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浩然诗词的词汇艺术
在《庭桔》中又用“渐渐”来描绘霜雪的融化,新颖而形象。孟浩然在诗中运用叠字的地方非常多,收录于《全唐诗》的孟浩然诗句共有266首,而用到叠字的就多达39首,54处。叠字的运用使诗歌显得新颖而具有表现力,同时,也赋予了诗歌复沓美,抑扬顿挫,层叠起伏地精练了诗的语句,造就了诗歌优美的神韵。虚词的运用是孟浩然诗歌的又一重要特点,有时在一个五言联中就用到四个虚词。而他的虚词使用非常到位,能非常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更加细腻地抒发他的情感。例如在他的五言联“上人亦何闲,尘念都已舍”中,“亦”“何”“都”“已”都是虚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上人抛开红尘,逍遥出世的境界,诗人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孟浩然对虚词的使用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实词是表现诗歌内容的主要构成,在篇幅固定的情况下,虚词的增加自然会造成实词的减少,对诗歌内容的表达也会减少,孟浩然诗风平淡也源于此。但是要指出的是,虚词和实词运用数量的不同,还会造成诗歌语言在气势、韵律和节奏上的不同。
二、孟浩然诗词的结构艺术
语言结构的不同是一个作家独特语言风格的重要表现,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也有他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孟浩然的诗句中经常使用多个动词构成句子,有时在一句五言诗中会同时使用三个动词。如在他的《早发渔浦潭》中,“饮水畏惊猿”就使用了“饮”“畏”“惊”三个动词,还将“饮水”前置,使用了倒装句的方式。动词在诗句中高密度地使用,充分而又准确地表现出了吟诵对象的灵动和幻化,可以更加细腻而生动地塑造事物形象。使用倒装句也是孟浩然诗歌的一个特点。他的倒装句丰富多样、变化多端。他常常把句中的某些名词前置,而改变成别的假性句式。例如,他在《姚开府山池》的“馆是招贤辟”中将“馆”和“楼因教舞开”中的“楼”字前置,形成了假性句式,让诗句变得更有力量,更具变化性。而将宾语前置,用定语作为宾语的句式更是孟浩然诗句的一大特点。他在《自洛之越》中将“山水寻吴越”中的“山水”提到句首,而将原来的定语“吴越”用作宾语,形成了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假性句式。他有时候会将一句话的某一部分前置,单独成句,然后与剩下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如《送吴宣从事》中将用作宾语的“平生一匕首”前置,然后与剩下的部分“感激赠夫君”形成一个完整的诗句。而《醉后赠马四》中的“四海重然诺”本来是定语,现在被放在句首,而将主语留下,又省略了系动词和标语,形成了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假性句式:“四海重然诺,吾尝闻白眉”(意思是我听说白眉也就是马良是天下最讲信用的人),这种句式在诗中也很少见到。当然,这是我们按照现代语言的语法方式来进行分析的,孟浩然在当初作诗之时未必是如此构思,我们只是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简洁明了。然而,把要强调的部分前置,将其放在突出位置,用倒装句的方式来加强语气,也使诗句更有力量,变化更多。这种句式在孟浩然的诗作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精妙绝伦。
三、孟浩然诗词的创作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传递者,是用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孟浩然的诗句中运用到很多的语言技巧,充分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内心,也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运用比兴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也是孟浩然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开头就以“北山白云”起兴,进而引发对隐者的描绘。暗用陶弘景“岭上有白云”的意境,又写到隐者的“只可自怡悦”,格调新颖,意境优美,是首难得的佳作。在《赠萧少府》中这样写少府的清明廉洁:“欲知清与洁”,然后用明月比兴:“明月在澄湾”,贴切新颖,歌颂之情流露其中。运用暗用比兴的叙述方式,将正义与比兴巧妙融合,堪称绝妙。他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用洞庭湖的浩瀚与汹涌表达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博大情怀,比兴之妙不言而喻。后面则使用两个比喻句:“欲济无舟楫”和“徒有羡鱼情”,用无船渡河和无钩钓鱼表达了仕途坎坷,为官无门,空怀一身抱负却不能施展,无法报效国家的惆怅与苦闷,也含有希望得到张说的举荐,能入仕为官的意思。比兴,让诗句显得婉约含蓄而寓意深远,是一种巧妙的诗歌语言艺术。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中还经常用夸张和想象,寓实于虚,使诗句更加真实,具有感染力。夸张和想象是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夸张和想象一般都是言过其实、虚幻缥缈的,但是孟浩然却将它们化虚为实。“云梦掌中小”是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顶》中的名句,意思是站在望楚山的顶上,看到云梦泽只有手掌般大小,是为了衬托出望楚山之高。其实唐代时期云梦泽早已经不复存在,那孟浩然又是怎么看到它像手掌般大小的呢?这就是一种化虚为实的手法,用以衬托所描写的对象,加强语气。“鲲飞今始见”是他《晓入南山》中的句子,意思是在南山上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鲲飞。而实际上,鲲只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现实中根本没有,这其实是孟浩然运用化虚为实的方法把它描绘成亲眼所见,来加强诗句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四、孟浩然诗词的思想艺术
思想和情感是语言的灵魂。孟浩然在诗作中千锤百炼出语言的新意,那个语言也就容易炼出新意。孟浩然的很多诗句看似语言平淡,但是往往又具有新意,处处透露出新思想的光芒,精练而明了。有时他用平淡而自然的语言,写别人所未写,述他人所未述,优雅而美妙。有时他还将新奇和自然的语言结合起来,拙中见巧,形成了他语言艺术的又一特色。拙,就是在别人认为要着重描绘的地方,他偏偏一笔不提,别人认为不该描写的地方,他又妙笔重描。这种语言在别人看来貌似笨拙,但是他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达内心的思想,似拙而实巧,他的名作《晚泊浔阳望庐山》就是这样一个特例,一般人写这个题目,都是描写所见为主,所感次之,而孟浩然则完全相反,全文笔力着重描写所感,描写自己千里劳顿,闻钟声而不得,表达自己四处奔波却不得志,殚精竭虑却无所获的苦闷心情,构思新颖,语言奇特。孟浩然善于运用长短句的配合和虚实词的搭配和变化,使诗句随着思想和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而时急时缓,时而激烈时而平和,在他的佳作《万山潭》中“垂钓坐盘石”用两个谓语和宾语组成诗句,“水清心益闲”又是主谓句的形式,用形容词作谓语。这两句是写万山潭的清新幽静和闲适怡悦的心情。而“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又是用主谓语加补语构成诗句,描绘了万山潭的景物特点。“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则是用倒装句的方式描写了神女的爱情传说。“求之不可得”,这句又是散文句,表达出诗人欲求神女而未得的失落心情。“沿月棹歌还”则是用两个动宾句作为状语,起到对谓语的修饰作用,描写划着小船唱着歌缓缓归去,诗的意境豁然开朗,由万山潭过渡到汉江,更显得意境深远。语言不拘格调,完全是随着意境在变化。就像是奔流的长江,蜿蜒曲折,变化无穷,却又滔滔不绝,一脉相通。诗文并不长,但是作者却将内容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波澜壮阔,显示出孟浩然扎实的语言功底和非凡的文学才能。自然的语言是语言意识的最高境界,孟浩然就做到了这点。他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语言进行精练,从而形成了准确生动、简洁明快而又清新自然的语言。这种语言艺术的自然并不是原始的自然,也不是口语的自然,而是经过千锤百炼创造的自然,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达到了语言与思想的和谐统一。人们在读孟浩然的诗句时,完全陶醉在精神的世界里,而忘却了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被作者的思想所感染,而忘记了对语言的思考,最终让人得意忘言。
作者:任雅聪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