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对先进低碳技术的封锁以及在国际碳交易过程中的“操控”。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碳交易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势不可挡,如何结算,以何种货币结算将对未来国际货币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发达国家已经在此方面先行一步,这对于黑龙江省乃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一个战略威胁。

四、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对策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建议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光伏发电和热利用,近期光伏发电的主要市场是发达国家的并网发电和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的独立供电;风力发电技术已基本成熟,经济性已接近常规能源,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会保持较快发展;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包括发电、制气、供热和生产液体燃料,将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1.太阳能。黑龙江省太阳辐射资源较为丰富,年太阳辐射能为4.18×106~5.02×106kJ/m2。全省年可照时数为4443~4470小时,年实照时数在2300~2900小时,为可照时数的55%~70%。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可节约大量煤炭资源,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光伏发电不仅可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还可以为特殊领域(通讯、导航和交通)供电,建议黑龙江省尝试建设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引进光伏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项目,促进已有在建项目,如双鸭山市汉能光伏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早日量化投产。在解决光伏电池生产原料硅主要依赖进口的问题上,建议联合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进行新材料基础研究,为将来光伏太阳能推广和商业化打好基础。黑龙江省处于高寒地带,采暖期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为此应大力发展太阳能。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方向是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并以常规能源为补充手段,实现全天候供热,提高太阳能供热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太阳能供暖和制冷方向发展。

2.风能。黑龙江省位于三北(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区内,且分布范围、平均风速和稳定性等均符合建设大型风电厂的要求,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风电包括离网运行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已基本成熟。随着风电的技术进步和应用规模的扩大,风电成本的持续下降,经济性与常规能源已十分接近。据测算,黑龙江省50米高风能资源潜力约为10.2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3亿千瓦,发展风能潜力巨大。对于已经商业化的风能发电技术和设备,如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应该积极引进,同时发挥黑龙江省已有技术和研发优势,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尚处研发阶段的技术研发工作,如风电场集中和远程监控系统、风电场设计和优化等,力争在新能源发展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并向全国推广。

3.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位居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的能源。当前生物质能开发对一些国家来说并不是加工利用技术问题,而是耕地和粮食资源制约问题。黑龙江省发展生物质能必须要处理好能源植物种植与保证粮食供给之间的关系。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畜争料,不与农争利”的“四不争”原则。建议黑龙江大力发展非粮型生物质能源,发展重点应放在研究和开发利用以秸秆、农业废弃物等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建议对黑龙江省乙醇汽油生产布局重新定位,因为生产乙醇汽油的原料是玉米,用于能源生产的玉米消耗量持续增加将导致价格不断上涨。从长期看,乙醇汽油生产也会受到玉米产量和价格的影响和制约。要发挥全省大农业的优势,统筹安排、统一布局,合理开发生物质能,建设秸秆电厂,最大限度地利用荒地、盐碱地生产能源作物;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沼气开发的政策和资金,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淘汰落后产能

1.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发挥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摆脱资源依赖,建立结构优化、附加值高、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布局。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以及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在黑龙江省建立国家级装备制造中心、现代物流中心、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现代农业实验基地和生态保护示范区。

2.要下大力气和决心淘汰落后产能。落后产能消耗大量资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这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结构的目标相悖,也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淘汰落后产能要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加大治理力度,加大淘汰电力、水泥、煤炭、焦炭、铁合金、造纸、酒精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力度,坚决关停小火电机组、小煤矿和落后钢铁产能企业。如煤炭行业,除保留部分极薄煤层开采矿井外,全省其他地区3万吨以下矿井应该全部关闭,有关部门应加大执行力度和监察力度,必要时确定“目标责任状”。考虑到黑龙江省特殊的省情,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关、停、并、转模式,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产业,挖掘低碳经济潜力,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对于鸡西、双鸭山和七台河等以煤矿为主的城市可考虑采取煤电化循环经济模式,利用煤矸石发电可以减少煤矸石、煤泥和粉煤灰对环境的污染,又可变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可利用的工业原料,实现变废为宝。

3.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大项目为引导。“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动力和引擎,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也是以投资项目的建设来落实的”。要强化大项目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如玉米深加工余热利用项目、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热电联产项目、垃圾综合处理项目,以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等大项目均可以为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低碳经济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三)设立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无论从机构建设还是资金保障等方面,黑龙江省低碳经济都与其他省份存在明显差距。建议黑龙江省尽快成立专门的节能监察机构,设立目标责任制,积极开展监督检查;设立节能专项资金,设计专门的科研项目、咨询项目并进行招标,充分挖掘科研院所人力、技术、资源优势,突破低碳技术瓶颈。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包括:无偿资助和贷款优惠,无偿资助方式主要用于盈利性弱、公益性强的项目。贷款贴息方式主要用于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符合信贷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按照国家要求,在银行贷款到位,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已支付利息的前提下,才可以安排贴息资金。年限为1~3年,年贴息率最高不超过3%。对使用发展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支持的项目,凡符合招标条件的,须实行公开招标。

(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普通公民的“低碳意识”,树立节能环保理念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前提,要加快《黑龙江省节能条例》和《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强化执行、监督力度,如加大对塑料购物袋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等;试点开展发电权有偿转让指导性意见,完成采暖补贴“暗补”变“明补”,研究制定排污权交易的具体办法;加大针对普通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如采取能源紧缺体验的形式,可设立一个特定日期,每年进行一次能源紧缺体验,进一步营造全民节能减排的浓厚氛围。

作者:邹国平 王广益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