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关
当前,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离异家庭子女的失落与自卑,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和竞争压力,以及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沉重心理负担等,严重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拓宽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不是去治疗心理疾患,解决个别性的心理卫生问题,矫正人格不健全者的行为,而是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常有的倾向性的困惑,进行正面引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变化及周围环境,调整认识,调控情绪,完善人格,增强驾驭环境的能力。笔者自从2008年任教心理健康课以来,每年都能收到学生咨询的信五十余封,我尽可能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及心理障碍。着重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信心教育、心理承受力教育及意志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从小对社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不怕困难和挫折,勇于创新,努力进取。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外活动之中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易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到的知识内化,而且在活动中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这要求教师要设计好各项活动,营造师生间、同学间和谐、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无过重的心理压力下锻炼。例如开展各种班会、队会、举办一些大型的演讲会、文艺汇演、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己的表现力、自信心。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懂得欣赏和创造美,提高独立能力,抑制不良心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三、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都会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单纯的传授知识,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并指导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下成长,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例如学习古诗,可结合诗中内容培养学生坚贞不屈,不怕困难的性格品质。又如思品课中全国十佳少年的事迹,学习他们勇敢面对困难,身残志坚的优秀品质。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调适、自我锻炼的机会和场所,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四、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针对小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例如自信心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自卑心理很强,总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放心。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差,父母和老师多方努力为他补课,效果不佳。老师通过认真分析,发现他成绩差的原因就是他对自己缺乏自信心造成的。但他有长跑的特长,班主任让他参加了学校的体育队,在学校举办的公路越野赛中,他屡屡夺魁,为此,同学们敬佩他,老师表扬他,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倍增,他的厌学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经过刻苦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首先得去亲近他,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今,一些孩子不排除有双重心理,心里的话不愿意向老师、家长倾诉,一些错误想法和心态更不想轻易向别人透露。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不清楚学生的所思所想,那么就不能有的放失地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
因此,要关心学生、体贴学生,尊重他们的需要,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信任,情感上的沟通与理解,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和自己没有隔阂,真正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可敬,这样,也就便于了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了。
六、多与家长沟通,共同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与家庭环境和家教方式密切相关,如父母离异、管教不当、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通过开家长会、家访、培训等方式,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其懂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号召他们配合学校工作。心理教师应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对心理障碍的同学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