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关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市转移就业,其子女则被留在农村家中,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等监护的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1]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教育问题是各种问题中较为严重,也是较为复杂的。本文就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作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析
1.正常的家庭教育缺乏,德育问题严重。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养一般就由其(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负责,因而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祖辈和孙辈双方年龄相差悬殊,两者在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代沟,孩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难以获得祖辈的认同和理解;祖辈们长期居住在农村,没有读过什么书,文化程度低,因此很难对孙子女学习、教育给予正确的指导,更有甚者,对孙子女过度地放任纵容,溺爱。此外,因为是在农村,大部分老人还要忙于农活以补贴家用,无太多时间照顾监护孩子,有的则是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有的是同时照看几个孙子女而精力不足。依靠祖辈来代替父母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孩子也不太情愿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至于其他亲戚监护下的孩子,问题则更为严重,他们往往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感,表现为行为拘谨小心,而亲戚们也往往因为不是自己的亲子而感觉不好大胆教育,彼此都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总之,依靠上述监护人,一般只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缺少精神上、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指导,重养轻教,把教育孩子全权交给学校和老师。而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也无过多的精力关注每一个留守儿童。上述因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德育问题上存在严重缺陷。据调查,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许多违法犯罪现象,其总数大大超过非留守儿童。
2.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法国克里斯琴博士曾经这样忠告作为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2]确实,处在幼年身心发育阶段的孩子,心理上非常渴望大人的关注与爱护,但留守儿童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关怀和抚慰。由于心理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关爱与呵护,缺少爱,导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上畸形发展,比如性格越来越内向,孤僻少语,自卑,与人交往能力差,我行我素,等等。一部分孩子有时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故意使坏捣蛋,故意做一些与平时大人们的要求和指导相违背的事情等,可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从而关注他重视他。这样的情况发生后,其监护人或在远方的父母一般是什么反应呢?大部分人的反应不是冷静地思考原因,进而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相反是震惊、愤怒,继而是打骂与指责,而很少会想到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亲情的抚慰。而孩子心灵得不到满足后便会更加叛逆,久而久之,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孩子做事情越出格,大人们则更加震怒并严惩。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亲情的缺失,最终导致其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3.社会教育不足,价值观、人生观扭曲。教育不是某个人某个机构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因此,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动下,形形色色的休闲娱乐业风行于大街小巷,甚至波及广大农村地区。而在互联网、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媒中,掺入不少暴力、黄色等低俗内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亲少爱、无聊苦闷和缺少约束等更容易受到诱惑。再加上这些孩子还未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会教育不足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部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受到时下社会上金钱观的污染,认为金钱才是一切追求的终极目标,从而无心治学,并形成“读书无用,有钱就行,金钱可以办成任何事情”等错误观念。在他们心中,读书还不如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挣钱,于是,“能读则读,不能读则外出打工”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留守儿童之中。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致使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缺乏一种精神追求,直接制约其进一步的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根源上来说是要给予他们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这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
1.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心灵沟通,满足留守儿童的亲情需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堂课,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到了启蒙作用,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无论再忙再累也要注意加强自身与子女之间的联系沟通,主动关注孩子的人格 健全发展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并能想办法及时进行疏导和解决。如平时多与家人联系,多向监护人了解子女的各方面情况,而不是单一地问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在班上排名多少等问题,更多的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与异常举动。
此外,要多与孩子直接电话沟通,做贴心的家长,获得孩子的信任。但现实的调查却是,尽管有88.2%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而其中3.5%的人通话只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家长联系一次,有8.7%的留守儿童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基本没有联系[4]。也就是说,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精神交流是极其匮乏的,缺乏心灵的疏导与关爱,父母与子女间感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家长干脆只是定期汇钱,存在用钱补偿孩子感情上的饥渴的心理行为,这是非常欠妥当的。所以,外出家长在多与家人联系的情况下,多向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状况,多与孩子在思想上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假期接孩子到父母身边生活一段时间,这样既可以满足双方的亲情需求,又可以使父母更加了解孩子,关爱孩子,而孩子也能更深地体会到父母亲的艰难与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