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体育教育论文
一、新课程下体育教育的现状
教师强调自身主体地位,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创新
小学体育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和课外教学。课内教学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对课内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缩减了室内教学的课程数量,而且在授课过程中,不重注教学效果,生搬硬套,对着体育教材照本宣科,加之体育理论知识枯燥,教师授课缺乏技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经常出现课堂上学生恹恹欲睡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体育课内教学就成为了一种形式,可有可无,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在室外课上,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强制学生按照既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非常强,而且具有好动的特点,经常会通过语言或者行为,来向老师提问。但是,对于小学生的疑问,很多教师消极应对,或者没有及时解答,造成师生间沟通不畅,影响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很容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厌烦的心理,从心灵上抵触老师,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如果教师没有即使反馈,小学生会产生失落的心理,对于教师授课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碰到问题,不再向教师请求帮助,而是自己动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更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二、新课程下体育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一)强调竞技性,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竞技性非常重要,但是,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还应该意识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阶段,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可以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体育授课中,应该时刻穿插着德育教学。
比如,在进行短跑比赛中,看到有人摔倒,应该鼓励学生将队友扶起来,而非不顾队友的安危,来取得好成绩。另外,体育教师应该尝试着让学生在体育课后收拾体育器材,比如,打完乒乓球,可以让学生帮着收拾体育乒乓球,让学生在这些细节中,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有益小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往往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重注学生的听课感受,造成了授课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上室内课时,教师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的交叉运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室内课程不再枯燥无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提高他们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热情。小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发现一些问题,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提高了表达能力,克服了胆怯的心理。
在室外课上,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疑问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小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而不是被忽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从心理上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将教师看成好朋友,在碰到有不懂的问题,学生才会向老师寻求帮助,教师通过学生的各种反馈,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基本技能时,可以多多组织一些小游戏,可以以篮球、足球、跳绳等运动器材为道具进行一些游戏,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体育教师必须意识到目前体育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加强学生体育教育竞技性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主观能动性,为今后的发展积极做好准备。
作者:施瑾晖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南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