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化学教育论文 » 正文

化学教育在哲学视角中的渗透

2021-4-13 | 化学教育论文

一、化学世界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一)质量互变理论众所周知“量变引起质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在化学领域中更是将这一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化学运动中量到质的转化包括两方面,因物质本身和结构在量上的改变,即物质的数量和运动的变化所引起的质变。如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元素周期律。物质浓度的量变也会引起性质的质变,如硝酸浓度的不同,与铜反应的产物也不同。而同分异构体因空间结构的不同导致性质质变。除此以外,化学中还有大量的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所以培养形成量的观点,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用质子理论来阐述酸碱中和反应,其中酸失去H+,碱得到H+,二者在适合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反应,最终得到盐溶液,若没有H+的失去就无所谓H+得到。同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来说,没有对应的氧化剂就无所谓还原剂,没有氧化反应就没有还原反应。这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这充分诠释了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向着对立面转化。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有机物的通性难溶于水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但乙醇却可以与水互溶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有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充实。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化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进。例如,“燃烧”的概念,由最初拉瓦锡的“燃素”说,到后来的有氧气参加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现象,直至现在进一步扩大的概念:任何剧烈的发光发热的现象都可称为燃烧。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四)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告诉我们,当一种物质发生变化时,一定要探求产生物质变化的因果关系。例如,木材燃烧需要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并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才能实现,条件缺一不可。如果把任一条件孤立看待,是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工业上合成氨,既要考虑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又要顾及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N2和H2的转化率。这便说明了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这一关系后,综合考虑寻求最佳条件,提高氨的产率。化学是一门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学科,从基本概念到理论及其内在机理都散发着哲学的气息,这值得每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和品味。

二、哲学观点下的化学教学辩证

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对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于化学教学,把蕴含于各种化学现象之中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运用化学知识,最终实现化学知识传授、各种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效果的统一。这需要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出发,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几十年的教学改革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实践—认识—实践”作为指导思想,指导教学改革和探索,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1.通过实践性教学,丰富感性认识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均抽象于实践,是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出现的思维成果,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必须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通过实践性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具有显著的意义。实验是检验化学学科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注重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图表、模型、多媒体等。融合归纳推理等数学的思想方法,巧妙地将顺逆推理、类比推理、比较推理、讨论推理、对比推理等基本推理方法应用在化学教学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当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学,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和绚丽多变的自然现象,大多与化学相联系,需要随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事物变化的现象,有条件者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2.突破认识局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感性认识即使是真实的,也是片面的。因而必须突破感性认识,上升为化学的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一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彼此相互依存影响中进行的。教师对知识的组织,一般是按其知识体系结构来进行的,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由难而易的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地从思维的抽象达到思维中的具体,实现对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物质的量”单位—摩尔不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于初学者来说,既陌生又抽象,学生接受这一概念相对就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将宏观的“质量”与微观的“物质的量”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物质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数,而是一堆一堆地去计量的。

3.在实际运用中,巩固和发展知识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采用边练边讲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在使用中检验要领和理论是否理解深透、掌握牢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用,例如将化学知识用于火灾的预防、合理调节膳食、识别新闻的真假等方面。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事物的两面性,在化学教学中掌握一分为二的观点

任何一种物质都具有两面性,如科技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运用不当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当今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教学中应结合现实,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化学物质,既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化学就是要利用所学知识消除其有害的一面,又要使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化学物质,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合理利用化学知识,发挥积极因素造福人类,是掌握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低碳意识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真正地给学生讲清环境污染的形成过程及危害,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而非忽略或简述。在实验过程中以切身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如强调有毒尾气处理装置,合理处理实验废液,设计微型实验装置等,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由于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值得广大中学教师充分利用。

(三)始终把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一丝不苟,如实记录,不能随意臆造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如果发现实验结果不对,应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做实验,绝对不允许修改数据或拼凑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牢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四)哲学视角下的化学教学目标在化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以科学家的人格力量来引导学生,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鼓励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生根本指南,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化学史,有目的地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充分利用化学思维方法,激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科学理念。做到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之上,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三、哲学思想中的化学教育价值

哲学中的价值有别于经济学中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它表示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供求关系,是物的社会属性。教育是达到人生最高目标,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一个基础工程。在化学教育活动中,应根据化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因人因时施教,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结构。综上所述,在哲学的映照下,运用哲学规律指导化学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极高的推广价值。将哲学思想寓于化学教学之中,通过教师引导既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教学又能使学生得到广泛的哲学思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作者:蔡礼儒 单位:南充高级中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