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语言文化 » 正文

英译培养在语言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

2021-4-10 | 语言文化

摘要:本文先是对英译的审美性及语言文化中的英译是一种实践的再创造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从英语思维的培养、翻译的再创造、跨文化语言环境的培养三个方面探索了语言文化学习中的英译培养策略。

关键词:英译、培养、文化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来临,民族文化交流频繁,语言文化的学习应从英译角度出发,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综合把握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应用于实践,在二者的比较中达到统一,娴熟地运用到对外交流中。
 

1 英译的审美性

审美主要是心理活动,它关注人的心灵,是现实人生的提升,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务“虚”活动。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会有不同的感觉。休谟曾明确指出,快感和痛感构成美和丑的真正本质,“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黑格尔也曾多次说过,审美是人从外部事物中观赏到自己性格的复现。此外,西方美学还认为,美是客观化的快感;直觉即表现,美则是“成功的表现”。
 

2 语言文化中的英译是一种实践的再创造

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翻译理论上众多学者倡导要忠实于原文,但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译文则由译者要从各个角度出发,综合把握各方面知识来定。曾有学者撰文指出,原文的文体特征应该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小说《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 )》中谈到:父亲调侃女儿的一句玩笑话:“Why can’t you notalways be a good lass, Cathy?”在社会上有着众多的译本,翻译也门类众多,但是如果只是结合文化来讲,有译为“汝女难成淑女,焉哉,凯茜”,[1]译文用了文言词语和句法,却将原文的玩笑译成了父亲对女儿的责备,这种仅仅试图在语言表层上再现文体特征的译法背离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笔者建议翻译为“焉何爱女难系也,凯茜”,可同时保留调侃语气和文体特征。
 
上面简单的事例可以说明,“忠实”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层级性概念,至于译者能够做到哪一个级别或层次,如上例的语气层、文体表层和文体深层,还要看译者个人的生活经验、语言驾驭能力、文化洞察力等等。客观地说,因翻译实践的复杂性而拒斥理论的反对之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翻译理论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的不足。以往的此类研究多为个别具体案例的粗线条分析,尤其是字词句的翻译技巧,多为印象式的评论和情绪化的倡导,分析解释能力不足,前瞻预测能力有限,无视实践的广博与深度,确实有待改进。
 

3 语言文化学习中的英译培养

3.1 英语思维的培养
美国学者R.Kaplan 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英语的话语结构呈直线型,即每段只叙述一个概念,不掺杂任何与此概念无关的内容,段落常以一个能点明该段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开始,紧接着是一连串的扩展句,帮助主题句展开,并为后段叙述另一个概念铺平文路,每个句子都起着承上启下的双关作用。整个段落似有一种流动感,一种在前一句的句义基础上向更高更深方向持续发展而不复返的感觉。R.Kaplan 还发现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的结构呈螺旋型,往往绕着主题展开讨论,即以开始———发展———反复的形式叙述,并从各种间接角度来说明问题,常使英语族人读来不知所云,难得要领。
 
3.2 翻译的再创造
在翻译中,译者时常百般求灵感而不得。鲁迅说:“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傅雷说:“传神云云,谈何容易!年岁经验愈增,对原作体会愈增,而传神愈感不足。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又为一事。”在这样的状态中,译者就是创作者,他在思考过程中同样能突发奇想,获得绝佳的译文。许渊冲用“powder the face”和“face the powder”来传译“不爱红装爱武装”,用“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 sick

heart”翻译“春蚕到死丝方尽”;朱生豪用“生存还是毁灭”来翻译“Tobe, or not to be”等等,都是翻译文化过渡性的例证。[2]

 

3.3 跨文化语言环境的培养
翻译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自古以来,随着各地人们交流的日益加强,翻译的活动广泛地开展着。环顾世界各地,拥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异域文化如民俗风情、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间艺术、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及社会文化等,有可能与自己的文化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因此在语言的跨文化交际中,要培养自己尊重和理解的交际意识。[3]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待英语翻译有助于减少由于不懂文化差异和文化特性而引起的交际失误和误解。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些问题,使得英语翻译可以为各个文化领域的人理解。译者必须研究英语的语言特点,考虑两个主要因素,即文化因素和文体因素,还要不断积累中文和英文的语言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2] 于洪颖.从心智形式到内部形式:对音译外来词的语言创造理解.南昌大学学报,2008(2):37~39.

[3] 林传铭.认知隐喻思维与英语词汇教学[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4] 何红,赵欣.音译词的文化透视.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