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物流管理论文
第一篇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在进行物流管理活动同时,将所运送货物与企业自身相结合,看似是对货物进行运送,其实则是在节约运输成本、原料进购成本的基础上对企业本产业进行扶持。这样既能够保证运输成功又能够减少原料进购风险。因此,像这类极其富有现实灵活性的新型物流产业就更加需要实践性强的人才才能够尽快掌握,顺利完成产业运作。我国高职院校一直是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是随着大学扩招政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对理论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和专业,这样既不能够对这类专业进行有效教学培养,又不能够充分实现实践型人才的储备。对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该注重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从本校出发、从本校所处区域出发,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校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加富有实践性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演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运用相关知识为案例提出多个策划解决方案。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推理、提案的过程中体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多地了解最新成功与失败案例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多维度的探讨。三是加强校内模拟实习。许多高职院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但是往往由于实习岗位定位匆忙、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实习时间短等原因而使实习失去了意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建立校内企业采购、仓储安排、供应链设计等模拟流程。同时还应该增加校内模拟设备的仿真性、完整性以及指导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在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专业判断力。
2.加深校企合作,优化订单式培养
对于物流管理这类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更应该改进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化所谓的订单式培养。首先在校方来看,应该在课程改革、校内实习等方面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专门负责企业资深人员与教职工协调合作的领导小组,甚至可以根据课程及专业要求编写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的教材,这样既能够解决高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又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直接与企业结对子,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其次是对企业而言,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深化校企合作可减少自身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的开销,同时自身“常”在校园,能够提升招聘的有效性,降低招聘成本,增加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深化校企合作还应该在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上下功夫,虽然都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但是具体岗位前景与方向还是有所区别,向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与指导,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改革。
3.改革考核制度,增加实践性考核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该建立一套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操作测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高职院校在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考核制度改革时可以与自身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设备来开展,既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又可以开展多元化模拟实践。同时,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竞技性考核。这样一来,既能够根据实际考核时操作的熟练程度、逻辑思维方式、方案设计合理性等来确定成绩,又能够为学生日常学习增强指导性和目标性。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但是考核评定标准必须详细缜密,否则就会使考核失去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日常教学与资格证考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向,适时地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把具体的实训环节与国家乃至国际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要求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能够促使校内考核制度与国际接轨,使人才培养更加贴合社会需求。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要注重校内师资力量的提升。虽然国内教育部门一再重视高职院校教职工相关素质的严格考核录用,但是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仍旧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不对口等情况。比如,根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仍旧是从管理学、机械工程学、交通运输学、经济学、档案学等专业转过来的,存在专业性差、操作性差、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内师资力量培养制度,在难以短期内改变这种现状的情况下,对已有教师进行有效培养,采取与校企合作、模拟教学、演示教学等的联动制度,激发教师提升自我素质的兴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完善、稳定、有序地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改革,并且逐步落实,保证改革的有效性。
作者:胡继承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合作双赢性
合作的本质含义是“双利双赢”,即基地合作共建双方具有支撑不同需求的利益支点,通过协商,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在实现企业利益诉求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标。单边的利益获得无法支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建立和稳定运行。
(二)专业功能性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具有明显的专业属性,不同专业对校外实践教学场所的要求完全不同,因而选择合适的、具备完整的企业功能和职业岗位的行业企业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功的关键。
(三)教育适应性
虽然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在校外企业,教学形式采用岗位实践或顶岗实习,但实践的本质是学习,是校内学习在企业岗位实践上的延伸和继续,因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具有基本的教育适应性,即具有能满足教学的基本条件,包括与专业匹配的岗位业务及能指导学生提升业务技能的师傅(指导教师)。
(四)生产规律与教学规律相对吻合
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律,企业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在活动组织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运行应在企业生产规律和专业教学规律上化解矛盾、达成平衡、相对吻合。
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基于上述原则,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深圳市星之导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物流管理专业是我院示范院校项目建设规划的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几年来,专业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大胆尝试,逐渐形成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双核”培养为目标,“三段循环交替、能力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为推进省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物流管理专业不断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组织管理工作。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机制
深圳市星之导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综合性商贸流通企业,是深圳沃尔玛、山姆、华润万家、天虹、家乐福、百佳、万象城、大润发等大型连锁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采购和定时定量配送业务,同上,公司还拥有几十家传统批发渠道和专业的网上销售等。根据企业经营战略规划和市场业务的拓展需要,公司在商品采购、市场推广、物流配送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岗位都对人才储备产生大量需求,尤其是在中秋和春节两个快消品销售时段具有临时性的人力资源需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岗位实践学习的机会。“星之导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着“优势互补,面向市场,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按照“学院-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架构,在我院产学研办公室统一领导下,由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与深圳市星之导贸易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两年多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坚持长期稳定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合作机制。从初期单一的“随机”式暑期顶岗实习模式,扩展到目前的“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及“合作就业”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一运作模式,也与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三段循环交替、技能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即在一个培养周期内,将高技能人才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级进行培养,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复合的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今年,该基地还被我院推荐申报广东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中,基地管理机构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规范化的教学管理
“星之导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内容以仓储与配送课程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商务沟通、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课程的综合实践学习。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校企合作教学为前提,合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努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教学管理。
第一,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训练指导、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聘请基地业务骨干参与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实训内容的实施,以保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学生到企业实习前专业负责人必须先与基地企业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在企业的帮助下,按照实习要求制定完善周密的实习计划,做到“实习岗位、时间、内容、住宿条件、安全保障、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七落实。
第三,加强对实习过程与结果的跟踪反馈。校内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管控,定期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改进的办法,以保证基地能长期稳定地运行。实习结束后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鉴定等对实习的结果做出评价。
第四,校企共同开发专门教材。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职业岗位要求,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校企合作开发模块化、项目化教材。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职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引入专业教材,使课程、教材更具先进性和实用性。
第五,前置岗位业务培训。在共同开发专门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岗位业务需要,将企业岗位业务知识纳入校内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并根据企业季节性生产组织规律调整课程进度,确保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前能学习掌握岗位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岗位实践奠定基础。
2.双渗透的师资管理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必须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其管理目标是通过建章立制、校企互聘互派的方式,逐步建立稳定而优质的师资队伍结构,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与实习得以顺利开展。具体做法有三种形式:一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即专业教师跟学生一起深入实习基地,了解企业工作实景和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同时,聘请基地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现学生培养的“双导师制”。二是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做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把脉。三是通过“实践基地”平台,培养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职业兴趣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技术创新和自我实现的欲望和成就感,进而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自我约束的学生管理
学生是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主体,基地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确保学生在基地的学习、工作、生活顺利进行,在基地建设与运行中至关重要。基地实践教学的学生管理在坚持校方与企业齐抓共管的同时,教育学生认真遵守实习基地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综合职业素养。
4.保障体系
为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正常运行,保证基地运行长效稳定,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建立“学院-系-专业”三级质量管理保证体系。首先,由学院产学研办公室负责学院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工作发展规划,制定制度规范和管理办法,整合全校资源,形成全面质量管理机制;其次,各系领导负责基地项目运行组织、实施与管理,并坚持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检查,对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质量考核及评价;再次,由基地校企双方项目联系人负责制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采用多种形式对实践教学活动和日常生产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专业负责人指派专人对实践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手段等各种质量管理数据进行信息跟踪,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帮助学校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
三、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几点建议
两年多来,物流管理专业与深圳市星之导贸易有限公司在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实践基地已接收4批不同年级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接纳在校实习生125人次。2009级、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有12名顶岗实习学生被星之导公司录用,并作为公司储备干部重点培养。总结基地建设实践过程,笔者认为,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择适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是保证基地建设效果的前提
实践教学是学生习得专业技能、获得职业经验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教学基地依托的企业必须能满足上述功能需要,即能为学校提供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吻合、满足岗位交替轮换需要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也具有能同时吸收至少一个基数(教学班级一般为30-40人)的学生实习的岗位数量,企业设施和设备、运营模式、经营管理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企业兼职教师具有较深的行业背景和知识素养,能承担实践教学指导。
(二)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原则,是保证基地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
互惠互利、双向受益是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和基础,是校企合作的前提。项目领导小组积极开展企业调研活动,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是维持校企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关键。基地运行的合作期间,依托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政府在各方面对企业的扶持;产生的社会影响形成的效益;学院为企业输送适用的技术应用型储备人才,并在员工培训、管理咨询、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的季节性人力资源。而学院的受益主要体现在:可以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基地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完成双向选择,有利于学生就业;在师资方面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提升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
(三)多方协调,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保障环境
学校层面,应制定全面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和宏观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与管理、保障与激励等基本制度,为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系部层面,严格执行系主任负责制,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本部门实践教学基地的结构、层次、数量,对内广开思路、对外拓展联系,积极寻求合作机会,为各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环境和条件;专业层面,以专业负责人为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充分调研区域内行业企业的性质、数量和空间分布,以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为依托,加大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利益需求,寻找合作契机,与企业共同合作确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和运行模式。教师层面,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沟通与协调,整合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主动调整教学进度以适应实践教学组织需要,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企业体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学生层面,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自醒,把实践教学组织安排计划导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在心态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入学后心理层面就进入准就业状态,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观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校外实践教学做好准备。
作者:孙鸿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第三篇
一、物流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了培养具有高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学习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德国的成功做法,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淡化课程的理论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在物流的实践操作中强化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在实践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物流操作技能。物流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综合型专业,涉及企业管理、经济学、工学和系统学等学科,怎样把这些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也必须在实践教学中达到目标。
2.物流行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技能物流人才。
在各级的高度重视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下,社会物流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快,需要大批物流专业人才。尤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递业发展迅猛,社会需要大批从事邮件分发、投送的物流人才。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去年来院招聘物流专业的单位有十几家,需要的物流专业学生超过200人。
3.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高职院校面临一定的生存压力。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家长和学生自愿来高职院校学习,众多家长和学生担心的一点是三年后,学生能否掌握一技之长,高质量就业。因此,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让学生在短短的三年内,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相关物流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突出平时实训课教学,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逐渐掌握物流基本技能,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时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认可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学生自愿填报物流管理专业,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胜任实训课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教师基本上是过去中专学校教师经过简单培训就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新进的年轻教师基本上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研究生、本科生。可以理解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是由于从未进行系统的实训课教学能力培养,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缺乏。作为新兴的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同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不注重实训课教学,相反,把理论课教学摆在重要位置。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进行实践和挂职锻炼等方面,由于社会和学校的原因,往往难以落实。影响了教师实训能力的提升。
2.实训教材缺乏,实训教学计划制定、执行不合理。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开学领到的教材基本上是理论教材,真正的实训教材很少。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实训教材的开发,但是实训课程编写的难度较大,实际能用于实训教学的实训教材极少。实训教学计划制定不够合理。虽然参照国外物流专业的最新发展,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修订物流实训教学计划,特别是实训课教学计划。但是,目前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设计哪些实训教学环节和课程?各门专业课实训时间如何安排(时间上、地点上、教师选择上等)?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创新?二是高职院校虽然要求教师在学期开始时制定实训教学计划,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部分教学认真执行实训课教学计划,大部分教师没有严格执行实训教学计划。
3.物流实训内容及实训方法单一。
物流管理课程实训一般涉及硬件使用与软件模拟操作等内容,实际上,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由于受教学软件数据及功能的限制,学生模拟操作与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内容差别较大。例如,物流沙盘软件操作,软件开发商在开发时,由于受软件开发数据内容及难度的影响,物流沙盘模拟物流企业运输、仓储、配送的运作与物流企业真实运作难以对接,物流沙盘设计的内容过于简单、理想化。所以,在实际实训教学时,教师一般只是按照实训目的,简单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随便操作,实训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更多具有实际教学效果的实训途径。
4.实训基础环境欠缺。
实训课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由于高职院校经费紧张,校内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校内实训需要。经常出现几位学生操作一台电脑、使用一台物流设备等情况。校外的实训基地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场所,受利益和企业实际状况的影响,真正能接受学生到企业实际操作的物流企业很少。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带领学生到物流企业现场看看,听听企业从事物流工作相关人员的介绍。学生不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亲身体验,对于物流的相关流程和操作难以真实感受。
三、提升物流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运用先进的物流实训教学理念。
加强物流实训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围绕上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应运用多种实训方法和更广泛的实训内容。在实训教学时,可以借鉴“行动导向法”实训教学理念,提高物流实训课教学效果。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方位的学习,达到手脑共同进行的统一”。行动导向实训教学理念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实训目的,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实训模式,围绕某个实训项目,确定实训目的,要求学生制定实训方案,确定实训流程,教师适时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达到实训目的,让学生实际操作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通过多次的实训教学,使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用心,在有行动导向的指导下学生深度掌握课程理论和工作技能。
2.采用多种实用的教学模式。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采用较好的物流实训课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三种较为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式。
(1)“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师徒模式。
在实训过程中,一般只有一位实训指导教师,而参加实训的学生较多,因此,实训时学生通常按照组别进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基本素质、学习能力、班干等)合理分组。每组中安排一至两个学习能力较强的,让他们成为这组的负责人,帮助小组成员完成本次实训操作,并在实训过程中充当临时老师角色。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模式一般比较适合实训项目较大、实训内容较为复杂的实训项目,如,物流运输、配送方案设计等。
(2)教师演示、学生同步跟着操作的“边看边学”模式。
一般性物流实训,教师可以先集中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多次模仿操作,直至较为熟练为止。如,在仓储管理实训教学中,如何对入库货物进行编码、货物堆垛、盘点、出库货物分拣、补货、组装、组配等内容。教师可以在实训室来回巡视各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于少数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次耐心演示,直至其熟练操作为止。
(3)“以赛促学”的竞争模式。
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激励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以赛促学”的竞争模式。这种实训模式一般适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根据安徽省及全国多年的物流比赛内容,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比赛内容,设计实训比赛内容,确定某个时间段,鼓励学生进行现场比赛,对于比赛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以适当奖励(如,口头上表扬、增加平时分数、一定的奖品鼓励等)
3.建立合理的师资培训及学生实训效果评价制度。
(1)针对目前教师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偏弱的现状,通过内部培训、高薪聘请等途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知识技能分布合理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势在必行。首先,高职院校建立物流专业教师专业课程实训教学能力培训制度,利用寒暑假及其他空闲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实训教学做得好的高职院校进行培训,学习物流企业物流运作的详细流程及操作要领,借鉴其他院校教师在物流实训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同时,邀请物流行业专家和企业骨干定期来校进行实训指导,提高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师资队伍实训指导水平。
(2)建立合理的学生实训效果评价制度是做好物流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改革过去以笔试为主的学生评价做法,采用实际操作、软件模拟、现场问答、企业考核等多方综合评价制度,形成多样化学生评价体系。准确评价学生的实训课成绩。同时结合某学期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全部表现,最终确定学生的实训成绩。针对社会日益重视相关资格证的需要,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把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相关资格证考核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实训技能的提高,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资格证通过率。
4.完善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参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实践效果,必须建立并完善物流管理课程实训教学体系。
(1)完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体系。
校内物流实训主要在物流软件实训室及物流实训车间进行,针对不同的物流专业技能,购买适用的物流操作软件供学生模拟操作。利用物流实训车间的场所和物流设备,安排学生熟悉物流运作过程中常见的物流设备(如,叉车、托盘、堆高车、分拣机、无线终端、AVG自动导向小车等),现场模拟货物入库、在库、出库流程管理,熟悉货物配送、分拣、组配等技能。校外实训主要是建立几个稳定的物流实训基地,如何建立实训基地,主要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学校与物流企业鉴定校企合作协议。校外实训一般安排在学生在校最后一年或最后一学期,把准备毕业的物流专业学生合理安排在不同的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训(根据学生申请及实训企业的要求等)。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实训基地进行了解学生实训情况,与实训企业及时沟通,反映学生在实训单位的相关建议,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
(2)注重物流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解决物流实训内容简单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充实学生实训内容。首先,采用适应学生实训要求的实训教材,让学生在实训前做好实训准备,了解本次实训需要做哪些事情。其次,根据不同物流专业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要求,把本专业课程所需掌握的技能进行分解,形成相关子技能项目,进行“项目化”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在进行实训前,应确定本次实训知识点,准备实训材料和设备,设计制定物流实训操作步骤,如,布置本次物流实训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如何分组及角色配备,教师事先演示操作,学生现场模拟操作等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训效果。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模仿操作,实训教师可以运用“来回巡视法”,让学生大胆操作,教师来回在实训室巡视,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问题,及时上前纠正。少数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宜采用“个别指导法”,应重点手把手演示操作。同时,利用少数实践技能较强的学生辅助教师指导其他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熟悉物流实训要领,共同提高班级整体物流实训能力。
作者:段春晖朱重生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第四篇
一、物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意义
物流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决定了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在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物流作业的基本业务流程、组织管理模式,还要具备掌握和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最新实用技术的能力和与之相关的素质。要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具有健全的校企合作的机制;具备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配备能很好完成实践教学的校内外实训的先进教学设备,而以上这些要素正是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因此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完成实践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要想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二、物流实践教学教学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企业物流服务一线的操作与管理类岗位培养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作业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性要求开办院校在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方面进行投资,购置基本的物流设施设备和配套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设能够满足物流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专业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实训条件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又普遍不高的难题。导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陷入“开办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和家长对专业发展前景不看好,企业难以招到合格的专业人才”的恶性循环。
2.“双师型”教师队伍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进入学校,相对来说实际企业工作经历少,虽然多数教师具备了物流学科的专业背景但对于企业实践了解不多,因此,在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会扬长避短,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工作,也会因为实践教学方式不当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比较浮躁,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使用上多流于形式,不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综上所述,可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是影响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
3.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多数院校包括了物流企业认知实习、物流作业专项训练、物流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院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校内实训基地设施不完备,更缺少具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等,导致很多的物流实践教学项目不能很好开展。例如,有的院校因为缺少设备,取消了物流认知实习和物流专项训练,取而代之的是采取教师理论讲解或者演示企业视频资料,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很好的进行职业岗位训练,有的院校顶岗实习也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
三、构建物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对策
1.校企共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由于物流专业自身特点,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院校能够通过多方渠道来筹集资金保证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目前,对于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一是企业主导模式,另一个是学校主导模式。两种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但校企共赢是物流实践教学基地办好的最佳途径。
2.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加强物流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既要对学生有要求,更要教师具备更高的能力水平,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也要具备熟练的企业实践操作技能。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引入和培养制度,从政策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提高各方面待遇;加强物流专业教师职业技术能力培训,可以采取到企业交流顶岗训练,到国内外优秀高职院校交流学习;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新型双师队伍,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教师培养计划,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双师教师考核,监控整个培养过程的实施。
3.物流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专业特点,在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侧重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从认知实训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都要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价值。对于实践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广泛采取任务驱动、案例、现场实践等教学方法,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于物流专业的感知和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企业中先进的物流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中。
作者:王雅平 王钢 单位: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