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生态农业社区修建模式刍议

2021-4-10 |

1生态农业社区模式营建构想

1.1山地农业社区模式

1.1.1地理位置及特点

山地农业社区主要位于陕甘宁能源矿区的中部,包括陕北榆林市的子洲、吴堡、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延安市的宝塔区、延长、安塞、甘泉、子长、吴旗、志丹;甘肃庆阳地区的华池、环县,平凉地区的静宁、庄浪;宁夏固原地区全部6县,一共包括23个县(市)。该区域的地势大体以山地为主,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降雨相对比较充沛,年降雨量大约为400~600mm,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社区所在地坡度比较大,地形变化复杂,平地相对稀少,土壤肥力低下,缺雨即旱,多雨则流,土地生产力较低,不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设施农业种植。其发展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的发展立体化农业循环经济,并根据自然环境的容量、土地容量确定社区人口规模。

1.1.2山地农业社区营建思路

该区域生态农业社区的发展应当根据当地地形地貌的特征,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防治山地自然灾害为出发点,综合发展立体农业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从上到下、全方位的充分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创造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地方优势农业,多方面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结合的良好效果。山地农业社区的整体营建思路为:山顶种树、山腰修田、山脚建棚的立体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1.3农业经济模式

①山顶积极发展“林-菜-沼”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在山顶种植广阔的自然生态林以涵养水源、防风固土,其间种植一些能够适应高山气候的绿色蔬菜,同时考虑在该区域就近建造沼气池将绿色肥料有效还田,强调其循环与可持续生产。②山腰发展“果-菌-沼”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在山腰栽种猕猴桃、花椒、无花果等经济类果木,在其间套种木耳、香菇、党参、天麻等食用菌和药材,提高光能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果木能够为食用菌和药材遮阳,果木的枝干可以成为食用菌培养的原料,栽培废料可作为果木肥料逐步返田,进一步增加原有土地的肥力,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③山脚发展“粮-果-鱼-沼”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充分考虑山脚土地资源良好(水热条件充分),利用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种粮食,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较为突出的林果业与渔业,有效利用建立的沼气池和渔塘将有机肥料充分还田,增强区域土壤的肥力。

1.1.4民居组建方式

山地农业社区规划应当采用山脚与山腰居住组团化的形式营建,有利于进一步拉近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充分提高单位土地上的生产效率。比较理想的规划模式应当包括:每个组团内部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辐射圈,小组团的户数至少应当控制在10户左右,这样能够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组团与组团之间以500m的距离为宜,这样能够方便各组团之间的联系与物质沟通。山地农业社区的发展应当适当向山脚与山腰地段集中,尽可能最大化的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时,黄土高原的山地地形使得以窑洞为主的生土建筑仍然具有一定的普及度,以便极大地发挥区域地形特征,最大化的节地与节能。由于该区域地下水缺乏,地区土地资源及其丰富,山地与沟壑地貌多样,民居的建筑类型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窑洞建筑以外,还有平原区类型的平房四合院和地下窑洞四合院,同时也有窑洞与砖瓦房相结合的院落形式。

1.2旱作农业社区模式

1.2.1地理位置及特点

旱作农业社区处于该区域的东部和南部,主要包括陕北延安市的富县、洛川、黄陵、宜川、黄龙等16县(市);甘肃庆阳地区的西峰、庆城、合水、正宁、镇原、宁县,平凉地区的平凉、华亭、灵台、泾川、崇信。该地区的地形地貌主要包括低山、塬、梁与沟壑,土壤多以黑垆土和黄绵土为主,便于耕作。区域为无灌溉条件的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年降雨量为200~400mm。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旱作农业生产为主,自然性的干旱缺水导致该地区发展农业较为艰难,社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小麦、玉米、马铃薯、红枣等是该社区的主导产业,该社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应当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水土保持为主导,通过马铃薯、林木、苜蓿等多种植被的种植,最大化地防止水土进一步流失。

1.2.2旱作农业社区营建思路

在旱作农业社区模式的规划营建中,应当注意“突出特色,节约用地,集中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使得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生产区主要包括农业种植区、牲畜饲养区、农产品加工区等,其中牲畜饲养区和居民居住区尽量分离,通过集中化的管理和舍饲精养,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生产区改变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取而代之以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积极鼓励社区居民走出庭院搞生产,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集中统筹生产区的各项安排,做好生产区内道路交通、水电管线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1.2.3民居组建方式

生活区应当尽量少占用农田耕地,多利用原有土地与空地进行集约化的生活区建设。社区聚落多呈院落式或组团式形态,一般其生活区的规模应控制在200户以下,以便于社区的集中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由于社区采取规模化生产方式,集中化的居住形态,因此可以考虑在社区中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进一步减少运营成本。旱作农业社区的居住建筑形式可以采用半生土建筑院落式的布局形态,结合新的结构形式,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由于生活区与牲畜饲养区的充分分离,所以居民的居住条件将会得到极大的改观,住宅卫生标准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尊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民风的前提下,当社区经济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时,也可以进一步考虑社区居住建筑加高层数,进一步节约土地资源,对于居住建筑的用地集约化建设既可以增加一定的耕地面积,又为旱作农业社区的产业多元化发展和土地开发储备大量的土地资源。

1.3沙化地农业社区模式

1.3.1地理位置及特点

该地区位于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北部长城沿线,主要包括陕北榆林市的榆林、横山、神木、府谷、定边等7县(市);宁夏吴忠市的盐池、同心。该区域为低山丘陵荒漠区,气候十分干燥,降雨稀少,年降雨量大约为200~250mm,土壤为风沙土、栗钙土等,属中温带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带,是能源矿区生态功能极其脆弱的地区。由于该区域草场长期超载放牧,加之能源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区域天然植被大幅度地减少,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土地的风蚀沙化现象十分严重,草场严重退化,产量大幅度降低。

1.3.2沙化地农业社区营建思路

在生态农业社区建设过程中,该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生态沙产业和荒漠牧业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应以牧为主,逐步培育推广抗性较强、改良的新型耐旱植被(柠条、苜蓿、沙棘等),根据土壤、水分、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草场的产量来确定不同的牲畜结构和承载量,合理安排放牧的时间与空间,尽可能地减少放牧强度,进一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在进行沙化地农业社区的营建中,我们应当立足于当地良好的自然条件(水土、光热资源充足),采用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广种瓜果与蔬菜,逐步带动沙区沙生农产品(耐旱圆枣、甘草、甜菜等)的精深加工,不断的延伸产业链条,有力地促进社区居民的收入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区的建设规划中,应当积极利用现有的地形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养殖区尽量位于坡顶,利用重力将牲畜粪便排向底层的沙化地作物种植区;比较陡的坡地可以退耕还草或者开辟为果林;基本农田可考虑位于中坡地带,利用以“窖灌”为标志的集雨节水技术进行有效地生产与耕作;底层的沙化地作物种植区为农业节水型生产区,利用平坦的地势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有利于产品运输。

1.3.3民居组建方式

生活区一般位于坡底平坦的地方或是平缓的坡地,尽量和生产区保持一定的距离,根据地区现有的的环境状况确定社区的户数容量,居住的形态可以考虑沿主要的交通道路进行沿线布局。建筑的形式以适应沙地环境的半生土建筑为主,生活区与生产区严格区分开来,杜绝生活区进行生产和养殖,从根本上创造一个环境优良、分区明确、规整有序、功能齐全的沙化地农业社区。

1.4黄河水灌溉农业社区模式

1.4.1地理位置及特点

该地区位于区域西北黄河沿岸,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市、吴忠市、青铜峡市、中宁县、中卫县。区域绝大部分以平地为主,土壤类型以灌淤土和潮土为主,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年降雨量约为170~200mm,由于临近黄河,因此该地区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可以考虑取黄河水进行农业灌溉,水土光热条件优良,小麦、玉米、蔬菜等种植业及畜牧业都相对发达。

1.4.2经济模式及思路

该地区的生态农业社区建设应当重点推广“种植业-沼气-畜牧业”和“温棚-畜舍-沼气”三位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该区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都比较发达,种植业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饲料,畜牧业可以将相对低廉的粮食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肉类产品。“种植业-沼气-畜牧业”的社区发展模式应当采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种植与畜牧相结合的良性复合生态模式。该模式以沼气为主要的能源、以人畜粪为基本肥源,将种植业与畜牧业进行有机结合,将温室大棚、畜、沼、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种养结合,并且能够通过沼气池的发酵作用,实现有机物的多级循环利用。黄河水灌溉农业社区模式能够有效地利用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效地促进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5盐碱地农业社区模式

1.5.1地理位置及特点

该区域气候比较干燥,降雨量稀少,年降雨量为150~170mm,由于地势较低、排水不力,最终导致区域土壤次生盐渍化、碱化,可耕层较浅且十分贫瘠,该区域不宜直接发展种植业,必须首先进行土壤的改良,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5.2经济模式及思路

该社区的营建模式必须因地制宜,采用“上粮下渔式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盐碱地农业社区的营建与发展。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该区域的低洼盐碱地开挖渔塘发展水产业,开挖鱼塘后产生的土方围合成高起的田台,田台高出原地面约2m,有效降低原有区域的地下水位,这样可以保证区域土壤不易返碱。当夏季雨量丰沛时,可以考虑将大量雨水集中排入至已开挖的池塘;干旱时可以考虑利用池塘较为充足的蓄水来进行农作物的补水和浇灌,通过丰蓄与枯用的充分考虑,将进一步解决社区农业用水紧张的问题。人工构筑的田台在刚开始可以考虑先种植耐盐碱的农作物以便一定程度上改良现有的土壤,经过3~4年,可以考虑广种农作物以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渔塘可以优先考虑利用生长期较短、耐盐碱性较强的鱼虾进行混养,鱼虾亦可饲养家禽,同时也可以作为商品出售,塘底的淤泥可以进一步考虑用于肥田。

2结语

陕甘宁能源矿区不同区域的5类生态农业社区模式的营建构想,提出了分区指导生态农业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其本质在于因地制宜的对区域循环农业的创新性运用。陕甘宁能源矿区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同时矿产资源随着开采程度的加大必将枯竭。陕甘宁能源矿区可以充分考虑通过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资金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社区的营建,让工业反哺农业,最终实现陕甘宁能源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远景目标。

作者:方松林 曹盼宫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