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古典诗歌情境教学中语言艺术的体现

2021-4-13 |

教学的语言艺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连接着教学的各个环节。一堂课的导语至关重要。导语大概为一堂课开始的一至三分钟,这是在学生心中形成初步印象的时期。如果导语总体感觉平平,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这堂课也会平淡无奇。这种刻板印象会影响学生对整堂课的总体认识。所以,教师对于导语要苦心经营,精心设计,精彩出奇的导语往往会顷刻间抓住学生的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以下的两段导语:导语一:他,是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一生戎马生涯,南征北战;他,是富有谋略的政治家,一生求贤若渴,运筹帷幄;他,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一生登高必赋,横槊赋诗;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精通围棋与音乐的高手。他,就是乱世奸雄曹操。
  导语二:大家都很熟悉“闻鸡起舞”这个成语,一般资料上说与之相关的主人公是祖逖。其实,祖逖并不孤独,与 “郎”共舞的还有一位英雄志士。他,就是刘琨。(注:加点部分重音。)以上两段导语,层层蓄势,最终揭晓谜底,水到渠成,流畅自然。在此过程中,会激发学生思考,学生会在教师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猜测“此人为谁?”类似于猜谜游戏。在期待视野中,不管与教师的“答案”是否一致,都会达到进入情境的教学效果。这样做自然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瞬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便于下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在行云流水的讲课节奏中,教师要事先预设一些“点”,这些“点”,类似于小品中的“包袱”,会瞬间“点燃”全场,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效。讲鲍照对七言诗的改造,改曹丕《燕歌行》的句句押韵为隔句押韵,韵脚间隔的节奏,句句押韵是“嗒、嗒、嗒、嗒 ……”,隔 句 押 韵 是 “嗒—嗒—嗒……”,通过对比,让学生形象感受到韵脚过密会导致气流过于狭促的弊端。在一堂课临近结束的时候,预留出一些“语言点”,同样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掌握的技巧。可以是讲到最精彩处、最关键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有关于苏轼生平的一段话: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从苏轼的诗文中捕风捉影,栽赃陷害,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拘于乌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写给自己弟弟苏子由的诗中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那么,苏东坡的命运如何?这次经历对他的人生及创作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且听下回分解。也可以是设计问题的形式,留作作业,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这样做既让学生对下次课充满期待,又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由此自然开辟了第二课堂,这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与拓展,使一学期呈散点式的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第二次课时,需让学生明确:第一,剑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运用的普遍性(可将学生查找到的代表性诗句板书,不足处教师补充);第二,剑意象在表达文人情感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讲述剑意象的特殊性时,教师应从剑侠文化的宏观视野入手,使学生对剑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做完上述铺垫之后,教师接下来说:“试想,如果将这首词的首句做如下改动之后,效果如何?我们不说醉里挑灯看剑,而说醉里挑灯看刀、看枪、看棒(稍作停顿),都远远达不到原作的语言效果。”
  教学语言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为了让教学语言发挥最佳效果,情感参与十分必要。这要求教师应先入境,以真情实感去感动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感动学生,而非煽情;以深广的智慧启迪学生,而非炫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以想象,作为教师如果而没有昂扬的激情怎么能激励学生,没有饱满的情感怎么能唤醒昏昏欲睡的学生,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学生呢?情感参与强调双向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随着自己讲课的节奏,随时提问学生,或者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的有限空间,时而深入到学生中间,学生自然会感觉到老师平易近人。由此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堂好课,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二者不应该截然分割而应该是浑然一体。需要强调的是,情境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设计与运用,要注意把握一个尺度问题,不应过度过量。过度则失之油滑,本末倒置;过量则喧宾夺主,偏离教学中心。归根结底,教师运用的“语言点”,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而非主食。过量食用的话必然会导致学生营养不良甚至食物中毒。
  一堂精彩的好课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优美动听,宛若天籁;余音绕梁,回味绵长。课堂教学中不设“语言点”或“语言点”设置过多,均会引发学生的审美疲劳。语言点设置的恰到好处,会营造出轻松自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中获得美的熏陶和享受。

作者:倪海权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