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数学教育论文
一、在“看”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看”,明确思考的方法。在“看”的过程中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生成。学生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又加强了转化思想、类比思想的渗透,提高了概括归纳的能力。除了课前预习的“看”,还应该加强学生课内、课外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阅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说说自己阅读后对题目的见解,结合相互间的交流,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注重课外相关知识的链接。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应用的阅读,学生明白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对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同时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听”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看书,“听”是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头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化成意义的能力。现在的教学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表达,常常会为学生的精彩回答喝彩,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倾听。学生只是沉浸在自我的思考中,而对他人的发言很少倾听,往往听不到点子上。在别人还在回答时,就高举着手:“我来,我来。”一个个学生不停表述着自己的观点,课堂看似十分热闹,但并不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应注重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行自习。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注重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导入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如:在《乘方》一课的教学中告诉学生一张厚为0.1毫米的纸折叠27次后,它的厚度相当于1.5个珠穆朗玛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就会注意倾听老师下面要讲什么。其次,让学生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解释、补充、评价、总结。并适时地对他们的解释、补充、评价、总结加以点评:“你听得真仔细。”“你的补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对函数的定义的概括是难点。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在倾听同伴的见解的同时,进行自我思考,完善。然后全班交流时又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理解,教师及时评价,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补充。学生在倾听他人发言时,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梳理、内化,也在不断地自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三、在“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练”是学生在学习后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思考、反馈,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再一次升华。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在头脑中进行自我回放,自我思考,并加以应用。所以教师对学生练习的设计也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有层次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课时,设计作业已知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同时设计问题:(1)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2)尝试改变四边形ABCD的形状,你还能有怎样的结论?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思考,学生思路得到拓宽;通过问题的改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自学贯穿于学生的看、听、练等多个方面,它们都与学生的思维紧密关联。学生在看、听、练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完善,同时又在看、听、练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的指导、引领。总之,自学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并且终身受益。若能如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了。
作者:冯志松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树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