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基本名词术语的标准化
1.中药基本名词术语的选词
1.1选词要遵循以下原则:(1)以一级中药学学科作为选词范围;(2)以中药学常用、基础词为收录重点;(3)突出中药学特点,以中医、中药学特有的词为重点收录对象;(4)强调公认性:术语正名争议大或词义界定不清者暂不收。
1.2中药基本名词术语的选词方法以各类标准、教材、辞书、论文和中医药学著作中涉及的中药学相关术语为对象,根据选词原则,参考现代应用该术语的频次确定入选术语。(1)总论:根据本标准界定的收词范围,结合建立的术语标准概念体系酌情选收;(2)采集类:收录采收中药的时期、部位和方法三类术语;(3)贮藏类:以《中华本草》、《中国药材学》等著作的贮藏部分收载术语为主要收录对象,重点收录常见的变异现象和常用的贮藏方法两方面的术语;(4)鉴定类:以鉴定常用的五大鉴定方法为框架,兼顾传统特点和系统性,重点收录鉴定方法术语和经验鉴别术语;(5)炮制类:主要收录炮制原则和炮制方法两类术语;(6)药性理论类:重点收录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方面的基础术语,部分术语因目前存在异议暂未收录,如毒性等;(7)功效类:功效类主要以《中药学》各论部分所分章节为收录对象,多以章和节名为术语名称;(8)配伍、禁忌和用法类:主要参考历版《中药学》教材以及《中医药学名词》、《中华本草》等文献收录;(9)药名类:以《中华本草》、《药典》(一部“药材及饮片”部分)、《中医药学名词》、《中药学》教材收载的中药为检索对象,通过数据库(数据库选用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版)全文检索,然后根据检出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频次)多少确定该类术语。
2.术语及其定义的研究考证
2.1正名与定义的确定原则既要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又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单义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还要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规范文字的要求。主要包括:(1)科学性:定名与定义应准确表达1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2)简明性:定名要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避免生僻字;(3)国际性:定名时应考虑与国际上的术语概念接轨,以利国际交流;(4)协调性:与国内已公布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原则上应协调一致,出现不一致的应充分考证,慎重定名;(5)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
2.2正名与定义的确定方法根据中药学学科特点,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通考:对凡与考证术语有关的文献原文,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的调研和相关数据库的检索进行文献通考;(2)源流考释:对每个术语溯源寻根,以内涵为准进行考释;(3)现代应用频次:如果同一术语有多个名称,一般以频次高者作为正名;(4)力求整个标准系统、简明:在保证科学性、准确性的前提下,按照概念层级表达概念,上一级的概念概括其下一级概念的共同特点,下一级的概念在表达时直接引用上一级术语,尽量避免重复表达上一级概念,重点表述与同一级术语概念的不同点。
3.中药学基本名词术语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以上原则,并利用excel软件初步建立了1500个中药学基本名词术语的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序号、拼音、定义、来源、英文参考等项目,为定量分析和统计打下了数据上的基础。
二、中药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规范化
1.翻译原则
1.1准确、规范、统一
既然中药名词的翻译是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应属于科技翻译的范畴,以准确、规范、统一为标准,用规范和统一的结构、形式准确翻译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具体做法是:(1)对每一中文正名的英文翻译进行文献通考,建立数据库;(2)与已出版的国标、行标、《药典》以及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系列著作等规范类书中对术语的翻译进行协调;(3)根据所得结果结合英译原则确定术语英文名。这样的翻译步骤就确保了译者在翻译时对中药名词术语的翻译状况有详尽的了解,对翻译质量的优劣和术语翻译的趋势有具体的把握。
1.2简洁
中医药术语是中医药词汇中高度概括化的词汇,因此翻译的时候在准确的前提下,应尽量简洁。简洁的翻译有助于翻译后的英语术语具有术语的特征,在使用的过程中便于使用、便于记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翻译策略
2.1融合异化与归化,和谐共赢
异化(alienation)和归化(adaptation)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其实2种方法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各有其优越性和存在价值,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并行不悖和相辅相成,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译者不可能对文本中的每一个词与文化因素的处理始终如一地遵循同一种原则和方法。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始终辩证地运用两种翻译方法,从而达到译文和源语的和谐共赢。如在总论部分的部分中表达中药形状的部分,多为中药鉴定学专业术语,多用比喻以说其形,也就是意译的翻译策略。如狮子头,虽然名为狮子头,却不是狮子头形状,只是有疣点状突起,直接翻译为tuberculatestemscar。珍珠盘是指银柴胡的干燥根,其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就翻译为verrucabudsininflatedstarwortroot。金井玉兰是指某些药材横切面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黄色或淡黄色。在这里不易翻译出文学色彩,因此意译为whitephloemwithyellowxylem。再如“临睡服”这个词汇,就不能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成“takenbeforesleep。因为临睡服绝不是指睡觉前服药,因为睡觉可以随时进行,因此我们采取归化方式翻译为“takenatbedtimetakenatbedtime”,就能较好地传达出源语的内涵。当然大部分词汇我们还是采用异化的方法直接翻译。
2.2规范语言形式,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统一
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统一的一个整体,在保证内容准确的前提下,规范语言形式可以使译名形象易懂,便于记忆。如功效类中有相同语言结构的,可以在形式上规范一下。如以下术语都采用—ing形式的并列:清热泻火(clearingheatandpurgingfire),清热燥湿(clearingheatanddryingdampness),清热解毒(clearingheatanddetoxicating),清热凉血(clearingheatandcoolingblood)。而以下术语采用“-ing形式+todo”的统一结构:凉血止血(coolingbloodtostopbleeding)、温经止血(warmingthechannelstostopbleeding)、化瘀止血(eliminatingbloodstasistostopbleeding)、活血化瘀(promotingbloodcirculationtoremovebloodstasis)。此外,用词上的一致也非常重要,如所有涉及炮制的词汇,我们在保持英语用法正确的前提下,都使用了“preparation”这个词汇。
2.3药名翻译应区别不同情况先灵活翻译再进行规范
中草药名由于产地、性味、炮制方法等不同,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灵活翻译,切不可机械从事。在灵活翻译的基础上总结相似性,然后对某类药名由于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进行规范。(1)药典中已经翻译的按照药典译法进行翻译:药典上中药术语的翻译原则大部分有以下几种:第一,大部分是采用“属类+入药部位”的原则,如杜仲(eucommiabark),这个翻译原则大多数应用于植物药的翻译。第二,直接译出其名,如白矾(alum),这个翻译原则一般是用于动物药。第三,直接用汉语拼音,如草果(caoguo);(2)炮制方法不同的中药名的翻译:如《药典》有上半夏(pinelliatuber)、法半夏(preparedpinelliatuber),我们的项目上又增加了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他们都是半夏的加工品,为了区别在法半夏的后面加上了(withliquorricerootandlimeliquor),当然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也都加上了炮制过程中的其他辅助成分;(3)块茎、块根、根及根茎的翻译方法:块茎这一术语《药典》上有3种翻译方法:①入药部位译为tuber;②入药部位译为rhizome;③入药部位不译。我们的原则是接近于tuber定义描写的翻译为tuber,与rhizome定义接近的翻译为rhizome,药典中没有必要翻译出部位的不译。根茎《药典》也有3种处理方法:第一绝大部分翻译为rhizome;第二部分约定俗成的如人参、生姜、黄连等入药部位省去;第三入药部位翻译成root,如重楼(parisroot)。块根《药典》上有两种翻译:第一,绝大部分入药部位翻译为root,因为有些须根也能入药所以翻译为整体的根;第二,有些入药一般是块根为主,而块根主要是由侧根或不定根的局部膨大而形成的,所以翻译为roottuber。根及根茎《药典》上有4种翻译方法:一是大多翻译为root,因为这些药的整根入药;二是其次入药部位不翻译出来;三是虎杖和白前的入药部位翻译为rhizome;四是羌活的入药部位翻译为rhizomeorroot,我们基本上遵循前两个原则。
三、翻译实践要根据文化特色进行创新翻译,保留中医药文化特色,做到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平等
1.翻译思想方面要坚持文化平等、和而不同
在翻译中,一定要按照“和而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而不同”的翻译思想是针对中医术语翻译西医化问题而提出的。在中医翻译时,有些人不能坚持平等翻译观,不论概念、文化、语境是否相同,用西医术语翻译中医术语,一味妥协西医概念。西医化的中医术语无法正确地表达传统中医学概念,对此,中医药翻译的西医化必将抹煞中医概念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是贬低中医价值的做法。各个民族和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文化,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都具有客观性,从其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平等的。不论一种语言和文化影响力有多大,都改变不了语言文化平等的本质。因此,从翻译角度看,译者有必要以“和而不同”、客观平等的态度对待源语和目的语,对待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以平等的翻译观从事翻译活动。就中医药术语翻译而言,我们尤其要坚持“和而不同”的翻译原则,因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一定要有富有特色的能体现本学科的学术词汇。
2.在翻译方法方面要创新方法,展现翻译再创造特征
在我们选定的中药学术语中,有些条目根本无现成的翻译实例可以参考,有些术语为中药学独有的特色,不要说翻译成英文没有经验可谈,就是对于非中药专业的中国人也不是太明白。这些术语翻译时,就要大胆创新,译出中药特色,译出中国文化特色。在中药鉴定学专业术语中,很多都带有修辞色彩,如“蚯蚓头”是指根头部饮片周边密集的环纹。这里用比喻以说其形,对于这类词亦使用音译加注或直译加注的方法,不能仅仅直译。我们译为earthworm-headshapedannulation;类似的术语还有过桥(根茎表面光滑如茎杆的节间),翻译为bridge-likesmoothrootstock;马牙嘴(炉贝药材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且开口)horse-toothshapedscaleleaves;鹦哥嘴(天麻药材顶端红棕色至深棕色的干枯芽苞):parrotmouthshapedwitheredbudsofgastrodiaetuber;疙瘩丁(饮片周边横向突起的大型皮孔)shapedlenticel。
3.在翻译态度上要开放合作、主动交流
长期以来,中医翻译始终在走一条自我封闭的道路。中医药文化融医、文、史、哲知识于一体,富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中医翻译一定要坚持开放合作的方式。第一要加大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同在一个翻译领域内进行探索;第二要加大外语界和中药界的合作,加强国内外中药翻译界之间的合作;第三要以主动的态度积极融入到我国翻译的主流研究之中。主动开放的翻译态度才能使中药标准化及其英译始终与学科的发展保持一致,及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朱剑飞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