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养成教育论文
1.讲求趣味,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如果行为训练的形式单一,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容易产生厌倦。为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训练,训练的形式应多样化,讲求“趣味”二字。尤其是对低年级儿童的训练,还要增加一定的游戏性,使训练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过程。比如,训练学生的五姿(静息、坐姿、立姿、写字姿势、读书姿势)就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趣味训练方法,如在课间或课中适当地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看谁坐得正”“谁的小手举得好”“请你像他那样站”等有趣的活动。这样反反复复、经常不断地训练,就能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端正的习惯。
2.借助或创设特定事件的场景,启迪学生
小学生易受情感的暗示,我们可以借助他们身边随处可见却又典型的事例进行教育。如教育学生“不要打扰别人”时,可及时抓住身边的情境:学生们正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故事,讲到紧张而生动之处,走廊上来了几个人,他们大声讲话说笑,使学生们无法专心听下去。教师示意那些人走后,可以问学生:“刚刚那些同学那样做,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等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后,再问:“他们这样做不好在哪里?你有没有打扰过别人?以后你还会不会这样打扰别人?”这样,通过切身体验,学生对“不能打扰别人”就有了认同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如教育学生“过马路不要乱跑”“不要私自下水游泳”时,可让学生观看有关交通事故中车毁人亡或溺水而亡的悲惨场面,组织学生讨论身边的人由于“乱跑”和“私自游泳”造成的可怕后果。还可让学生收集报纸杂志上的相关事例进行说教,让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和血的教训在学生的内心引起强烈的震撼,从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3.利用表率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起初是完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视角和想法,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及完美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旦教师的言行与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发生背离就会使他们难以接受,对教师的认同感也会逐步衰减。这就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听话而高年级学生更倔强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表率,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如升国旗时教师立正行注目礼,在上早操、课间操、值周时不迟到,不随地吐痰,教育学生时不讲不文明的话等。教师以规范化的动作示范,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学生身边的榜样也容易被学生接受。他们的言行事迹,往往亲切感人,容易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有较大的号召力。因此,在行为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身边的人,让他们学习身边的榜样。同时也可让他们自己和自己比,利用班会时间,写周记和讨论,将自己昨天的表现和今天的表现相比,看看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还需加强,在反思、反省中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反复训练,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由于低年级学生自控力较弱,自觉性较差,行为习惯容易出现反复,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允许学生犯错误。但是,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切忌朝令夕改,要注意教育的连贯性、持续性,做到抓小、抓实、抓反复、反复抓。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我们也不能要求学生唯唯诺诺,而是要鼓励学生在遵守常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养成一些富有个性的行为习惯。
作者:季敏敏 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