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人事管理论文 » 正文

探求人事管理思维应具备的预设与阈限

2021-4-13 | 人事管理论文

一、管理理性化与管理思维

(一)管理思维预设决定了管理思维的基本方向

管理思维预设的选择决定了对管理本身在思维中的功能,决定着管理思维要素的选择,进而决定着管理体系的功能导向。理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它首先必须解决思维的逻辑前提问题,即思维预设或假设问题。管理思维预设包括管理本质预设和人性假设。前者指的是将管理视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也是一种本体性活动。如果仅将管理设定为一种手段,那么管理就成为任由人们支配的对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对管理的需要来构建管理体系,管理作用的发挥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甚至随意性。如果将管理界定为一种本体性活动,管理本身便具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性,而且这种本质规定性将制约管理要素的选择和管理体系的构建,管理功能的发挥也将在一个规范的空间内波动,管理价值的实现基本得以保障。后者涉及的是管理对人的认知与态度问题,是将人的某个层面或方面特征拿来作为人性假设,还是将人的整体特征作为人性假设,决定了管理对人(员工)的认知是否全面,决定了管理对策选择的合人性与有效性程度。

(二)管理思维路径决定了管理思维的出发点与指向

传统管理思维是一种典型的科学管理思维,其逻辑起点是组织效率,即传统管理思维将保障和提高组织效率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目标追求,这是由科学管理原理的出发点所确定的。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明确阐明了其思想逻辑,即通过企业效率的提升来扩大企业的财富总量,以此来缓解劳资矛盾。为此,泰罗将效率诉求作为其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出发点,由此确立了科学管理思维的逻辑起点,并成为日后管理思维逻辑起点选择的基本典范。将效率作为思维的逻辑起点是科学管理思维的必然。一方面,实现必要的效率是保障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作为组织主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将效率作为管理思维的逻辑起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管理的本质诉求。另一方面,科学管理原理诞生时代,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整个社会处于物本时代,物质因素、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以此为基础来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心理。除此之外,科学管理原理诞生前,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阶段,管理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管理效率与实践效率无法满足资本牟利的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范对于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从工程学角度入手,对社会实践的行为与工具进行规范,进而对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员选择与管理进行规范,从而开启了科学管理之路。

由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为发端的系列管理思想的提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确立了科学管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以效率导向为基本特征的科学管理思维由此成为支配资本主义世界管理的主体思维。尽管如此,科学管理思维逻辑起点的本体性缺失———没有从管理的本体性出发将组织中的人,尤其是员工的生存与发展诉求作为管理思维的逻辑起点,管理思维的逻辑起点呈现重物轻人的严重缺陷,由此奠定了管理异化或物化的基因。思维方法论是管理思维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性思维要求选择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认知、分析问题,进而对问题作出理性判断。思维方法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认知的合理性,进而影响思维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管理思维方法包括一般性方法与特殊性方法,前者表现为管理的一般原理,后者表现为体现具体管理领域特性的专门原理。现代管理普遍选择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率或效益原理与权变原理作为支撑管理思维的一般原理。作为思维方法论,这些原理提供了思考管理问题的出发点、视角与限阈以及基本原则等。借助这些基本原理,管理思维试图实现对问题的系统、辩证认知与判断,为解决管理问题提供具体目标和路径。当下管理一般方法论存在的问题在于:对具体原理内涵的界定存在明显的分歧,一些界定明显背离管理的本质。现行系统原理基本上限于从组织内部来认识组织管理面临的问题,对组织责任问题的界定过于狭隘,组织的本体性在系统思维中缺乏充分体现,使命观难以成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组织管理思维常常出现明显的价值取向缺失,组织管理对策选择难以持续、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组织竞争力的提高缺乏有效的思想保障;效率原理体现了管理的本质,但如何界定效率却是当下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系统原理相适应,当下管理界通常从组织自身出发来界定组织效率,所界定的效率指标更多表现为物的方面和形式上的数据。如此界定效率,最大的问题在于组织的效率追求常常背离组织的基本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组织社会责任缺失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越发引起社会的关注表明我们的管理在社会责任的担当方面尚存在明显的缺失,完善效率观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关键;现行人本原理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本原理,即以人力资源为本。尽管这种意义上的人本原理体现了当今时代管理转型———从重物的管理转向重人的管理的内在诉求,但从人所拥有的物———人力资源出发来思考管理问题,进而思考实现管理转型的对策却面临明显的管理悖论———工具人思维所选择的管理实践无法有效满足作为组织主体的员工的合理诉求,自然无法有效激励员工认同组织管理对策,自然也就难以激励员工不断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组织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实现;权变原理是管理的情景性对管理方法论提出的基本要求。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各种公共部门,包括国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习惯于根据上级指令、政策开展工作,缺乏自主调整发展战略与对策的思维,由此而来的是,各类公共部门管理与发展转型进展十分迟缓,面对国际竞争,我们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二、当下我国人事管理思维应有的预设与阈限

作为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事管理思维必然体现管理思维的基本特性。同时,随着管理学研究的深入,管理思想的变革也在推动着人事管理思维的变迁。正如经典作家指出的那样“: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因此,从管理本体论出发,认真梳理当下人事管理思维的基本情形,为人事管理思维指明应有的逻辑与阈限成为人事管理理论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人事管理的本体性与人事管理思维预设

从本质上讲,管理是一种本体性活动,即管理源于人并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诉求。管理的这一本质决定了真正的管理实践必须是时刻围绕人的需要与特性而展开的一种社会活动。遗憾的是,受社会分工及其所引发的分工思维的影响,现实中的管理出现了明显的异化倾向———限于组织或行业的局限,我们为具体管理所确定的前提常常背离管理的初衷,为管理所确定的目标常常背离员工的生存与发展诉求,或用某些局部诉求替代员工的全部诉求。解决现实人事管理异化问题,除了需要创新和完善现有人事管理理论外,完善人事管理思维是十分重要的途径。而选择合理的思维预设则成为完善人事管理思维的首要环节。从当下管理所面对的挑战以及人本管理淤的内在诉求出发,人事管理思维预设应包括如下内容:首先,人事管理存在的前提预设。从管理的本体论出发,即管理所承担的基本责任出发来界定人事管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科学选择人事管理前提假设的基础。管理同时承担着内部责任与外部责任,要求我们通过对内外责任履行对思维的基本要求出发来界定人事管理思维的基本前提。就内部责任而言,人事管理承担着有效平衡员工利益诉求与组织效率诉求的责任。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之所以加入社会组织并接受组织的管理是社会人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根本途径,因此,满足员工的利益诉求成为人事管理的根本责任,也是人事管理思维的基本出发点和思考人事管理对策永恒的价值诉求。而员工利益的实现又直接依赖于组织的发展,因此,为组织发展提供应有的效率保障成为人事管理的首要任务,效率思维也就自然成为人事管理应有的基本思维。而满足员工利益诉求和组织效率诉求之间的非完全一致性则决定了有效平衡员工利益诉求和组织效率诉求是人事管理思维经常面对并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否则,人事管理的合法性和功利性均无法得以持续实现;就外部责任而言,组织所承担的社会义务赋予组织人事管理当然社会责任,即人事管理首先必须对员工的社会性进行相应的规范,以确保组织行为的社会可接受性,尤其对于竞争性组织而言,在形象问题越发重要的当今时代,组织社会行为的可接受性直接影响到组织社会功能的实现。其次,组织人事管理必须为准备进入组织的社会人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以确保人的实践性得以公平地实现。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人事管理存在的前提设定为:为组织效率以及人(包括员工、拟进入组织的社会人以及组织服务对象)的利益实现提供保障是人事管理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人事管理合法性的基本体现。人事管理存在的这一基本前提决定了建立在单纯的效率导向思维基础上的传统人事管理的局限性。其次,人事管理人性假设。作为人事管理的基本预设,人性假设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人在管理思维中的地位以及人事管理思维结果的合人性。

传统人事管理的本体性缺失注定了其所选择的人性假设的片面性。传统人事管理思维所选择的“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自我实现人”假设,都是从人的某方面特性出发来认识人,而且从抽象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人,忽视人的个性差异。“复杂人”假设尽管注意到了人的个性差异,但缺乏从人的全面性出发来认识人、对待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事管理应选择“全面发展人”作为基本人性假设。“全面发展人”假设体现了管理的本质诉求,即人是管理的目的,从员工的全面发展诉求出发来认识和思考与员工管理有关的各种问题,在思维层面实现手段人与目的人的统一,从根本上保障了管理的本质诉求在人事管理思维中的体现,进而确保了人性化诉求在人事管理思维中得以实现。现实中“,人本管理”字样频繁出现在有关员工管理的各类文献之中。仔细研读可以发现,相当多的作者是从人力资源而不是人这个意义上来使用“人本”这个词的。由此而来的是,我们必须区分两种意义上的人本,即“以人力资源为本”意义上的“人本”和“以人本身为本”意义上的“人本”。管理的本位性决定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人本”对人事管理思维的影响是根本不同的。

(二)人事管理思维阈限

思维是围绕对象而展开的心理活动,为思维确定合理的思考范围,确保思其该思,保障思维的系统性,是保障思维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在社会责任伦理驱使下,现代管理的复杂性越发明显,即现代管理正由传统的简单性思维发展为复杂性思维。作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思维的复杂性在人事管理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当下的人事管理思维必须做到人与组织的有机统一,组织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统一,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如此众多的有机统一最终借助于人事管理思维阈限的合理界定来完成。具体说来,人事管理思维阈限包括:

1.关系阈限

人事管理是围绕人事关系展开的一种现实活动,通过特定人事关系的构建、维系或调整来推动组织实践发展,满足员工的合理利益诉求是当下人事管理的基本行动路径。人事关系由职位间的关系、人与职位的关系以及共事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人事关系由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人事关系组成。前者指组织中可见的职位间的关系、人与职位的关系以及共事人之间的关系,后者指可感知的组织实践过程中上述关系的互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同时又受制于人事管理理念与原则的影响。职位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静态人事关系的构建主要是围绕员工的有效选择而进行的动态性建设与维系,即围绕员工个人间、员工个人与所在的群体间、不同群体间、群体与组织间以及组织与社会间的关系来选择合适的员工构建、维系或调整特定规格的员工队伍,以确保组织人事关系的活力与效率性、价值性,进而为动态人事关系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必要前提。在构建静态人事关系过程中,人事管理思维需要从人事关系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确定思考问题的关系阈限,并以此为基础来选择构建具体人事关系的路径与原则。从确保人与职位匹配性角度出发,我们一般立足求职者个人的素质与职业兴趣等来思考问题,遵循的是适才适所原则和公正与公平原则;从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和人事关系生产力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立足员工群体结构,贯彻互补原则;从提高人事关系的激励性与价值性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放眼组织和社会,通过贯彻竞争原则和内部调整与外部引入相结合原则来选择合适人选组建新的人事关系,既弱化资历因素对人事关系构建所带来的惰性影响,又为激励组织内部具有潜力的优秀员工发展,进而为优秀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和发展提供必要舞台给予前提保障。

动态人事关系的构建所要解决的是组织实践中员工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性以及员工间心理与行为互动的有效性问题。构建动态人事关系过程中,我们要从本体论思想出发,将人事管理的的目标界定为将组织打造成员工命运共同体,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和不断发展提供平台保障。为此,在思考影响动态人事关系的管理问题,如考核、培训或人力资本投资、激励、职务调整、薪酬与福利、保险、退休等直接关系到员工个人利益和员工间利益关系等问题时,必须尽可能充分回应组织中不同类型员工的利益诉求以及组织能为员工利益诉求实现提供的可能性,在平衡两者的基础上,选择有利于能激励组织所有员工的人事管理对策,构建富有活力、生产力性和价值性的人事关系。受分工思维的影响,传统人事管理在处理动态人事关系时缺乏团队思维,导致员工间心理距离与行为不配合情形普遍存在,建立在人的社会性基础上的被认同、被接受心理,以及渴望在组织中实现不断发展的诉求受到抑制。尤其对年轻员工而言,进入一个组织所怀的各种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组织中有经验的员工的提携、呵护,在业务上尤其需要融入相应的团队,以使其尽快熟悉业务,并在团队中实现自身工作能力和业绩的的不断提升。鉴于此,当下人事管理思维应从员工个人和组织整体互动关系角度出发思考相关管理问题,以解决现代组织实践发展对团队心理与团队行为的需要问题。

2.内容阈限

人事关系承载着价值,赋予人事关系以应有的价值成为人事管理有效性的关键,而确立人事关系价值内涵的范围则构成了人事管理思维的内容阈限。解决人事管理思维的内容阈限问题,必须立足于人事管理的本质,即人事管理是一种属人的、为人的管理。这里的人不单纯是组织内部的员工,也包括社会上的公众,即组织的潜在员工和组织的具体服务对象。其中,满足员工合理利益诉求是人事管理的首要责任,对员工利益诉求的满足既需要不断提高组织效率来实现,更需要在实现效率过程中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职务安排、培训、激励、薪酬、保险等直接的人事管理实践来满足;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则主要通过为拟进入组织的社会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在提供产品与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来实现。对外部公众,人事管理的责任在于从组织的本体价值出发,对员工与外部公众的工作交往行为进行规范,并据此对员工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以促使员工从组织、社会和自身的利益诉求实现的角度出发规范自身的行为,以此来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和谐人事关系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来影响员工的心理与行为,以推动组织发展和员工利益诉求的实现是人事管理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为此,人事管理思维一方面必须把握员工心理诉求的基本特征,即当下各类员工的物质和精神诉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另一方面必须把握组织发展和组织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人事管理提出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可能性,通过员工利益诉求对人事管理实践的要求和组织效率诉求对员工行为要求之间的临界关系的科学界定,确定人事管理在构建与维系具体人事关系时必须满足的标准与原则,确保所构建的人事关系同时保障组织的效率诉求和组织内外人的利益诉求的实现。在这方面,当下我们的人事管理思维必须回避“服从思维”的负面影响。

受科学管理思维的影响,现实中的人事管理在对人事关系内容的思考上常常用效率来抑制员工的利益诉求,即认为员工的利益诉求应服从组织的效率诉求,员工个人的利益诉求应服从组织整体的利益诉求。服从思维明显背离了人事管理的基本责任,因为管理的本体性要求人事管理思维必须从员工的利益诉求出发来审视具体人事关系的价值,在平衡员工利益诉求和组织效率诉求的基础上选择具体的人事关系。现实中,党政机关更多地把领导职务视为满足员工利益诉求的支点,由此在公务员中形成了只有不断升官才是真正发展的心理(尽管从职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思想出发,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升官对公务员利益诉求的满足毕竟是有局限的。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以及从服务社会中获得价值认同与责任感、使命感的提升不仅是社会对公务员的期待,也是公务员精神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支点。此外,领导指数的有限性决定了上述认识与实践无论是对大多数公务员而言,还是对组织而言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3.时间阈限

人事管理思维对象发挥影响的时间周期构成了人事管理思维的时间阈限。从组织长远发展和员工发展的历时性出发,人事管理思维应做到现实性与未来性的有机统一,即人事管理在思考具体人事关系问题时,必须兼顾其对组织和员工的现实和未来价值,从兼顾组织和员工现实生存需要与未来发展需要出发,选择相应的理念、原则来构建特定的人事关系,以发挥所构建的人事关系对组织实践和员工发展应有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当下,人事管理在思考和处理员工招募、员工培训、组织人力资源建设规划等直接影响组织和员工发展的人事关系时,明显缺乏应有的未来维度,即人事管理在思考和处理这些问题时体现出明显的短视性。具体表现在“,命运共同体思想”没有成为思考员工招募问题的指导思想,对准员工,尤其是首次进入社会组织的员工提出过高的要求———当下众多组织要求刚刚离开校门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具有社会经验,这种要求既背离实际,使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尽快进入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同时又背离了有效人事管理的内在诉求,导致组织无法获取有潜质的人才。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理而言,社会组织面对这些新人,应该看重的是现有素质及其潜能,从是否具有可塑性的角度来选人;人力资本思想没有成为思考员工培训问题的指导思想,组织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组织人力资本提升程度明显滞后于组织发展和员工发展诉求,导致组织实践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员工发展诉求受到组织的抑制,员工工作动力不足,组织实践缺乏活力,员工队伍生产性低下;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以员工生存和发展为本思想没有成为思考组织人力资源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人力资源建设规划缺乏长期性,组织人力资本储备无法满足组织持续发展的需要,员工自身发展更常常面临能力不足的瓶颈。

综上,当下人事管理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责任挑战决定了其思维的复杂性。与传统人事管理责任———建立在效率导向基础上的传统人事管理的责任主要是为组织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相对简单性相比,当下人事管理责任要复杂得多———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社会和谐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保护理念日益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人事管理在承担原有效率保障责任的同时被要求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面临复杂、艰巨的责任,人事管理思维必然由简单思维发展为复杂思维,具体表现为人事管理思维阈限的复杂性、人事管理思维指导思想的复杂性以及人事管理思维价值指向的多元性等。

作者:陈辉 单位: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