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心理健康教育已难以解决现实中大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构建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力量,实现两者的渗透、互补,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要积极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就必须深入研究两者结合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结合的途径较多,但综合起来,笔者认为两者结合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以及考核方法的结合等四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的结合
(一)建立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新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98”方案为《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05”方案实施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确定科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5”方案“附属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没有设计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而在开设的几门课程中也只是非系统地涉及到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靠选修课和课外活动,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状态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像德、智、体一样纳入教学体系,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无论是“05”方案的自我完善,还是客观形势变化的新要求,笔者认为都有必要更深层次地研究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体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并以此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采用“必修+选修”的方式进行,积极的融入到高校德育体系中去[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每位大学生在四年内必须修读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广大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到祛除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和方法,使他们具备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思想意识,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方法。课程的内容要少而精,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来开展工作,如针对大一的新生,教育者可就新生入校环境适应等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则要更多从大学生的学习、交友、人际关系等问题为切入口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四毕业班的同学,心理健康教育者要适时地开设就业心理课程,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地融合到高校德育体系中去,使其成为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知识讲座、教育选修课的状况,扭转、改变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独支撑整个高校德育体系的局面,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其中来,建立新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渗透[2]。
(二)编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的新教材
编写科学规范、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材,对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各高校德育教师既要掌握本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也要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有特色的综合教育教材。教材名称可以简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概论”;教材内容应涵盖高校大学生需掌握的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有所侧重[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同属高校德育体系,但是是两个基础不同的学科,所以在编写综合教材的时候,应本着基础性、基本性以及范例性的原则来进行;教材内容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育方法的结合
(一)情感教育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是行为具有持续性的重要动力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接受教育内容的时候,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的,而这种选择正是通过有情感参与的筛选系统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法的运用,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沟通,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情感并且适当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是畅通的,这样既能让受教育者及时接收到教育信息,又能发掘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达到使其心理健康变化朝正确方向发展深化的目的。
情感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以及积极情感,也就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思考的思想活动,为学生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奠定了基础[4]。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围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的内心情感体验,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以及行为的传递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感染和相互激发,达到双方感情共鸣,进而达到思想认同的目的。因此,真正做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就必须要重视情感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不仅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投入同时也指教育者要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教育事业中、倾注到教育对象上。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激情,自然地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自己的专业,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以及恰当的鼓励与支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处理学生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度。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了信任,就会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互动,服从教师的管理与引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