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价值哲学研究思考

2021-4-10 |

一、价值哲学的发展是从自发到自觉

《哲学研究》连续几期发表文章展开讨论,但多数文章都为满足需要论辩护。后来,对满足需要论还不断有批评,但始终未能改变满足需要论在我国价值哲学中的主导地位。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研究处于沉闷状态,研究难以深入。满足需要论在理论上的混乱是显而易见的,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都认同满足需要论?为什么一些人无视需要并非天然合理的客观事实,似乎认为用满足需要界定价值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一些学者对人们的中肯的批评置之不理,甚至为之辩护?这种现象使我产生困惑和不解,促使我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需要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之分,社会生活中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这是显而易见的客观事实。以满足需要界定价值,在逻辑上的混乱并不难理解。而且一些人也知道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知道满足不合理的需要是负价值,但他们仍坚持满足需要论。从这里我发现一些人之所以不顾事实和逻辑,认同满足需要论,不是出于理性的深思熟虑的思考,而是受本能驱动,受自发性支配,受非理性驱动。因为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能满足需要、能使人产生快感的东西就是好的,就有正价值,反之则是负价值,这是人的本能决定的。所以,许多人都自发地认同满足需要论。由此可见,受自性支配是满足需要论在我国居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我还发现当代西方各国主流的价值哲学也是如此。

当代西方价值哲学是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统治。西方价值哲学中有的学者持情感愉快论,认为能使人愉快的东西就有价值;有的持兴趣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人们对它发生兴趣的东西;有的持欲望对象论,认为我们欲求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有的持满足需要论,认为价值的本质就是满足需要;有的持情感表达论,认为价值是情感的表达。这些都是人们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产生的自发性的表现。西方价值哲学中的评价结果论、心灵赋予论,认为价值是评价的结果,价值是人的心灵赋予的,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性的认识造成的错觉。习惯成自然,这也是一种自发性。通过这些分析,我发现当代西方以至世界各国主流的价值哲学存在的根本问题都在于崇拜自发性。当代西方主流的价值哲学,由于崇拜自发性,受本能支配,从情感、兴趣、欲望、需要出发,或从评价、从心灵出发理解价值,把价值视为主观的偏好,否认价值的客观性,陷于主观主义,使价值哲学的研究失去了客观基础。由于崇拜自发性,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支配,忽视逻辑一贯性,忽视情感、兴趣、欲望、需要有健康与不健康、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忽视评价、心灵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理论上陷于混乱。由于崇拜自发性,受本能支配,热衷于追求感官快乐和眼前价值,忽视长远价值和崇高理想,崇尚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使价值哲学从根本上丧失了催人向上的功能,使西方价值哲学庸俗化,使西方道德理论和道德文化生活陷于混乱。由于崇拜自发性,受非理性支配,缺乏理性思维,西方价值哲学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当代西方主流的价值哲学基本理论,仍然沿袭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的观点。这些观点理论混乱,广受批评,仍然无所改进,从而使当代西方价值哲学陷于困境。在20世纪初至20年代,西方价值哲学中曾兴起客观主义价值论,在当时颇有影响。这个时期西方价值哲学形成了主观主义价值论与客观主义价值论对峙并存的局面。西方客观主义价值论包括直觉主义价值论和现象学价值论两个学派,它们从直觉或先验的直观出发理解价值,认为价值是事物固有的,否认价值的历史性,是机械的、僵化的客观价值论

。从直觉或直观出发理解价值,这也是一种自发性。西方客观主义价值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猛烈批评下,作为一个学派逐渐消亡,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当代西方价值哲学的困境,主要是西方价值哲学中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的困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西方价值哲学乃至世界各国居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陷于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崇拜自发性。什么是自发性?自发是相对于自觉而言。这里的自发与自觉指价值自发与价值自觉。所谓价值自发,就是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支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认识价值的本质,理论上陷于混乱,急功近利,缺乏远大、正确的价值追求。所谓价值自觉,就是克服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支配的倾向,从科学的理性思维出发,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把追求眼前价值与远大价值目标结合起来。要使当代世界各国主流价值哲学走出困境,必须从自发到自觉。要实现价值自觉,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而要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必须在实践中证明自己对价值本质的认识的正确性。

所以,要实现价值自觉,必须在科学的理性思维指导下,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理解价值,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必须坚持逻辑一贯性,克服理论混乱的现象;必须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相统一,确立远大而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实践价值哲学是对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全面超越

价值哲学的发展,是从自发到自觉。怎样才能使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呢?这个问题我从马克思关于认识真理性问题的论述中得到重要启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的论述指出,人的思维的真理性问题,单纯从理论出发去争论,就会陷于经院哲学,永远得不到解决。只有通过实践,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的论述启示我们,对价值本质的认识是否正确,也只能通过实践,在实践中证明自己对价值的本质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不能脱离实践,仅仅从理论出发去解决。当代西方价值哲学是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统治,单纯从情感、兴趣、欲望、需要出发,或从评价结果、或从心灵出发理解价值,是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出发去理解价值。西方一度颇有影响的客观主义价值论即机械客观价值论,从直觉或先验的直观出发理解价值,也是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出发理解价值。二者都是脱离实践的理论价值哲学。西方价值哲学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陷入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崇拜自发性,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出发理解价值,陷入理论价值哲学或经院价值哲学。而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拿事实来说话,从实践效益效果出发理解价值的思想,则是实践价值哲学思想。由此我发现,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价值哲学,即理论价值哲学和实践价值哲学。什么是理论价值哲学?什么是实践价值哲学?理论价值哲学是脱离实践,单纯从主体情感、兴趣、欲望、需要等出发,从主体心理出发,或从直觉、直观出发理解价值的价值哲学;实践价值哲学则是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理解价值的价值哲学。理论价值哲学以唯主体论或唯客体论的思维为指导;实践价值哲学则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彻底、辩证的关系思维。理论价值哲学以个人为价值主体,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从个人的情感、兴趣、爱好、欲望、需要等出发;实践价值哲学则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一切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结合起来。理论价值哲学以主体情感、兴趣、欲望、需要等为主体尺度;实践价值哲学则以主体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主体尺度。理论价值哲学把哲学价值等同于使用价值,混同于功利价值,忽视真善美的价值,急功近利,只重视眼前价值而忽视人类长远价值和崇高理想;实践价值哲学则认为哲学价值是功利价值与真善美的统一,把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统一起来,既重视当前行动,讲求实效,又重视理想信念道德建设。

西方理论价值哲学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主观主义价值论,另一种是客观主义价值论。西方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以唯主体论的单极思维为指导,从情感、兴趣、欲望、需要出发理解价值,或从评价结果、心灵出发理解价值,否认价值的客观性。西方客观主义价值论即机械客观价值论,以唯客体论的单极思维为指导,从直觉或先验的直观出发理解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固有的,否认价值的历史性,思想上陷于僵化,作为一个学派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今天的西方价值哲学成为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的一统天下。实践价值哲学有三种形态:一是原生态的或朴素的实践价值哲学,即邓小平的实践价值哲学思想,这是实践价值哲学的主要形态。邓小平的实践价值哲学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二是坚持拿事实来说话,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从客观效益、效果出发理解价值。三是坚持为人民造福,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一切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四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以主体发展、社会发展为价值的基本尺度;认为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促进事物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五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既重视当前工作实效,又高度重视理想、信念、信仰、道德建设,体现了功利与真善美相统一的思想。第二种形态是大众实践价值哲学,即广大干部群众中流行的求真务实,讲求实效,从客观效益、效果、实绩出发理解价值的客观效益论。这种形态,实际上是广大干部群众对邓小平实践价值哲学思想的认同,反映了实践价值哲学的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种形态是学术形态的实践价值哲学,即效应价值论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论,它是对邓小平实践价值哲学思想和大众实践价值哲学的学术解读和理论阐释。

效应价值论坚持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从价值的客观存在、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客观效应出发去理解价值,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主体化,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效应或正效应,是正价值;消极效应或负效应,是负价值。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出发理解价值,体现了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理解价值的思想。坚持主客体双向相互作用,坚持全面、彻底、辩证的关系思维。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高度重视主体的作用,同时高度重视客体的作用,反对唯主体论与唯客体论的单极思维。坚持以发展、主体发展、特别是社会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尺度。坚持功利与真善美相统一,反对把哲学价值等同于使用价值、功利价值的思想。实践价值哲学是对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超越。首先,实践价值哲学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拿事实来说话,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理解价值;事实胜于雄辩,有力地证明了价值的客观性,是对西方主观主义价值论否认价值客观性的超越。其次,实践价值哲学坚持以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尺度。凡实践证明能促进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发展、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就有正价值;反之则是负价值。理论严整,是对西方理论价值哲学忽视逻辑一贯性的弊端的超越。再次,实践价值哲学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讲求实效与崇高理想、信念、道德相统一,坚持功利与真善美相统一,是对西方理论价值哲学只重视眼前价值而忽视崇高理想、崇尚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超越。最后,实践价值哲学坚持实事求是,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理解价值,从相互联系和发展中辩证地理解价值,是对西方客观主义价值论机械、僵化思想的超越。所以,实践价值哲学是对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弊端的全面超越,为价值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使当代西方乃至世界各国主流价值哲学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实践价值哲学在中国的兴起,是中国对世界价值哲学的重大贡献,从根本上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哲学被认为长期落后于西方的局面。实践价值哲学的主要形态是邓小平实践价值哲学思想。邓小平实践价值哲学思想在我国已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了广大群众中广为流行的大众实践价值哲学即实事求是的客观效益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邓小平价值哲学思想和大众实践价值哲学居主流的地位。大众实践价值哲学也体现了邓小平实践价值哲学思想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指导与影响。30多年来,在邓小平实践价值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使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所瞩目。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实践价值哲学的正确性与生命力。所以,实践价值哲学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今天,深入研究实践价值哲学,特别是邓小平实践价值哲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能否把使用价值等同于哲学价值

如前所述,在我国价值哲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即为正价值;反之则是负价值。这种观点就是满足需要论。这种观点是西方价值哲学中广为流行的观点,在我国近30多年的价值哲学研究中,一直居主导地位;而且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都把这种观点堂而皇之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写进教材,让高校学生学习。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人们有不同理解,这是正常现象。在价值哲学研究中人们持什么观点,这是他们的权利,应当尊重。但是要把满足需要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则必须慎重从事,要有充分根据。早在1986年和1987年就有学者指出,把价值概念理解为满足主体需要,实际上是“把使用价值概念等于哲学价值概念”,这种观点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马克思所反对的瓦格纳的观点。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学”》一文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马克思指出,瓦格纳“把政治经济学中俗语叫做‘使用价值’的东西,‘按照德语的语法’,改称为‘价值’”,从而“把使用价值同价值混淆在一起”。因而作出了“‘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结论。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反对把使用价值混同于价值的。因此,以满足需要界定价值,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应当看到,马克思批评的是把使用价值混同于商品价值的观点,而不是批评把使用价值混同于哲学价值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的价值,不同于作为人类劳动凝结的商品的‘价值’,但却可以相当于商品或物的‘使用价值’。”这种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赞同。有的学者认为,应“从对象(物)的存在和属性与主体(人)需要的关系中理解‘价值’”。这种看法也是从使用价值去理解哲学价值。因为马克思说:“说商品有使用价值,无非就是说它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

那么,到底能否把使用价值等同于哲学价值呢?我们知道,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马克思说:使用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指物或客体的效用、主要指物对人的功利关系,主要指物质功利。在价值哲学中讲使用价值,不限于物的使用价值,还包括精神方面的使用价值在内。使用价值主要指功利价值。功利价值的特点,就是对主体有用,能满足主体需要,使人愉快等,而不论其对主体、对社会是否有益。所以,功利价值有局限性。哲学价值则是功利与真善美的统一。哲学价值不仅包括功利价值,还包括超功利的真善美的价值,是以真善美为灵魂的功利与真善美的统一。功利价值是基础性价值,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真善美的基础;同时又是较低层次的价值。功利价值主要特点是能满足需要,而需要并非都是合理的。满足需要对人产生快感、对人有用,但并非都是对主体、对社会有益的。把哲学价值混同于功利价值,单纯地追求功利价值,就会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就会背离真善美的要求。真善美是更高层次的价值,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为了真善美,人们不图名利、不计得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把使用价值等同于哲学价值,就会把哲学价值庸俗化。所以,绝不能用使用价值去理解哲学价值,不能将哲学价值混同于功利价值,不能用满足需要界定价值;更不能说以满足需要界定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四、满足需要论忽视逻辑一贯性

一种观点要能说服人,必须理论严密,必须坚持逻辑一贯性。列宁说:“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这就是说,马克思的学说之所以有无限的力量,是因为它正确,因为它完备而严密,给人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学说具有完备而严密的逻辑性,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特点。忽视逻辑一贯性与马克思学说不相容。满足需要论认为,如果一事物能满足主体的需要,该事物对主体就具有正价值;反之,如果一事物妨碍主体需要的满足,那么该事物对主体就具有负价值。如前所述,需要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之分,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满足合理的需要,是有正价值的;反之,满足不合理的需要,则是负价值。可是按照满足需要论的观点,满足任何需要都是有正价值的,实际上就是认为即使是满足不合理的需要也是有正价值的;这样就会把一些负价值的东西都说成有正价值。由此可见,满足需要论不能坚持逻辑一贯性,在理论上陷于混乱。如果把这种观点的逻辑贯彻到底,就会作出满足吸毒贩毒、嫖娼卖淫等腐朽黄色下流的需要,也有正价值的结论。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这种观点在实践上容易产生误导,显然不利于汇聚正能量,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观点是一种受自发性支配的观点。

有的学者竭力为满足需要论辩护,他们一方面承认需要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之分;另一方面他们又说区分需要合理与不合理的标准仍然是需要。在他们看来,归根到底,需要合理与否,还是要以需要为标准。这种说法实质上是否认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首先,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这是客观事实,这是社会生活中大量生活实践充分证明的。吸毒贩毒、嫖娼卖淫的需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之大,这是社会实践充分证明的,根本不是根据什么需要来区分的。在这里也不存在任何循环逻辑问题。其次,用某种需要作为区分需要之合理与不合理的标准,在逻辑上根本不通。正如一本书的好坏用这本书来作标准,一种观点是否正确用这种观点本身作标准一样。以自身证明自身的正确,只能是自以为是,是理屈词穷的辩解,根本不能服人。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未来社会应“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所制成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在这里,恩格斯说,未来社会应当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而不是满足一切需要。可见在恩格斯看来,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对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有过许多深刻的论述,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就应当承认需要确实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由此出发,就会看到认为能满足需要就有正价值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这样混乱的观点,硬要把它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只能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抹黑。

有些学者还认为需要本质上是客观的,它不依主体意志或其他任何意识为转移;但同时他们又承认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物质需要、生理需要当然是客观需要;精神需要、心理需要却无疑是主观的,是依主体意志或其他意识为转移的,否则就不是精神需要、心理需要了。这也是缺乏逻辑一贯性的表现。持此观点的学者辩解说,只要看到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的客观本质,就会承认需要本质上是客观的。这种辩解是难以成立的。人的社会存在固然是客观的,但人的精神、心理则是主观的。我们承认人的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又必须承认人的精神、心理的主观性,这是坚持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在要求。众所周知,社会存在是客观的,社会意识则是主观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承认社会存在的客观性,也承认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有社会性,正如人的认识、情感有社会性一样;但不能把社会性等同于客观性,不能把有社会性的东西,一律都说成客观的。这个问题也说明,满足需要论在理论上是多么混乱的一种观点。

作者:王玉? 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