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穷则思变”———改革开放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
物质世界存在于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联系就意味着发展,有联系就会产生矛盾,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事物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而矛盾的解决、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首先,事物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源,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同时还决定着事物特殊的发展规律、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要找准对内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必须坚持以解决内部矛盾为主要矛盾方面,始终坚持自我发展、不断调整、自我完善、持续创新;另外,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无论外因作用力有多大,都只有通过内因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国际环境、周边环境的建设,以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处理好改革和开放的相互作用关系,把两者联系起来共同作用,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再有,事物外因需要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这就要求事物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作用,实现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只有坚持事物的开放,促使内因与外因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转化,潜在的可能性才有机会转化为现实,引发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换而言之,事物的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又推动着改革的进展,两者形影不离。中国的改革处于开放的全球大环境之中,开放的国际大河推动着中国改革的波澜,改革与开放肩并肩成为新时代的中国最令人瞩目的特征。
二、“擅变则通达”———解放发展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之所在
这里所谓的“擅变”,并非指易变、多变,而是指擅于改变,长于改变。即从自身所处的客观实际出发,依据现有的客观实际条件,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变。“通达”则是指通往更发达的境界。因此,“擅变则通达”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做出最符合客观规律的改变,达到全方位的提升,进而完成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体现在生产力健康快速的发展之上。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也好,政治体制改革也好,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最关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之所以优越,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在社会主义巩固和建设时期,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唯有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变革当前社会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才能使生产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在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就是改革开放。
三、“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标准力证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历史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是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从实践的结果证明,这场未曾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与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及从较为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转变。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12年我国GDP已经达到519322亿,排名世界第二;2013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4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均超过2300美元,增长近1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呈现出了几十倍的增长。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加强了党的执政地位;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改善了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提升了国际地位。经过这场大改革大开放,中华民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东方闪耀起来,我们党在时代前列大踏步前进,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事实胜于雄辩地表明,改革开放决定了当代中国命运和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完善马克思主义。
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程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从不完善、不全面逐步发展为完善的、全面的历程,并不是一劳永逸、固守不变的,而实现这一点的唯一途径就是深化改革和不断开放。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改革的精髓和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不会随其自然般实现,它需要通过不停息的改革来加以推进,以及通过不间断地开放吸收人类文明最优秀成果来加以发展。中国的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位于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其从根本说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也就是通过改革具体的社会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框架。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昌盛富强的必经之路和必备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要维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开放来发展和完善自己。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形成不断开放、深化改革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坚定性。在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努力形成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成熟、稳定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李丰 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