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色朗读,唤起热情,激发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枝枝叶叶总关情。课文越好,思想感情越强烈、越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教师的朗读应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机盎然美好的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宜采用低沉、缓慢的朗读,渲染出一种不满黑暗现实却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之情。这样就能准确地把课文中的“淡淡哀愁”传送给学生,使学生更能准确地理解课文。
二、寓情于教,挖掘内涵,陶冶情感
这里的“教”是语文课的教材。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有引人入胜的小说……无一不是蕴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的灵魂和最具魅力的内容。不仅能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而且能熏陶情感、提升人文精神,是为童年的精神世界奠基的工程。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领会德育美育渗透的目标,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
具体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象等),通过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来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陶冶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背影”和“泪水”这两个意象中逐渐深入地体会父子之间的绵绵深情,感悟无穷的艺术情味。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烦恼和困惑,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以形成健康的心灵。而莫怀戚的《散步》正好就是这么一曲生命的颂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三、提高修养,拨动“情”弦,以情传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语文老师要有一点真性情。杜甫说“: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矫情,做作,市侩,虚伪,俗气,都是性情的天敌。太世俗,是做不好语文老师的。1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教师要用自身的行为,用人格力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是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情”弦,每一篇文章都有某种“情”音,积极的情感是照亮学生全面发展的光源,而语文是充满情感的沃土。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把这种情感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只有师生心心相印,情感相融,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陶冶情操。
作者:吴小兰 单位:昆山市正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