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0 年2 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突出“高等技术应用”;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笔者认为前者由中职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承担,后者无疑由高等职业教育完成,重点突出“技术与能力”。2006 年教育部16 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又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重点突出“高素质与技能”。显然,从政策层面上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清晰可见,其目标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而且日益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早在1917 年,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提出职业教育的目标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1934 年经中华职业教育社修订:“职业教育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基于上述认识,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既注重了低层次的“谋生”,又注重高层次的“乐业”,实现了“谋生”与“乐业”的统一,这不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在高职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当然,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劳动者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时,传统高等教育那种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的弊端。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社会经济关系和活动的多元化,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凸显,社会不但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所以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定位,是高职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2. 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对培养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缺乏全面的理解,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轻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比较突出。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又面临着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艰巨任务,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质,重岗位实用、轻人的长远发展的状况,似乎高职教育就是中职教育简单的高移,导致高职学生后劲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产生上述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职业教育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带上了平民化的烙印,更多地赋予了工具教育和实用教育的职能,看不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受此观念的影响,至今各高职院校对自己所肩负的育人使命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如何以全面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来培养学生缺乏有效的研究。其次,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没有深刻认识到职业素质的养成对职业能力形成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再次,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高素质技能型”培养目标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中,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素质除与生俱来的一系列解剖生理特点外,还应当包括其后天习得的一系列品质”。然而,对于高职生而言,从事职业的素质与岗位能力又包括哪些要素呢?从职业教育理论分析,一般认为它是由从业人员履行某类职业岗位职责所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等要素组成的。笔者认为作为高职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身心品质。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状况和水平;身心品质是指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品质,如爱岗敬业、谦虚好学、吃苦耐劳、诚信品质等。虽然职业道德和身心品质是个体在社会职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学校教育对劳动者职业基本素质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岗位能力主要就是从业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时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术,主要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职业意识是指职业所要求的工作意识,包括团体意识、沟通意识等。职业技能是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所需的从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方法能力水平等。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是从业人员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3. 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的更高层次要求是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目标中,包含了创新创业的要求,表现在学生对新事物和真知灼见的强烈追求欲望及科学精神、想象能力的结合而形成的勇于开拓的精神,它需要比较扎实的知识经验积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心理品质。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应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和鼓励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是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高素质、高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原则
1.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要解决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距离的问题,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时,就必须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根据区域及行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而且要广泛征求行业、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同时还要充分听取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综合、权衡。
2. 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相符合原则。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化人才,在选择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规格时必须依据职业标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要与职业标准相匹配,这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更有利于现代企业职业化人才的培养进程。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提倡产学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实行“双证制”(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体现了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相符合的原则。
3. 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相一致原则。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如果只是针对比较狭隘的工作岗位,使学习者为某一职业做准备,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变更速度加快,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从业者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提出了更加宽泛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比较宽泛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才能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针对相关行业或职业岗位群,使从业人员有较大弹性的、可广泛迁移的职业能力,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要求。
三、“高素质、高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依据
1. 现代企业管理对职业化人才需求。从企业管理理论分析,目标就是想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并伴随着计划和行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现代企业管理对职业化人才需求往往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二是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三是职业化应有本行业的职业标准。企业职业化人才的来源主要是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从外部情况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化人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符合职业化人才的内涵要求。职业化人才一般分为管理类、专业类、技术类,管理类包括高层管理者和生产一线管理者;专业类包括会计、统计、营销、法律、公关、秘书等;技术类包括工程设计、开发、维修、安装、技术工种的操作等,这些人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职业岗位都应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主要对象。
2. 行业职业标准变化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行业职业已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各种新兴行业职业应运而生,知识的创新和技能的应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管理、服务、咨询等领域。我国改革开放,加入WTO,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等促进了行业职业的发展。一是制造业的发展,如家电、玩具、服装、汽车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其技术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更需要技术型人才;二是服务业的发展,如旅游、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行业将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专用型的从业人员;三是新兴行业悄然兴起,如电脑软件开发服务、心理情感咨询、宠物医生等不断涌现,这些岗位也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又会操作的从业人员,高职教育要在深入分析行业职业发展基础上,把握好发展趋势,从而有意识开发和选择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
3. 学生自身条件、潜力发展的优势。从管理学家们“摸高试验”的理论证明,目标对于激发人的潜力有很大作用。就我国目前高校招生制度而言,高职院校的生源虽然没有出类拔萃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技术能力及动手操作具有相当的潜力。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层次的区分主要不在所掌握理论程度的高低,而是所掌握职业技术能力的强弱,学生在学习职业技术教育所提供的专业技术课程中,逐步养成职业技术能力①。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更要注重学生的技能潜力发展,知识、技能、态度的发展目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四、“高素质、高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
1. 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变化的情况,找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要通过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人才供需情况统计分析,特别是通过对每年举行的各种类型的人才洽谈会交流会上的人才供需情况、录用情况、专业相关程度等进行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了解劳动力的就业去向、新职业的形成及工作机会等情况,预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人才)的需求并进行就业形势的评估。其次也要考虑社会因素,如国家政策、人口、文化、竞争及个体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到外地就业,就要考虑能否融入就业地文化,做到入乡随俗等方面的因素。
2.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来确定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方向。实际上,产业结构的变化必将引起职业的变更和发展,这种变更和发展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是质的变化。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78 年的28.1∶48.2∶23.7 变化为1999 年的17.7∶49.3∶33.0,②经过“十五”规划,三产要达到45%。③按照“十五”规划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加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应提高到36%。④由此可见,我国第二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产业支柱,制造业的产品占了我国社会总产品的51.7%。⑤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凸显了现代产业技术、管理的要求及现实劳动力知识技能结构的差距。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的转化,科技创新等第二产业的现实需求,都要以劳动力(人才)知识技能结构转换为先决条件。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缺乏一支具有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并受过专门训练的科技生产和技术操作人员队伍,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受到人力资源影响而举步维艰。同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就业的客观需求,必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第二、三产业是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定位方向所在。
3. 人才分类情况与高职教育定位。在我国,人才分类情况大致分为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类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培养面向产生、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通常所理解的是培养后两类人才。另外,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目标与人才分类有关,同时要考虑培养人才对应的层次。他们之间的关系,见下图。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定位在专科层次上,人才类型定位在技能型与技术型,技能目标是较强的操作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能力,是由中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所决定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职业知识含量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产生、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更高学历层次的人才应该是发展趋势,高职教育延伸到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培养人才的类型也延伸到工程型甚至应用研究型是可以期望的。实际上,我国现在已有的临床医学博士实际上就是一线高学历应用型人才。
4. 岗位的技术含量。岗位的技术含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层次。职业教育目前只有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层次)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说明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还会出现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如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是可能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的能力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体能(生理心理健康程度)、技能(掌握基本技能和生产流程的熟练程度)、智能(设计开发和创新的程度),其中体能是岗位的基本要求,而技能和智能体现了岗位的技术含量,三者对社会财富的贡献程度的比例为1∶10∶100,我国的人力资源系数为7,而发达国家为25~40,⑥可见我国一线劳动者(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制造业按技术划分,以宁波市为例,2003 年以资源为基础的占26%,低技术30%,中技术36%,高技术8%;2007 年以资源为基础的占21.96%,低技术30.15%,中技术38.46%,高技术9.43%,⑦宁波的制造业仍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制造业结构低度化比较显著。从我国技术工人的层次结构看,目前我国七千多万技术工人中,高级工的比例仍然不高,大部分是初级工和中级工,在劳动力市场上,高级工总是供不应求,实际上这种状况也大大影响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如果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幅度提高高级工的比例,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创新人才,除了企业加大培训力度以外,主要任务将落到高等职业教育肩上,高等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注释:
①严雪怡.高等职业教育采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不是最佳选择[J].职教论坛,2007(17):4.
②顾建平.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1(12):28.
③④⑤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59,134,129.
⑥叶忠海.中国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才,2003(4):41.
⑦谢永康,林崇建,王启富,等.宁波发展蓝皮书2010[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258.
- SCI期刊领域
-
- 今日更新
-
- 随机阅读
-
-
- 导航列表
-
- 热门文章
-
- 链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