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全球化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

2021-4-10 | 素质教育论文

一、全球化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但是,长久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不下十余个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中都是以英美社会文化为中心。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纲领,因此,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都是以英美文化为基点的。这一状况持续至今数十年,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一直心甘情愿地主动充当着英美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义务宣传员,我们的学生甚至包括教师都不自觉的把英美文化当成世界文化的中心,可以说大学英语课程为英美文化在中国的顺利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人文素质教育要强调多元文化的渗透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学急切要做的是解放思想,正确理解英语的工具性和国际文化知识的范围。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选材于英美文学经典或报刊杂志,但是若就此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要学习英美文化是极其错误的。如狭隘地认为除了中国就是英美,何谈真正的国际?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放到全球化背景下考量,不是号召全社会所有大学联合抵制英美文化,而是希望广大英语教师不要只顾盯着教材,要将眼光投向多种文化并存的灿烂世界。将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意识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是时发表展对大学英语课程提出的重大课题。

(3)以人本主义为指导的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模式探索

以人本主义为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填鸭式的严格强迫,及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呆板枯燥的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料,而是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张大钧,2003);而且,文化的学习、意识的培养只靠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意识可以遵从以下四种模式。

①自由的学生自主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因此从学生兴趣出发促使学生自主发动学习多元人文知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学期初给学生布置宽泛的自学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就自己所选择学习的内容做8到10分钟的课堂讲座。比如,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搜集整理感兴趣的国家或民族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英文资料,时间可以跨越任何文明的各个发展时期,内容可以涵盖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物、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教师提前安排并公布每位同学做讲座的日期,教师不要根据自身的喜好对学生的兴趣横加约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在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相关知识储备,在课堂上用流畅的英语做课题汇报,整个过程既锻炼了自己的材料组织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同班同学的人文知识;学生做讲座的表现不管是出色还是一般,观看的同学都会形成一个主观评价,并通过与自身表现的比较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从而促进自我提升。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兴趣有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可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渗透多元文化,不仅是学生个人人文知识的学习,还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有效提升自信心,还能刺激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自我提升。这种自由的、宽松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人文知识和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②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人本主义主张给学生完全的学习自由的前提条件,是所有学生都天然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的潜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事物的好奇程度和自身的创造性是有差异的,不能指望所有学生都通过完全地自主学习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了解多方面的多元文化,设计出若干对学生有积极意义的和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题目,交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多种形式的资料来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在规定的日期在课堂上通过迷你讲座的形式展现调研成果。简单说,就像是完成“命题作文”。比如,教师设计出“韩国印象”、“留学日本”、“我眼中的西班牙”、“埃及文明”、“神秘的印度”、“老子在今天”等题目,直接或按学生兴趣分配给每位学生,给他们两到三周的准备时间,然后在课堂上以“专家”的身份做讲座。由于每一个话题都可大可小,学生虽然做命题作文,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关注政经文史哲艺的任何一个方面。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既弥补了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缺乏方向感的实际,又给学生相对充分的学习自由。

③教师主导下的课堂讨论

课堂上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因为世界各个民族的文明卷宗都浩如烟海,课堂上能涉及到的犹如沧海一粟,学习人文知识应该成为每个人持续一生的事业;我们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社会关怀、思维批判以及健康情感”(李培根,2011),这也是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需要关注的重点。为了这一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时常关注有关各个国家社会热点的英语或双语新闻,精心选择适合的有话题的文字或视频资料印发或通过电子文档传送给学生。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阅读或观看这些资料,记录下任何感想,课堂上给学生15到20分钟的时间来发言。比如,《21世纪英语报》有一篇有介绍韩国高考的新闻报道,将这篇文章通过公用邮箱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课下阅读,任何感想都可以在下次课堂上自由表达。有的学生会回忆起自己当初高考的酸甜苦辣,有的会批判韩国学生和家长为求高分而求神拜佛的迷信做法,有的会将韩中两国高考联系对比,有的会进而思考我国高考制度为考生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无可否认的公平机遇。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观点都是学生主动思考的结果,这些思想体现出学生们对生活的极大热情、对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欲望,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丰富多样的情景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一些学生可能考虑问题比较片面或偏激,还有的学生不善于形成自己的看法,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完善自身的情感发展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畅述己见的自由,让每个人都听到另外的声音,通过观念的交织和碰撞才能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拓展。教师也可以个人身份参与到讨论当中去,而不是充当正义的代言人和道德的审判者。

④课外实践

英语教学中渗透世界人文知识、了解其他民族的渠道通常是通过纸质媒体或网络媒体获得相关资源,其实,还可以尝试更直接的方式。大学校园里都会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和外国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分别采访几位外籍人士,采访内容可以由英语教师规定或学生自拟,采访目的可以是了解被采访者对中外文化的不同感受或他们对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发展状况的了解等。当然,英语教师可以事先联系熟识的外籍人士协助学生安排采访事宜。有条件的学校或教师个人,还可以联系就职于当地外企的中国或外籍人士,安排学生进行英文访问,以了解外企的企业文化或中外文化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为目的。进行采访的学生将采访内容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报道在课堂上汇报。这类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锻炼了他们与人交际的勇气,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了亲身体验国际交流的机会,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结语

英美(尤其是美国)以其铺天盖地的影视、音乐、畅销书等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强势的文化扩张,这一趋势短时期内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无意抵制也无力抵制。但是要看到,各个民族,尽管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学习、了解这众多的文化类型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深入解读国际社会,同时形成文化自省。打破我们潜意识中的英美文化中心论,拥抱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使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常态因素,是新时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

作者:苏晓丽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