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刍议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

2021-4-10 |

一、职业教育及其影响因素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定义:“职业教育是为引导受教育人员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职业教育主要以提高受教育人员职业技能、明确职业教育意义为基础,确保受教育人员顺利从事职业,完成职业要求。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终身性,该教育主要分为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方面。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离岗培训等。该教育将企业要求和一线需要作为基础教育目标,从本质上加强受教育人员的技能、知识,确保受教育人员顺利就业。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1.政府因素

根据经济学理论,职业教育主要为一种非垄断性公共物品,政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环境提供者,是职业教育的主导影响因素。政府为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提供了基本的组织保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目标准确性、体系构建完善性、管理制度标准化、办学规范法制化,有效加强了政府、学校、社会、市场等密切联系效果。与此同时,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资金来源,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中占据主导地位。

2.新型工业化因素

新型工业化主要指现代工业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工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技术人员的职业需求不断上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3.社会因素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环境,对受教育人员素质提高、顺利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转型影响和学习型社会影响。社会转型影响主要指社会变动造成的影响,指我国职业教育环境由传统型、整合型向当前的现代化、分化型转变。这种影响直接导致职业教育意识及价值观发生严重转变。学习型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该社会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受教育人员的终身学习意识,确保人员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提高技能知识。

二、职业教育的运行与管理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产业结构扩张阶段(1978-1995年)、产业结构优化阶段(1996年-至今)两阶段。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环境、技术、体系、知识等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为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效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控制,对管理体制、管理路径的完善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刻不容缓。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1.生计目的论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员生计问题,将教育大众化,实现教育平民化,提高我国普通人员的就业率。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对个人服务进行全面控制,为国家和社会增进生产力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生计目的论对实现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业振兴目的论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企业对技术要求逐渐上升,对技术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根据企业要求,实现对工商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创造高额利润和提高竞争力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将实现振兴作为其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

3.全面发展目的论

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育部门明确要求教育人员要对受教育人员进行全面教育,加强受教育人员技能的全面提升,确保人员全面发展。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机器逐渐代替了传统技术人员。在该环境下,如何提高基础人员的职业技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关注的核心。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效果。

(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1.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在进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对职业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改革,要保证职业教育忠于教育主体,将教育作为中心,一切围绕提高受教育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展开。要对政府角色进行全方位分析和准确定位,调整当前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权限,创设有效管理机制,确保职业学校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主体。要加大对资金投入的力度,鼓励职业教育,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和引导。职业学校要对发展进行全面控制,明确自身法人地位,确保学校建立在合法、合理的政府关系下。要明确自身产权,有效进行市场化运作。

2.职业教育的管理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加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落实。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知识培训,提高受教育人员的职业素质,保证社会就业率。(2)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制定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合理化、标准化、正规化的管理机制。(3)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和多元化投入机制,明确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职业教育意义和职业教育需求,将法律作为保证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健全职业教育管理,将职业管理落实到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一)师徒制模式

1.师徒制模式的定义

师徒制模式主要指徒弟拜师傅,跟随师傅学习某种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师徒之间形成亲密关系的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

2.师徒制模式的特点

师徒制教育模式主要是由内部父子之间劳动经验和技术继承转变而来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完成根据大量专门职业和细化分工职业进行的专门教育。师徒制模式将普通劳动者作为基础培养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师徒制模式特点主要包括:(1)将言传身教作为基础教育模式,全面培养受教育人员的职业技术;(2)将口心相传作为主要教育模式,由师傅亲自进行技术操作和经验传授、指点;(3)将现场教学作为教育环境主体,提高受教育人员在环境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职业技术的领悟效果;(4)将亲密关系作为师生基础关联,培养受教育者尊师重道的职业素质,建立良好职业教育背景,使职业诀窍、绝活得到良好继承和发扬。

3.师徒制模式的建立方式

在建立师徒制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师徒关系。要在老技工人员自愿接受徒弟的意愿的基础上完成拜师,形成正式师徒关系。其次要明确传授内容,通过师傅传授,确保徒弟了解职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师傅要通过言传身教、现场指导等确保徒弟对生产技术有全面了解,积累相关生产经验。最后,要对上述师徒制模式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师傅在选徒的过程中对人员进行限制,从内部加强控制效果。我国当前的师徒制模式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负责,其中以企业为主。

(二)学校教育模式

1.学校教育模式的定义

学校教育模式主要指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对受教育者所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发展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活动。

2.学校教育模式的职能

学校职业教育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实现人人就业。学校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受教育者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职业教育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实习教学有效结合,增强了受教育人员的就业能力。第二,促进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系统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对社会经济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将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当前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学校教育模式的建立方式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活动要求及职业要求,设定教学目标,这是受教育人员进行学习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学体系展开的基础。教学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目的设定基础教学框架及指导方案。教学内容:指学校有计划地对受教育人员进行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技术知识、职业技术素质等。教学主体:受教育人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设计的教学方式,对受教育人员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保证受教育人员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

四、总结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专门学校教育或职业培训实现对人员的教育培训。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根据受教育人员的知识文化和职业技能需求,对受教育人员因材施教,针对文化知识、基础理论、专门技能、劳动态度等对受教育人员进行综合培训,确保受教育人员能够达到职业教育要求,实现对受教育人员素质和技能的双重提高。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展望,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率,对社会经济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高敏 单位: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级技术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