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必然性及具体表现方式
(一)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必然性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进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因为市场自由机会的提供,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是在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中,落到了后面的位置。如果用农村人思想观念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来解释经济发展的落后,是不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理解的。“中国民族村寨的诸多经济问题,如落后贫困等。其症结不在于传统与现代,而在于他们在市场参与中的地位和方式,在于他们对市场的边缘性参与的基本事实。”经济组织的创新实际也是应分散小生产和社会大市场衔接的瓶颈问题、社会化的商品交换方式要求发展起来的。经济组织的创新实际是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表现形式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不是移植一些现有的组织制度,而是立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通过内在力量或外在力量来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出了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创新,和多种力量参与的组织创新。在实践中,农村经济组织的具体形式有:
1.农户家庭经济组织。认识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时,应摆脱传统的思维,即农户家庭经营=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要认识到农户家庭经济组织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农户经济。
2.农村村一级社区经济组织。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大一统”的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即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当代的社区经济组织虽然部分保留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内核,比如土地及基本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化生产与集体化经营,统一核算、按劳分配,但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已经在组织内部进行了若干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发展了能兼容一定程度的私有经济,承认私人财产的新的社区型经济合作组织。有的村一级社区经济组织加进股份制因素,以现代经济的股份为纽带把村民与村集体连接为新的社区经济合作利益共同体。
3.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推动了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形式兴起(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市场+农户,中介+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市场+协会+农户等等)。目前,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的领域主要有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和技术服务领域。
4.农村企业。从产业构成看,包括农村地区的农业企业和非农业企业;从所有制看,包括乡镇集体企业、个体私营及家族企业,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二、经济组织创新对当地经济资源的依存
组织是“一个对资源实施控制的决策单位”。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运行方式、运行规则以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面临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如何有效的配置资源,是顺利进行社会生产的关键。资源配置的组织方式,是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技术装备和运作的载体得以存在的。而这种组织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因此资源配置的组织方式和财产权利关系是互为前提存在的。现阶段,农村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社集体经济制度,承认了农民对土地长期的经营权,土地的所有权归为集体所有。这种经济制度安排,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无论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是企业加农户型的经济组织,都要以这种制度安排为基础,进行组织结构、组织技术的因地制宜的创新。在生产组织活动和商品交换活动中,离不开人和物的要素。一定地域总是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经济组织无论是以生产为目的还是以经营销售为目的,特定地域的物质资源基础决定了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农村的农业产品,文化资源是经济组织创新的物质基础。经济组织的活动是对人的活动的组织,具有一定知识技术的农民是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本基础。
三、经济组织创新对农村社区社会资源的依存
农村社区是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共同体存在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是历史创造的,是人类代代相传所积累的传统的总和,它不仅是过去时的,而且还是现在时,并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当代或未来的发展。特定区域的文化对该区域的经济组织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虽然国家政权控制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村庄,但是农村的社会秩序的维持很大程度是由非正式制度支持。非正式制度,或称“非正式约束”,主要是指社会文化因素,包括语言、民族、宗教、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等无形的约束规则,是对正式制度的补充、扩展、细化。非正式制度下的组织具有信任、规范和网络的特征,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诺思指出:“一个以诚实和正直等特征为支撑的社会将是低交易成本的社会。相应地,在一个人们相互不信任或相互欺诈的社会,必然耗费大量的资源用于界定和实施契约。”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信任关系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在一个人际关系融洽的组织网络中,成员可以通过互动力式得以提高,相互之间可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在较短的时问内获得新信息、新技术与交易新成果。人际关系网络是介于市场、企业之间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机制。人际关系网络在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获取外部资源方面。我国农村经济组织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力式获得资金十分困难,资本筹措渠道狭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经济组织只能发挥组织及其成员人际关系网络的作用,通过社员入股、外部筹措来获取资金。非正式制度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经济组织的创新提供有利的社会资源。但是非正式制度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是有边界的。制度安排的经济绩效要求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必须形成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关系。建立在非正式制度基础上的经济组织也应有自己的特点。从外部移植一种组织制度进来是不适应当地的具体环境的,因此应该在本地建设一个适合制度成长的环境。
四、经济组织创新对当地的政治资源的依存
经济组织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立的,它的发展要获得强大的政治支持,也就离不开对当地政治资源的利用。政治资源可以分为实体部分和规范部分,前者包括政治实体,即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和经济实体,即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后者包括法律规范、政治规范、政治文化。在商品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生产资料和资本。在农村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是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情况下发展产业性、专业性生产或者进行社会化的商品交换,资金缺少是一个突出的困难。由当地的政府组织进行招商引资,或者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或者一定的政策优惠,能够减轻经济组织资金压力。经济的活动也必然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中的活动,组织的合法性要的到政府的认可,对于现阶段出现的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当和政府本身的利益冲突时,依靠集体的政治资源来进行政治诉求。
五、小结
在整个中国进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也面临着转型,在解决农村的小农户和大市场的衔接上,解决农村的商品化发展问题上,农村社会组织分化,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在实践中产生。经济组织的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组织与农村社会区文化的互动和对农村现有资源的运用。不应该仅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组织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的现代制度的建立,还应该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经济组织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如何体现出适合地方文化的组织特色。
作者:姜红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