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关
在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1]。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民办高校补充办学资源,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运行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民办高校都积极抓住国际化的契机,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能力,提高办学质量。同时,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一、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解读
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涉及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主要涉及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教育行动三个层面上的交流与互动,而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这种交流与互动往往是超越国家和地区边界的,并且以本土化为目标。所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通过信息、人员、项目的交流与互动把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氛围与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相结合,逐步实现民办高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除了要了解方式、目标等内容外,还要注意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围绕政府、市场和大学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作用展开的。对于大学、政府及市场之间动态而复杂的关系的探讨,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市场化实质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及其途径的组织形态的描述,在市场化的刺激下,高等教育不论在所处的环境还是在运作的方式上,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风貌。[2]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机会。从本质上讲,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有识之士利用开放的环境和政策,牢牢把握了历史提供的一个机遇;[3]同时它也是政府教育责任承担方式转变的结果,民办高校成了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和“生产者”。所以,民办高等教育的产生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而全球化和国际化即是最大的市场化。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国际化发展到了今天更高程度的全球化,全球化又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要求各国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加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民办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
第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遵循WTO规则的必然。中国的教育早已确立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而在加入WTO后,这种发展目标就显得更为迫切。《服务贸易总协定》指出,所谓服务贸易就是指从一成员的境内向任何其它成员境内提供服务。服务贸易的范围包括了教育服务,即指各国间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其它教育中的服务交往,如互派留学生、访问学者等。根据WTO的约定制度,中国开放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在中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鼓励相互间承认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支持相互间专业人才的流动;取消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和鼓励所有成员国到海外办学等。[4]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必然会在教育项目上存在着国际交往行为,在国际间必然存在着相互的服务,所以,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遵循WTO规则的必然。
第三,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时发表展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不仅提出要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民办高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而且在体制改革部分中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学校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和项目;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和学位互授联授等。《纲要》所展望的,是不仅要出现一批能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公办大学,还要出现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办高校;《纲要》所期待的,是一些办学条件好的民办高校可以在2020年左右进行硕士甚至博士的培养。这些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建立,都需要民办高校通过国际化的交流得以更快和更好地实现。目前,从总体上来说,民办高校在办学水平上还逊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若想发展得更快更好,超越部分公办高校,就不能只跟在国内重点公办大学后面学习。大力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向国外优秀 ,也成为民办大学的选择。所以,民办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化也是时代对民办高校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和合作,借鉴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但教育国际化却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软肋,这是因为:从整体上讲,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尚处于发展转型期,学校的管理机制还不成熟;民办高校成立的时间较短,其办学实力和影响力还不如重点公办高校,很难吸引国外有影响力的高校前来合作;部分民办高校对国际化认识不到位,缺乏国际化办学的理念;部分民办高校虽有“走出去”的市场观念,但还缺乏走出国门办学的经济实力……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民办高等教育要在国际空间中生存就应该通过交流与互动提高国际化的能力与水平,谋求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民办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责任
责任是组织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并不是一种所谓的外在的必须,而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伦理诉求与规范”。现代社会对责任问题的关注,“既是对伦理理论发展的必然反映,同时也是当今现实对伦理规范提出的必然要求”。[5]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引起了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