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酒店管理论文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首先,培养目标定位要准,明确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服务素养和责任意识。同时,应遵循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工学结合,设计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使本专业毕业生不仅能胜任酒店行业的一线接待管理工作,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既是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的,也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对酒店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紧密跟踪、调查、预测;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家长、学生的就业期望深入了解,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本着适用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同时要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的改革,要让学生在完成三年的学业后,真正学到实用的技能,有一技之长。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优化课程设置为目标
职业能力是从事行业主要岗位及岗位群所必需的工作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三个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酒店一线骨干服务接待与管理岗位的工作能力正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主体与改革的核心。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任务。所谓优化,是通过选择、改造、整合等手段,使某一事物更加完善。课程体系的优化应包括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以及课程内容的优化。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酒店主要岗位、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将这些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转化为各种学习模块,再将这些学习模块一一对应重组为具体的课程,然后将这些课程按照其性质、类型归纳形成为几个大的课程组,最后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给予合理的学时,最后形成结构合理,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与成效
(一)“五组协同式”课程体系的含义
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指导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专业构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协同”则是指五个课程组要体现职业能力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协同发展。其中,专业能力是指与职业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等;方法能力指思维认知、分析判断、开拓创新等能力;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沟通、协作等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本身必需的、即用的、直接相关的能力;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与职业间接相关的能力,但却极大地影响着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与提升。以上五大课程组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公共基础课组与专业基础课组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社会能力与掌握一定的方法能力;职业技能课组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组是对应未来就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职业拓展课程组对应与酒店职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的能力的培养,为专业人才职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助推力。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不但在课程体系的每个课程组中要协调发展,还要在五大课程中的每门课都体现协同发展。
(二)“五组协同式”课程体系运用成效
1.课程设置紧随市场需求,供需矛盾得到初步缓解
在本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过程中,专业团队多次深入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武汉大学弘毅酒店、武汉玉树临风精品酒店、深圳求水山大酒店、无锡鼎尚皇冠酒店等酒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本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契合酒店所需,能够使学生实现从“高职生”到“酒店从业人员”的顺利过渡。该课程体系不仅强调“实践性”,即用所学知识、理念解决实际问题;还强调“职业性”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即在具备酒店行业所需的基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以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形成综合性的职业能力,有助于其走向管理岗位,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我院近三届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调研结果显示,选择酒店行业就业的学生比例从过去的30%提升到了60%,其中回到原实习酒店担任基层管理岗位的比例从过去的不到10%提高到了20%以上,该比例显著高于同期其他院校结果。
2.“三因”现象基本消除,课程设置更加优化
专业团队多次与合作酒店的经理人员进行座谈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优化了课程的设置。第一、第二大课程组中的课程设置,要求理论知识做到“必需够用”,使学生掌握酒店企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建立基本的职业素养;第三、四大课程组中的课程设置,以培养“职业技能”为重点,即用所学知识、理念解决实际问题;第五大课程组的设置,旨在将“职业性”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即在对前四个课程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酒店人所需的基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然后以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现其职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强化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大力引进兄弟院校“双师型教师”、酒店企业经理人员来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其中,对于应用性强的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我们实行校内与校外酒店“双环境教学”模式,即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在校内实训室由“双师素质”教师实施教学,而实训部分在校外合作酒店由企业骨干经理人员实施教学。以上举措杜绝了“三因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课程开发设置质量。
3.课程设置实现创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前期,大力学习和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根据酒店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及时推出诸如《国际营销策略》《国际酒店经营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热门课程;二是对一些传统的酒店管理课程,如《食品营养学》《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也根据国际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外,为了体现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与热点,酒店管理专业在亚洲排名前列的香港理工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增设了健康教育、节庆管理、休闲管理等课程。在对国外先进经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实际与人才培养辐射区域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第五大课程组——拓展课程组中增设了《健康教育》《会展管理》《国际酒店经营管理》《休闲管理》四大课程,并邀请“国际酒店业协会培训导师”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学,强化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建立了国际视野,为实现毕业生“高起点就业”与“职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助推力。对我院本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查显示,就业起点从过去的酒店一线服务人员逐渐向酒店基层管理人员过渡,学生一毕业就担任“领班”、“主管”的高起点就业现象从早期的凤毛麟角趋于较为普遍。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紧扣酒店行业的发展,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酒店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们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究,今后还将在“五组协同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地开展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肖静 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