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计初探

2021-4-10 |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技能训练与知识内容割裂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为说、听、阅读、写作和少量句型结构翻译组成,主要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涉及的内容庞杂,没有将语言学习与知识获取有效地结合起来,对知识的系统性关注不够,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的知识支离破碎,难以完成将语言技能的提高和合理知识的构建双重任务。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这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公共英语开设学期为二学期,导致技能训练的课时开设较多,有意义的内容传授不足,这样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根据Richards&Rogers(2000)提出的学习理论,只有当语言技能被用来作为了解信息的途径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时语言习得才能成功。因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也在发展。学科知识通常能挑战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语言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严重脱节

新世纪的高职英语教学,既需要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以便从结构形式上对教授内容进行分析描述,也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良和教学手段的革新,省时省力地提高数以千百万计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英语水平,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员英语能力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非英语类学生能力构成的主题是专业能力,英语能力只是其专业能力的辅助成分,因此英语能力必须要为其专业能力服务。而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很少与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乃至毕业后的职业岗位结合。事实上,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英语能力只有在职场环境下,才能发挥其最大化使用价值。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尝试将具体行业主要岗位工作过程相关的英语内容,组织到英语教学中来,以强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特征,保证语言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连(刘黛琳,2008)。

(三)高职公共英语后续衔接课程专业性太强,难度过大,而且后续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失去控制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后续衔接课程大多为ESP专业英语,ESP课程选用的教材学术性较强,学生使用后普遍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课文偏难,内容形式枯燥,从而畏难厌学。依据高职教育培养实用性、技术性人才的总体目标,高职教育应以实用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性特征,因而高职英语教育要体现行业的职场需求,教学内容的编排要突出行业岗位特点,选用实用性而非学术性的素材。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不是培养高职学生用英语去学专业,而是学习使用英语进行与所从事行业相关的涉外日常交流和业务交流。因而教材的选用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降低其难度,适度与学生所学专业渗透和融合,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体现高职毕业生的行业和专业特点,和现有公共英语教材进行自然的后续衔接。另外,现行高职公共英语后续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失去控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ESP专业英语阶段的课程都是由各专业课教师实施,这些专业课教师由于不熟悉语言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一般使用翻译法,导致专业英语阶段的课程与基础阶段的课程严重脱节。

二、跨学科教学国内外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少的跨学科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Tulloch(2002)认为,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跨学科的倾向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人们把语言与技术看做是风与牛不相及的。事实上,语言本身也因技术而发展变化。BBC曾发表文章指出如果没有汽车工业的发展,英语中就不会有:drivingmecrazy,slowdown,hignmaintenance这类使我们日常生活语言无比增色的新的表达方式。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语言发展和语言教育进入跨学科的阶段。南佐民(2005)认为,学科研究不仅需要在学科核心领域进行探索,还需要在学科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上,学科在社会时间的应用上进行探索,跨学科研究种类的纠繁复杂也正好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多样化,给不同学校以广阔的研究空间,使其从长计议,培植自己的学科研究特色,从而有助于解决现有英语学科研究领域狭隘的问题。胡壮麟(2007)认为,其实在英语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一直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纵深发展,对本学科研究越挖越深;一种是横向发展,力求与不同学科建立联系,以解决复杂的语言问题。杨永林和张彩霞(2007)认为通过跨学科的应用性研究,有助于在客观层面上形成一种“社会认知”整体模式,为不同学科的研究提供另一个观察视野的理论框架。在这些国内外语言研究知名学者的倡导下,有部分外语教师开始了跨学科的外语实践教学,到目前为止实践研究成果却很少。我们尝试性的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并以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为例来实证研究高职公共英语跨学科教学与设计的可行性,以此来打开高职英语学科研究瓶颈,探索高职公共英语学科的发展道路。

三、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跨学科教学理论是在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跨学科学习最初是由英国科学家汉弗莱(Humphreys)在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跨学科学习是指学生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科目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多个领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交流技巧,从而使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运用。1989年,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在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理论: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跨学科教学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意义的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全方位的立体的教学。它既有深化人格的教育又有知识体系之间的辐射、迁移。从客观上讲,跨学科就是各学科间的思想、观点、理论的交流。

(二)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课程设计的实践基础

1.社会企业对电类学科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分析。2011年11月26日湖南省第四届机械装备制造类人才供需见面会在我院举行,这次见面会共有湖南省和湖南省外企业近260家参展,其中涉及与电气工程系电类专业相关企业87家,笔者利用此次供需见面会机会以问卷发放和现场访谈方式了解了目前社会企业对电气系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和汽车电子四个电类专业学生提供的需求岗位及英语能力需求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企业目前对电类专业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大量需求岗位为:焊接技工、钳工、车工、维修电工、客服代表、数控设备维修工、电气员、装配员、电气设计员、电气实验安装员、车间技工、生产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线对客服务人员、质检售后、海外设备维修技术人员、海外售后服务人才等。调研统计表明,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基本的外贸操作技能;有较好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还要求高职生具备善于在工作中学习的能力;由于企业流动性大,要求毕业生具备爱岗敬业能力。在进一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大量匮乏的是海外服务技术人才。在谈到企业需要高职毕业生应达到何种程度的英语能力时,很多企业浓缩为一句话:能成功地从事商贸活动的英语能力。88.9%的企业要求高职院校大力加强海外拓展人才的培养,使其具备“专业+英语”的复合型外贸人才特点。

2.工作岗位对电类学科高职生应掌握的涉外英语情境分析。深度访谈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熟悉企业工作中常遇的涉外情境,熟练掌握涉外情境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在涉外工作和交流中正确得体地使用英语语言,同时具备以英语为工具,在行业环境中进行信息沟通并运用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

四、跨学科教学视角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计——以“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为例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本课程以电类行业职场交际为目标,以成功地进行电类行业商贸活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能用英语处理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行业相关的业务的能力;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包括:1.能就日常生活题材、与行业相关题材和涉外业务相关题材进行对话,具备跨文化日常交际沟通能力;2.能读懂一般题材及与未来行业相关的英文资料,理解基本正确;3.能填写和模拟套写工作岗位中常用的英语应用文,如产品说明书、求职信、下订单、职业规划与计划、履历表、个人简历(学习经历及兼职经历)、感谢信、广告、合同和邮件处理(经过调研为高职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常用应用文)等,语句基本正确,表达清楚;4.能借助词典将一般性题材的文字材料和与行业相关的一般性业务材料译成汉语。理解基本正确,译文达意;5.掌握英文资料查询和检索的基本方法,具备获取电类学科英文资料新技术、新知识如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电气设备运行控制、信息和通信技术等的能力;6.具备在行业岗位中用英语处理涉外业务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选择

以调研为基础,进一步收集来自诸多企业的涉外业务信息,整合资源,自编教材。教材内容选材和编排上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和英语能力需求特点,模拟工作岗位中常见的涉外英语情境,体现“以完成行业职场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选择充分体现行业性、实践性、交际性和协作性特点。

(四)课程实施

1.本课程实施教学的时间:新生进校后的第二学期。2.本课程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环境等有效互动来完成。交互式教学模式构成的要素包括:语言交互、教学与环境交互和情感交互。英语教师在交互式教学模式下应该扮演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激励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

3.实践性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社会适应为目标,以培养未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培养目标上更需突出实践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性教学模式来转变语言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严重脱节问题,实现公共英语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这也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教学形式。实践性教学模式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团队协作性、实践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利用英语情景教室、多功能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和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例如:选取最具典型性的相关“行业人”职场需求的交际话题,以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现实职场涉外交际任务来实施教学;学生自发组建校级维修社团,进入社区、涉外企业等进行维修服务,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学生积极走上社会,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就业能力;利用学院“订单式”培养企业来校考察机会用英语介绍学院状况,校内外实训基地状况,电气设备使用操作说明,介绍生产加工流程等。

4.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式研究性学习,利用英语来检索和获取相关学科的知识,激发他们应用所学语言自我探究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欲望,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设计

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课程是否能使学生掌握未来行业岗位必需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评估。对于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估设计,我们不但要注重“检测性的总结性评估,更要注重过程性的、发展性的形成性评估”。因此,在建构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的课程学习评估体系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元化互动式评价模式,即评价主体具有互动性,评价形式和内容实现多元化。评价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辅形成。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学期末的闭卷考试,考察学生阅读、写作和翻译等能力。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的积累,综合考虑学生平时表现,反映的是阶段性的成果,记录学习者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过程性评价实践性测试中学生的参与度与热情程度表现最高,通过校内的英语情景教室模拟应聘面试、企业简介、商务用餐、谈判、签署合同、电气电子产品应用与说明等,利用自主学习中心开展团队合作的任务活动;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新产品或生产流程的介绍等测试。

五、结语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快速转变公共英语教学理念,关注教学效果,使公共英语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行业就业能力有机结合,把学习者的愿望、行业的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结合到公共英语教学中,满足个性化需求,使学生、教师和社会三者都能满意。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在英语方面的需求,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能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作者:彭新竹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