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认证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从根本上说,“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范式的更新。理解学生需要、支持学生成功、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应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而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其主要指标在于学生的学习成功与否,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参与和学习产出的评估,而不再是传统的以投入指标为主的教学生产力的评估。同时,作为一种整体性范式转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相应的管理制度必须做出改变,比如教师的评价、管理、考核和晋升制度,教学评价制度以及学生管理制度等,只有整个学校教育支持系统全面“以学生为中心”,方能有效实现最终培养目标———学生发展。
2.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认证将持续性改进作为质量保证的着力点。持续性质量改进哲学体现了一种简单的、非对抗性的质量认证理念,它既强调认证所设定的严格标准,也强调教师、学生和专业利用评估结果进行不断的、循环上升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进,它对于促进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技术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新的专业认证标准中对课程内容和学时的规定大大减少,它的核心是一种持续性的质量改进过程,它建立在这些产出和目标的成就的评估基础之上,并利用这些评估结果进行教学计划的改进,同时也强调基于学生发展进行评估,并在教学中构建持续质量改进的文化。这表明,通过学术性质量标准推动学生专业发展,已经从组织的制度层面向其文化层面演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未来的专业发展,始终是工程认证质量的核心。那么,持续改进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其有效性最终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对我们的学生关照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在低质量的环境中学习,而不是需要我们去对质量的定义进行令人头疼的哲学思辨,也不需要任何爱测量质量的高超技艺,而仅仅需要的是关心和勇敢的热情。”
二、以专业认证标准及其理念为引导,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举措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高校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重点关注毕业生质量。这就要求高校时刻将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让学生成为学校发展事务的主要参与者。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技能,让学生成为其自己。要树立“学生即是大学”的观念,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同时,培养目标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活动组织的核心,是对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一种预期设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专业必须应有明确的、在毕业生身上可以度量的培养目标,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11种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如解决问题能力、有效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此外,对于与工程有关的伦理和环境意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也更加重视。
2.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和人才培养规律,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证标准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估在高校得以系统化、结构化,明确每个教学环节应培养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以此确定教学工作的目标指向。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水平是衡量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标准。通过专业教育认证标准的不断发展以及课程指导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将各种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变得结构化,适应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专业的课程层次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同时,认证标准更重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以及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其内涵要求更加贴近工程实践、贴近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必须密切与工程界的联系,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尤为重要。
3.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师培训
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着3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选编教材、讲授、提问、讨论等选择教育、教学资料,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二是通过教学激活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体验学习的乐趣就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三是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意识到“教”是为了“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为此可采用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合作学习、学生作报告、团体项目、学生作业互评、体验式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以后步入职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做好准备。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专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或企业专家作为专兼职教师。比如我校通过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天然联系,利用省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共建我校的有利时机,定期外派教师到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等大型企业脱产学习、进修,培养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要求新任教师在上岗前,先到企业实践一年,拓宽他们的工程研究视野。通过制度驱动,建立“双师型”队伍,对于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尤为关键。
4.加强质量监控,形成质量文化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认为,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常态性的评估与评价是质量改进的基础,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为了质量的持续改进。比如我校围绕“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实施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结合的监控,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控。在质量监控过程中,量化评价结果,形成督导、学生代表、全体辅导员和教学秘书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量化评价体系,使得教学质量在持续改进中稳步提升。同时,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在校园文化中培植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通过对质量的文化认同积极参与教学质量提升活动,通过参与发展质量文化,提高质量文化在管理文化和整个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培育质量文化的路径是多样的,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是推动院校质量文化发展的核心内生力,高校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完善是培育质量文化的有效手段,而来自外部的专业认证对于质量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引导高校内部各部门在持续性反思的过程中设定发展目标、行动策略和评价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自身的质量文化。假以时日,则形成一种教学质量至上的校园文化,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均会从这种文化氛围中受益无穷。
三、结束语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其理念,对于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要把握方向,稳步前进,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理念,探索有利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认证模式,形成我国工程教育的特色,促进工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曾德伟 沈洁 席海涛 单位:常州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