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医学检验论文
一、改进教学方法
1.集体备课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切磋授课经验,讨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集体备课。这样青年教师会少走弯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运用。
2.问题引导式教学
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自学教学模式。此教学方法可以具体病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再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如病例“血糖浓度在6~7mmol/L,怀疑糖尿病时该做哪些检查?”,由此引出空腹血糖和OGTT的适应证和临床意义。也可以医生所开的化验单为依据,根据化验单上所开的检查项目提出问题,如肝炎系列包括哪些项目?目前的肝炎疾病模式有哪些?分别有何临床意义?
3.病例教学
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多年来国内的教育都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只是一味地死记,而加强病例讨论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医学生来说会受益一生。
二、探索小讲课的多种形式
针对科室各小组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每周在不同小组都举行小讲座,由小组的老师围绕临床实际问题和最新的检验问题及检测项目进行。开放会议室,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全科每两周组织一次学术报告,主要由科室研究生和热爱科研的老师以课题进展和文献报告为主,时间安排在下班后,大约1-2小时。全科还进行每月一次的专题讲座,涉及检验的各个专业知识和临床实际情况,包括质控数据分析、临床生化用水、临床输血等。
三、注重小讲课内容的多样性
1.相关专业知识
医学检验本科生最后1年进入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由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重要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教育学生做到“三多”(多看,多听,多想)和三勤(口勤,手勤,腿勤)。检验专业实习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熟悉常用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因此,小讲座主要是针对常见和疑难的检验项目,结合本领域新的临床研究进展,如血常规直方图分析、血涂片形态学分析、乙肝两对半结果解释等。同时把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初步具备检验报告单审核签发和检验结果分析解释的能力。检验仪器、实验室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相关项目的检验原理与方法,操作注意事项,临床应用和异常结果的分析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读书报告
学术报告主要由科室研究生和热爱科研的工作人员以课题进展和文献报告的形式开展。在此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发展了科研思维。科室承担国家、省、市多项科研课题,吸纳与组织实习生进行科研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3.科室专题讲座
科室专题讲座主要围绕室内质控,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和检验项目的新进展、新技术。由检验的各个专业组组长和高年资检验人员围绕临床实际情况包括专业组室内质控项目的要求、意义和室间质控分析。阐述全面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包括分析前因素对常用检验项目的影响、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等。在带教过程中,注重实习生质量管理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围绕SOP及专业的新进展如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微柱凝胶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逐步培养实习生的质量管理意识和专业技能。
四、完善考评体系
1.论文写作
选择具有一定科研基础和经验的业务骨干作为实习生的指导教师,通过文献的检索、论文选题、科研设计到论文撰写等诸多环节训练学生的科研思路,通过开展临床实验研究,实习生不仅初步掌握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其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也得到培养,为将来他们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专业学生实习结束时要求在实习期间完成撰写论文和中文综述各一篇及翻译一篇英文文章。近年来已完成几十余篇论文并发表于权威期刊。
2.出科考试
每轮转完一个小组都必须经过组长的考核,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操作,不拘一格的考核形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帮班制度
每个实习生轮流在急诊夜班进行帮班,时间为晚上17:30—21:00,与急诊夜班人员一起值班,临床检验基本技能得到大幅提升,提前感受检验科紧张忙碌的夜班工作。实习生纷纷表示感受很深,触动很大,对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有很大帮助。
实践证明在本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和实践的连贯性,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同时小讲课可以作为实习学生出科考试和技能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我们考虑今后可尝试双语小讲课,并通过网络和数据库资源进一步丰富小讲课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适应现代检验医学对检验人员多元化的要求,符合检验人才市场的要求。
作者:严茹红 朱雪明 单位:苏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