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养成教育论文
一、养成教育的价值意义
1、养成教育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基础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意识不成熟,道德认识和评判情绪化。无论是认知方面还是情意、社会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关键期,是一个黄金时期。西汉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贾谊就曾经认为,如果在儿童幼年时期施教的话,“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2、养成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目前学校教育的实际看,重智育,重分数,轻德育的现象一直存在,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国家富强从来就不只是经济上的崛起,公民道德素质、国家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这些好的品质和道德必须从小培养。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养成教育是将道德理论细化为点滴生活习惯,从浅入深,从表面到本质,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
3、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素质教育与养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人的文明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有广泛的相容性和相近性,养成教育根据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因材施教”,通过有效方法达到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实施养成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和关键所在。
二、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养成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与情感当前我国存在着把养成教育看作是知识的传授与规则的教化,将社会道德规范的知识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简单地套用知识教学的模式,把养成限制在认知之内,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无视小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感受,忽视小学生自身的成长的需求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潜能,把小学生当做接受的机器,把“知道”视同“发展”,使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缺乏生动的生活体验,知行脱节,使得现实养成教育缺乏生命力。养成教育因此失去它的功效。
2、重智育轻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对养成教育造成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爱劳动、尊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已经不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能考取名牌大学,这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智育成长,教育应着眼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养成教育是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肩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生终极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
3、养成教育方式方法存在偏差,忽视了“以人为本”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养成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和纪律约束的层面上,养成教育过分强调制度和他律的作用,忽视自律意识的培养,在教育内容、目标、方式方法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制性。这种过分强调说教,扼杀了学生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发挥。甚至使他们出现心理疾病。近几年来出现的校园血案、未成年人自杀等惨痛教训,更是要我们认真汲取。错误的教育方式最终歪曲了养成教育的真实面貌和实质意义。
三、养成教育实施策略
1、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孟母择邻,得以让孟子博学多才;岳母刺字,得以让岳飞精忠报国。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容勿视的。
①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是学校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学生日常的行为应该怎样做,做出具体、详细规定,使教学管理规范化,使学生行为规范有章可循。同时应职责明确,定期评比检查,落实到位。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A.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成为育人的阵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场所。如在校园的墙壁上贴上标语“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静我校园,不追逐打闹”等。
B.绿化、净化、美化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身心、熏陶学生行为的作用,增强校园的育人魅力。所以学校应注重绿化建设,多些花草树木,既可使校园空气清新,又能愉悦身心。
C.校园内的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领导题词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发奋读书。这些方方面面无形中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②家庭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它是儿童掌握母语,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自然养成亲情之爱,从而奠定人格和个体社会化基础的最初场所。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气氛都对儿童的早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社会形成文明的制度环境。社会是学生活动的广阔天地,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都是一部部逼真的活教材,这对幼稚天真的学生影响之大是难以形容的。学校应当与有关部门以及社区广泛联系,多方合作,清理文化市场中的污垢,净化社会空气,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育人场所”,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始终处于良好的环境中。
2、发挥榜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对儿童的教育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榜样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勇往直前而不至于迷路,父母或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一定要切实肩负起教育孩子的作用,多学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崇尚高尚的精神情趣、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表现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布置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以良好的行为习惯熏陶教育孩子。
②班主任是孩子效仿的对象。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教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的人,他认为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以身作则。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尤其成为低年级小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身教言传,“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炼意、以性养性、以行导行”。
③亲近同龄孩子中的优秀者。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所以让孩子多与同龄孩子中的优秀者学习相处,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的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长时间的相处使孩子们不自觉地被优秀孩子的好习惯所影响,好品行所感染,久而久之,也被间接地塑造成优秀或者接近优秀的孩子。
3、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不仅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更要点化和润泽生命。学校层面的价值观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思想基础。学校教育不要一味地强调纪律和约束,一味地表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应运用及时鼓励,适时奖惩的方法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有形与无形的传递,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重大影响,塑造出不可磨灭的崇高的灵魂和思想,表现在行动上就体现为高素质的国民。
4、渗透心理辅导,启发自律自省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上,应该把心理辅导与行为养成有机结合。针对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状态后,教师注重因材施教,从心理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渲泄、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也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讲座。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有效地改善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具有人性魅力。
5、创设生活课堂,强化情景体验情感体验在内化行为规范中起着动力中介作用,因此,课堂上我们注重增加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学生从中产生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及行为。情感体验是借助小学生容易体验到的事件或场面,让学生体验,从而强化正确的需要,否定错误的要求的方法。此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情景性和感染性。例如: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通过看书、讲故事、看影片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受教育,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震撼,这样的教育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要富有成效。总之,从外部激励向自我约束推进,然后由自我约束向自觉地行为习惯推进,再由行为习惯向道德素质的形成推进,这样一步步推进,教育不断地内化,层次不断地提高,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真正的形成。
作者:陈士利 单位:寿县寿春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