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社会实践论文 » 正文

小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2021-4-13 | 社会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现状

(一)问卷编制过程及受访基础情况

在开始问卷调查前,对6所高校5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结构化访谈,收集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相关条目,在此基础上,将访谈条目与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出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条目。然后将调查问卷编制成likert五点量表,参考专家意见,整理成37项评价项目,选择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及重庆师范大学6所高校500名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72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为237人,女生为235份,大一到大四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4%、28%、33%、15%。参与问卷调查的专业背景为:10.5%为理科,49.1%为工科,12.6%为医学,8.8%为艺体类,19%为经管文科类。问卷数据统计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二)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1.关于信度

通过统计分析问卷,问卷整体信α系数为0.837。问卷各部分系数均高于0.80。说明问卷内部项目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和一致性,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关于效度

为了增强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在正式调查前,将问卷交由10名参加社会实践较多的大学生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老师进行鉴定,由参加社会实践的教育客体和组织社会实践的教育主体从不同角度对问卷的设计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加以认真修改。确定了问卷调查主要由四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参与的类型、参与的心态及参与后的评价。最后,在问卷修改完毕,正式实施前,调研组采用因素分析法对问卷结构及项目进行了效度测试,结果证明问卷的同质性较好。最后调查问卷的统计也表明该问卷调查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较好。

(三)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基本状况

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大学生参加了三次以上社会实践的占到了47%,只参加过一次的只占调查的17%。(注:参与次数统计为距调查的最近一年里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缺乏系统的、多层面的参与。而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只有34%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和锻炼自身能力。有30%的学生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参与社会实践,还有17%的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生动力不足,并且在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中,有56%的大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而参加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目前高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不足。换而言之,没有达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更谈不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马俊(2005)研究发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难和问题是: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过程缺乏规范性、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由上可知,调查结果也得到了国内有关学者研究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不同类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比较分析

(1)高低年纪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中,将一年纪大学生归为低年级学生,把大二、大三年纪学生归为中间年级学生,把大三、大四(以及医学专业大五)归为高年级学生。据此统计结果为低年级学生126名,中间年级学生187名,高年级学生159名(见表一)。统计表明,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明显多于中间年级学生,而在参与的目的上则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有多达63%的低年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进一步访谈表明,这与大一新生由于学业压力不大,并且空闲时间相对较多有很大关系。而在高年级中,却有多达58%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与这部分大学生面临就业有很大关系。中间年级的大学生在目的上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参与次数也是三个统计年级中最少的,调查组认为,这可能是和中间年级学业压力相对较大有很大关系。在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评价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满意度最高,而中间年级大学生满意度最低。分析发现,这与中间年级大学生的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紧密相关,有多达67位受访的中间年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目的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存在消极应付,因此其对社会实践评价较低。

(2)不同专业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

本次调查将大学生按照专业分为以下几类:理工科类、经管文科类、艺体类。据此统计,理工科类大学生为248名,经管文科类为173名,艺体类51名,这一构成比例也基本符合高校招生比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表明,三者在选择社会实践类型上存在明显差异。理工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和技能提升类的比例高达83.7%。而经管文科类大学生更多选择参加公益类和勤工俭学类,选择这两部分占到受访学生的73.4%。而艺体类大学生在选择类型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散性。这一调查表明,大学生选择参加社会实践上,与他们的专业背景有密切关联。在对于参加社会实践评价上,理工科大学生的评价明显好于其他两类大学生。

(3)不同面貌大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

本次调查中,把受调查大学生按照其不同面貌和身份分为两大类,党员与非党员和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有195名,团员有277名,学生干部有234名,非学生干部238名,(注:由于很多受调查学生既是学生干部,又是党员,所以没有单独比较党员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及社会实践评价上明显高于非党员学生和非学生干部学生。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问题

调查显示,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如何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示范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不太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各有不同比例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内容。

二是各高校如何组织和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受访学生访谈中,比较普遍的谈到了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仪式性,忽视内容,更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三是如何引领大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满腔热情内化为学生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外化为学生勤奋学生的动力问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得到了相应的收获,也有很多的疑问,尤其是学生到社会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看听到的很多理念与在高校受到的教育有发生冲突的地方,因此,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其答疑解惑。而高校中专门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和机构更是缺乏。这就是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认为指导无意义的原因所在。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和做法

提高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必须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坚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把握实践育人的规律性,建立长效的反馈评价机制。

(一)从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出发

从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就是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这是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是大学生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因此,人的因素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做到大学生的现状和实际出发,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做到以人为本。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已发生巨大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对象主动参与,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发问。因此,要想实践活动实效性得以体现,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应认真倾听大学生的想法,与大学生在实践中对话,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尊重个体差异和现实需求。从调查中不难得知,当前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注意不同阶段大学生的需求差异性,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强调尊重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只有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内容、形式与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吸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坚持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把握社会实践活动方向的主导性,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的多样性、开放性使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应对挑战。首先,教育者必须坚持做正确思想观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方向上,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是连贯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原则,注重教育的思想性,保持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要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及时回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他们面对社会中的负面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要在了解社会国情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是在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新型主客体关系的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动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在受教育者主动构建的实践情景中,一方面受教育者是主动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则是具有服务、引导功能的客体;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同时还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主客体之间形成了动态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接受了相应知识和信息,同时又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思考和问题,并力图用自己已有知识进行解答,这时他们变成了教育者。这对教育者的知识素质、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双方平等对话和理解提供了平台。这就要求高校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评估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等于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实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提高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是目的。当前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互动中注重策划和大学生的参与,但是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性以及在多达程度上取得实效性关注较少,而从本次调查看,受教育者普遍对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不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大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性的活动,其隐性的、间接的效果是大量的,也是评估表反映不出来的,忽视它们是做不好评价工作的,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评价中,必须要多角度、立体式、多层次的对其实效性进行评估,把定量评价和定性的评价结合起来,注重显性效果和隐形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综合考量才能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作者:帅建强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