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相关 » 正文

工程教育质量监控构筑思考

2021-4-10 | 教育相关

 

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校加大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积极探索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不能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重新审视与调整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构建适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新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一、传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全盘沿袭研究型高校质量监控方式方法,不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质量标准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相关。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质量监控的方向和重点[2]。当前,大部分工科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不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基本上是沿袭或模仿研究型高校的模式,使质量监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对影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教学环节监控不均衡

 

(1)重视理论教学监控,对实践教学监控力度不足。实践教学监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是否提高了动手能力,实践教学能否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缺乏准确的把握。

 

(2)重视课堂教学监控,缺少对其他教学环节的监控。在现有监控模式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秩序受到过度的关注,而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其他环节,如培养方案、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师资队伍状况等,则缺少监控。

 

(3)重视校内学习阶段的监控,缺少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监控。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3]。现有监控体系对校外学习阶段的教学和学习过程缺少有效的监控。

 

3.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现有的教学质量的监控大多局限于内部监控,相对而言,教学质量的外部监控则比较薄弱,主要是依靠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检查评估,忽略了社会、用人单位、行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且尚未形成制度,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重点的转变

 

1.从以结果监控为主过渡到以过程监控和实时监控为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途径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系统,应将监控“嵌入”到从教学任务输入到教学效果输出的全过程。通过对教学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过程监控和实时监控,保证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4]。

 

2.从以校内监控为主过渡到校内和校外共同监控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是在工程领域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对社会开放,为社会发展服务。有鉴于此,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就有校内和校外两重监控,校内监控是人才培养的显性监控,校外监控则是人才培养的隐性监控[5]。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聘请企业工程师授课;由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外学习阶段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出的学生与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3.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监控过渡到对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监控高等工程教育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将以往以测试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监控[6]。

 

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在分析高等工程教育教学量监控存在问题和教学质量监控重点转变的基础上,结合质量监控的一般构成要素,构建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模型。系统由监控主体(组织)、监控客体(内容)、信息收集反馈、评价考核子系统构成。

 

1.监控主体(组织)子系统

 

传统监控模式下监控主体的组织结构是直线式的,即学校—学院(系)—教研室。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开放性的要求,引入政府—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家长等监控方,建立纵横交错的“矩阵式”监控主体系统[7]。对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部门,要以教学管理制度的形式确定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工作职责、地位与作用。其中,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会为独立专设机构,引入用人单位代表、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等校外社会力量加入教学督导委员会,且校外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1/3。校内则聘请教学水平高、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

 

2.监控客体(内容)子系统

 

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对影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如下八个方面进行监控。

 

(1)专业培养方案监控。专业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要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的关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来贯彻和实施,并根据产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2)课程体系监控。依据行业标准、岗位能力要求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目标要求,确定课程体系的结构形式。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要充分体现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对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进行监控。

 

(3)实践教学监控。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