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正文

高职通识教育落实讨论

2021-4-10 | 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稳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使受教育者不仅有一技之长,顺利就业,而且还具备潜在的发展后劲,增强其职业迁移能力,成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美国校园文化》作者亨利罗索夫斯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介绍,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特别重视通识教育,即便是本科大学也不例外。他说,如果你进大学的目的是想得到一张职业证书,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话,那就错了;因为“美国的四年大学生活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接受通识教育的最好机会”。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

 

1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中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源于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体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作为近代开始普及的一门学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理念。近代高等学校中的通识教育思想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业、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并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辨别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学习和认识的能力,并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国的通识教育与实践,始于五十年代中期,代表人物为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本末兼赅,通重于专,由此创出了清华校史上培养一流人才的黄金时代[1]。梅贻琦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2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近些年来我国高职学院数量增多、招生规模扩大,教育质量亟待提高。与综合性大学相比,高职院校建校大多时间短,历史文化积淀不足,人文氛围较弱,加之初始建校培养高职学生的目的单一,以至于出现了通识教育的“盲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和暴露了出来,尤其当前较为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学非所用,用学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问题出在哪里,虽然因素很多,以笔者之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高职院校的确要培养专业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大学专业培养不可能完全跟着跑,我们要培养的是大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宽度、持续的学习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需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2.1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育人而非制器”,这是先贤育人的古训。通识教育是培养学会思考的人,即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先做文化人,再做专业人。不管是文学、社会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领域的心智锻炼,都将增强人的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学会以较全面的、辩证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是一种非常必要的素养。即使以后并不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却可以以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来思考工作问题,并拥有超越一般从业者的思维能力。因此,不能因为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使我们的教育目的偏向,而将高职教育片面地变成生产“机器人”的工厂。

 

2.2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需求变化、岗位的频繁变更,不断对职业者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呼唤着全面发展的人才涌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人的二重性,决定了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特别是人认识社会的程度,时下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化,因此,高职教育不但要重视培养人、培养职业人,还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通识教育的一个最大追求,是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让他们在感受探索科学的奥秘和愉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创造的习惯。

 

2.3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动手能力的技能培训,有过专的工具性倾向,有较为严重的知识割裂和异化现象,为了让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并使其自身获得长足发展。我们必须反思:技术过度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化解方式。摆脱技术对人的奴役不能只依赖技术自身来解决,只能通过技术之外的教育途径来解决,实施通识教育是必由之路。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改变以往狭窄的专业划分,在强调必要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让受教育者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文化素质。

 

2.4学会自身选择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通识教育为实现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提供了途径,通过通识教育开阔视野,拓宽眼界,更多更好的领略人类认识的深度,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最终形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毫无疑问认识社会发展,它既表达了对人才的共同要求,又给个人留下了选择的空间。在多大程度上求同,在多宽的范围内允许选择,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哈佛大学曾经要求学生在核心课程的选修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未来专业期望最远的门类,可谓用心良苦。学会选择,这本身就是通识教育的一个目标。

 

2.5终身学习与职业迁移的需要

 

随着各种新知识、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涌现,人们必须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处理新信息以应付工作或学习当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而通识教育为再教育提供了认识基础和技能,它更注重学习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扩充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因此,通识教育是非常适合终身学习过程的。而一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转换来说,在当今社会己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在业期间内平均更换4—5次工作岗位。在我国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迫使高职教育要注重培养有学习能力,有较强发展后劲的人,以适应职业岗位频繁变换的要求[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