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安排有欠科学,教学没有针对性。
随着社会对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多,各所高校皆加强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加大了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训练力度,然而,在这种浪潮中,究竟如何科学安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所有的学生都被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育,不分文理科都学着同样的知识,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无所用,甚至学无所学。笔者认为,若要真正凸显计算机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必须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施教者及受教者本身抓起,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大学生自身的不同专业相结合,与计算机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相结合,与高校自身的定位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有针对性、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学之路。
(2)考核方法囿于传统。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只是简单的上机考试,题型单一僵化,考试内容落后。这种单调的考试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以机械应对的方式来应付考核,比如在临考前一个周突击复习,上机做几套模拟试题等等,目的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核,而完全没有思考过从课程中能够学到什么实用性的知识,更不要说将之应用于实践。这种泥古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实践能力低下,创新思想缺乏。再进一步说,学生通过突击复习固定题型就能通过考核,便很少甚至不会在课外投入精力学习计算机,从而造成更进一步的不良后果。
2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计算机能力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努力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同时满足各个能力阶段的学生的需求,避免出现有人“被撑到”,有人“吃不饱”的现象。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基础能力不同开设高中低三中教学班,开设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协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参班学习。在此过程中,需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三方面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计算机能力是当今社会必需的基本技能之一,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每一位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
2.2改革教学结构,创新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灵。”对大学计算机教育而言,简单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用于今日,必须对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避免对学生创新思想与积极性的扼杀。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大学计算机教师离不开学习。“学无止境”,“三人行,其必有我师焉”,古人的警语应熟记于心。教育工作者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应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如参加培训,主动进修等等,尤其对于计算机这样一门日新月异的先进学科,大学计算机教师更应该主动及时更新知识贮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
(2)大学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科研者,这是每一位大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身为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只有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将自身的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3)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随时注意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努力避免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脱节,避免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理论是教学的基础,是应用的根据。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必不可少,但具体的操作环节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理论与操作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简单的幻灯片操作与语音教学,而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启发学生转变思维,多方面思考问题。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只有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跟上时发表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科学安排教学体系,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针对文理科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同。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工作原理与硬件构造、程序安装的前提下,文科生应注重培养其对Microsoft、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而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则应根据其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活动,从而方便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及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分阶段、分层次、合理有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而言,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其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机能力有如下几点:掌握几种基本的操作系统并熟练进行中文字表处理;根据使用性质选择配置、组装调试计算机;安装、调试、运用流行软件,等等。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还应该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知识,学习程序设计,编写简单程序。在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性质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在一些要求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专业上,还应当教给学生算法和数据结构、操作环境与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与数据库等知识。
(2)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新的课程观,科学安排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容,使之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相辅相成的优化结构,使学生在掌握好必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课程学习,并有充分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中,必修课程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的学习过程。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既有知识,拓宽视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老师开展的不同领域的课程,从而可以对计算机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活动课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其内容可以丰富多样,适当搭配教材进行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为主。
2.4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以应用能力、实战性作为考核教学工作的新标准
无论哪行哪业,考核与评价都是衡量其优劣高下的重要手段,更是促使其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传统的考核方式内容单一,手段呆板,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结果导致了机械无果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目的得不到实现。笔者认为,有效的考核方式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的考察,比如计算机的硬件选择与组装,路由器的设置,网线的连接,如何联机共享等等,进一步的程序运用方面,尤其应该着重考察学生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而非过于专业的数据库建立。同时,应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发言讨论的分数,课外实践的分数,等等。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及应用型的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为教学目的,以即时有效的数字化手段为方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人性化地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从实际上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高强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