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物流管理论文 » 正文

管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制的构建

2021-4-13 | 物流管理论文

1我国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学科知识的离散独立存在将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出现“全而泛”的趋势,导致学生毕业后在从事物流信息管理工作时不如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精通,从事生产物流管理工作时不如生产运作管理专业的学生适应的被动局面。加上各学校只能针对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环节进行物流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课程设置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基本上没有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更没有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只不过是各相关学科课程的简单拼凑。

(2)教学内容陈旧、过时,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是传统物流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装备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是促进物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根本动力和保证。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3)缺乏战略眼光。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宽泛,侧重点不突出,特色课程不明显,缺乏战略性课程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尽管好多高校开出了一些实践类课程,但目标过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处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之中,并没有成为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5)课程设置存在“全而泛”、“浮而浅”。只能使学生知道一些表层的知识,难以使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化物流管理人才。

2构建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来看,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能够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物流进行规划和管理,并能根据物质资本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和中级物流管理人才(能够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与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能够全程掌控项目的开发和运作,能够参与项目的谈判、成本的控制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等工作)的重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不同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且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只有建立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构成对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强有力的支撑,实现对教学实践活动有力的指导。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能否办出特色,能否适应社会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水平和实施的效果。因此,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依托于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融合物流相关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十分紧迫。

3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现代物流是传统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不是传统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与组合,也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封闭的课程体系,而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构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课程体系。即在每一门课程之中,为最新科学技术的融入留有余地,允许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步。因此,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架构,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具体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技术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复合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部门的高、中层次的管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按照高、中级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从整个物流供应链环节上,从加强物流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方面,构建、重组、整合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体系。即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强化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加强各种理论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提升各种理论在物流业中的综合分析运用,特别要注重物流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就业需要,局限于对物流具体业务环节的掌握,还要着眼于持久的发展潜力,从毕业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考虑,要有超前意识,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确保教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要彻底改变目前课程体系“全而泛”、“浮而浅”的现状,确保使其课程体系具有“宽而实”、“精而深”的特质。要强化各学科知识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突出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综合定量分析,并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再造与重组;要增设专门的指导撰写研究报告的课程,特别是在课程中一些综合分析练习。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仅局限于“物流管理”,还应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不能只重视“物流”,还要向“物流+采购”方面拓展;不能停留在“物流管理与工程”上,还应向“供应链管理与工程”方向倾进;不能只“重视物流的经济指标”,还要重视“物流的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具体地讲,就是要注重战略性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具有用系统的思想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还要注重商业通信类、信息管理类课程,注重高新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对运筹学、统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提高学生对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物流系统设计与布局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与协调的能力与水平。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如ERP、WMS、TMS、SPSS、Flexsim、Matlab、供应链软件等),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4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与措施

事实上,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或重构),离不开从事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才是其课程体系建设(或重构)的主力军。因此,要以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可针对现有教师物流实践能力不强的现实,制定科学的规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邀请国际知名学者短期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讨论班,参与国际网络课程的实时听课等;组织现有潜在的物流师资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改变过分学术化的评价倾向,进一步完善、调整、优化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产业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借鉴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一支数量、质量稳定、来自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健全专兼结合、校外专家兼职授课机制。要提倡、鼓励、促进教师进一步密切与产业办的联系,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积极参与产业界的考试认证、承担企事业单位的项目规划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等。通过完善教学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将教学活动过程转变成为一种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

5探索与实践

2003年,我校从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试点开始,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每次上课的主讲,都是抽调对该内容最熟悉的成员,其他成员起协助作用,并一同进行辅导。2005年,组建了ERP虚拟教研室,并以集体授课的方式着手其实验教材的建设。2007年创立了ERP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了横跨5个学院的实验教学团队,先后编写了实验指导教学材料,著作10部。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文章30余篇。2005~2007年连续三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一等奖;2007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冠军;2007年获“金蝶全国大学生ERP大赛”北方区第一名;2007年4月,ERP综合实验室教改课题“ERP仿真课程建设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获山西省教育厅二等奖;2009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冠军;2010年获得“‘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团体一等奖。通过团队的建设,使各学科的教学人员、实验人员、现代化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集聚到一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式,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还促进了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整合,加速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体化教材建设的进程。实践证明,集体授课的方式,既是一种很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方式,也是一种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建设的好方法。只要把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加以推广,就一定能够促进各项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质的变化。

6结束语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针对目前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改进方案。这一方案能否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各项准备工作能否到位。我们只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及其教材建设这两项基础性工作,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作者:高智琛 王丽娟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实验教学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