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运行现状及其成因
分析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现状的成因,应从该系统形成的初始状态与形成条件入手
(1)我国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的初始结构,形成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以区域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系统边界,以宏观经济的计划性和经济政策的强制性等外生推动力为能量流;以信贷资金对口支持和信贷额度划拨为物质流,以各类主体之间达成各自预期利益目标而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反复互动形成的主体认知改变与决策调整为信息流;系统内企业主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优先进入资源产业,或为追求产能最大化而对企业进行过度投入而形成聚集,即:一是基于认知锁定的产业结构单一;金融机构主体为完成资金的划拨指标并追求收益形成聚集。二是基于功能锁定的信贷结构失衡;政府类主体为追求政治利益和地方收益而形成聚集。三是基于路径锁定的区域经济制度供给的路径依赖;三者结合构成区域金融系统的内部模型,系统运行机制。
(2)区域金融系统显现出自身发展锁定的问题,并拖累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收益递增的过程后,经济资源的逐渐耗竭,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侧重点的偏移,导致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运行所依存的周边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通过信息、能量和物质流影响着系统内主体的决策与行为。按照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各主体将主动进行适应性的决策与行为调整,这种调整将通过系统的自身组织特性形成多样性涌现,从而突破旧的系统稳态形成新的子系统,新的层次,新的功能或者新的结构,从而实现系统的发展与进化。目前,区域金融系统开始显现出自身发展锁定的问题,并通过整体性参与上层经济系统的运行而拖累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
(3)当前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出现投资类主体脱逃、区域经济制度供给失灵等“流”量的欠缺与质的不足等问题。当前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内部主体的行为已经通过对所掌握的信息的分析和相互交流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行为改变。个人类主体,尤其是拥有大量资金的民间投资人以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聚集,将大量区域内资本转出本区域以寻求更高的收益率;金融机构类主体处于风险规避和收益最大化的目的进行聚集,将区域内存款和可用资金转入其他经济效益较好的地区和行业,而大部分被用于区域内的信贷资金,鉴于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国有企业的支柱性地位,仍然集中于资源产业;而区域政府类主体则由于对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控制力降低,区域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和原有制度路径依赖的惯性,不得不继续进行倾向于资源型产业的制度供给。因此当前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普遍形成投资类主体脱逃、金融系统结构失衡、区域发展资金外流、企业主体单一,社会融资有效需求不足、区域经济制度供给失灵等“流”的量的欠缺与质的不足。
二、区域金融系统主体微观决策模式
1.当面临区域经济增长停滞,资本边际效应下降的刺激条件时,不同类型的主体按照各自内部决策机制的引导开展业务
(1)在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中,系统内银行机构类主体以自身风险收益目标为标准,同时其经营活动与资金运用须满足上级金融机构的调遣指挥。
(2)大型国有企业在当前自然资源及企业所有制状况,及其派生的各种运营管理体制的弊端下,资源开发最大化成为资源企业及其相关各方的共同核心策略之一。
(3)区域内其他产业,中小企业及私营企业则面临区域内金融支持,行业依存环境和技术水平,劳动力水平,政策支持等多重困难,难以构建企业成长通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目标。
2.资源型区域的信贷结构锁定、金融结构锁定,导致金融发展停滞以及区域金融风险聚集等问题
(1)区域内政府的制度供给既受制于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又无法有效聚集调动区域内资金存量,同时又必须兼顾区域政府的既得利益。
(2)区域金融系统作为子系统全面参与经济系统的运行,并由于自身系统功能与效率问题拖累整体区域经济系统的绩效表现。银行机构选择将大部分区域内存款与其他可用资本转入其他高收益地区;国有大型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因此更加依赖银行贷款,同时加大资源开采力度;而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则“逃出”资源型区域寻求更佳的增长与收益;而资源型区域政府在经济增长和政治利益双重压力下选择继续进行资源型制度供给;在这个反复进行的反馈——匹配过程中,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主体依据自身目标进行决策,使得资源型区域的信贷结构锁定,可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等多方面因素不断互相推进,彼此强化,进而形成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运行现状,即:产业结构单一,民间资本外逃,制造业萎缩,金融资本流失以及制度供给路径锁定等困难。金融结构锁定,金融发展停滞以及区域金融风险聚集等问题。
三、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转型路径
1.当前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运行的特点与难点,其根源在于系统内主体赖以决策并调整自身行为的依据出现了问题
(1)在以往对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合理推进资源型区域金融发展,构建适合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更加有效率的金融结构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为此类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提供理论支撑的,以发展经济学、金融发展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等传统范式的经济理论为主,而忽略了任何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实质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一事实。
(2)扭转主体当前的思维与决策模式,成为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转型机制中最具决定性的环节。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功能、结构及其效率的改变,实质上是由系统主体行为发生的一系列后果所引致;而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的个体,其决策制定与行为改变的机制只遵循其内部模型。因此,如何扭转主体当前的思维与决策模式,引导主体进行更多的既有利于自身利益,又有助于区域金融系统效率提升、功能改进的决策制定与行为调整,成为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转型机制中最具决定性的环节。
2.制度成为由系统运行机制内生形成的系统运行动力要素
在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中,始终存在着子系统之一——金融制度子系统,而金融制度是该系统与外部其他主体和其他系统进行联系时最主要的“流”。比较制度分析的创始人青木昌彦将制度定义为“关于博弈重复进行的主要方式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阐明了主体决策行为机制中最为关键的几组范畴:制度作用的对象是主体;制度调节的过程是主体间的适应性行为,即博弈过程;制度运行的目标是形成并维系主体间的共有信念,即博弈规则。由此,制度不再是经典经济学理论中外生给定的约束性条件或基础假设,而成为由系统运行机制内生形成的系统运行动力要素,这意味着制度与系统主体行为规则,进而与系统整体结构形成及变迁互为因果。
3.资源型区域金融系统转型的基本路径
构建区域金融制度供给的合理框架与内容,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制度供给机制中必须容纳的客观存在,积极研究并发现主体的利益目标,在其主动实现目标的途中进行合理约束,或通过构建环境征信系统,引导其主观适应性行为的模式与效应,进而实现主体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共赢。
作者:李利华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