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中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模式
1.1管理模式以企业为主
这类模式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合作形式是以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对象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种合作形式是以企业全方位介入教学、实行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对象一般以大型企业为主。企业合作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按其要求培养所需的应用性技术人才。针对这些企业的要求,一般的合作形式有以下几种:
1.1.1建立稳固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
有些院校会选择一些在社会上知名度高、企业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建立稳固的实习顶岗关系,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这些企业除了安排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介绍了解企业、熟悉岗位职责和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习以及结合课程安排进行某些专项模块的相关训练之外、每年还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企业,完成最后半年的顶岗实习,以实现真正的“产教结合,工学交替”。
1.1.2以六个月期限为主的校外顶岗实习
基于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让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为期六个月的校外顶岗实习也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在岗的实际操作活动,学生能迅速完成由学生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通过顶岗实习,直接接触生产经营活动,学生能参与工作实践,有条件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等职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们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的认知和认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1.1.3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企业订单班
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由其自主来校挑选学生,组建企业订单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运行方式,具体的方式以二年级的学生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即将升入三年级时开始组建相关专业班的形式为主。这些订单班由合作企业组织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报名,企业最后可根据面试情况自主选择录用。进入订单班学习的学生除了要取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必须学分外,还要通过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而开设的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各项考试,成绩合格才能毕业。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组建企业订单班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非常受欢迎,能达到学生出了校门就能上岗工作的目的。
1.2管理模式以学校为主
这种模式的运行一般适用于:大型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目的将校企合作视为形象工程,希望通过以此制造社会效应来获得政府或社会对企业经营的支持。企业将生产、经营性实体划出其中一个规模单位交给学校,由学校进行独立的管理与经营。学生们按照教学计划在这里进行学习实践操作,其中的过程步骤完全由学校决定并实施。企业除了给予一定的操作指导外,主要负责监督实体的正常运转,监管产品的质量。还有一种模式是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为了扩大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纷纷在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奖学金,以表彰优秀学生,达到宣传自身的目的。
1.3管理模式实行企业与学校相结合
这是一种最为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或学校单独管理不同的是,在这种模式下,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工作,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完全按照所设专业的要求进行。企业一方要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指导人员等以配合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也要由专人负责。学校一方负责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开展规范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岗位的实践活动已经融入企业的经营中,是企业生产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该专业实际上存在着实践性教学组织比较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1)在教学中难以营造真实的职业活动背景,缺少成熟的职业技能培训手段和方法,难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2)就企业本身而言,我国的外贸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企业无论从场地、员工人数,经营规模等方面都难以接受成批学生实习,加上很多企业出于保守商业机密以及缺少利益刺激、怕麻烦、不愿承担责任等原因,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实训,这就造成了现实中建设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非常困难。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和各个学校对校外基地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并做出了一定努力,但由于现实中条件的限制,基地建设还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2.1数量缺乏
有些院校通过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但从总体而言,基地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些院校的专业系部甚至还没有一个签约基地。
2.2基地的利用率较低,功能未被充分发挥
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缺失以及资金的匮乏,一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的运行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后续的相关管理措施,利用率不高。实际上,很多基地自签约后就从未使用,甚至为了应付检查而签订一些虚假协议。实训基地的建立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提前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院校的基地合作还停留在比较低层的为学生寻找实习场所完成学分或寻找预就业机会上,并没有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就业指导,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上有深入合作,使得实训基地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2.3校企合作处于低层次阶段,实训基地管理混乱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企业和高校的责任没有明确划分,使得部分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即使是有一些基地,但在日常管理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混乱无序,对于学生所提供的生产和服务没有实现市场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高校和学生的积极性。
3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探讨
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特点,也考虑到实训基地的现实问题,今后在基地建设中应该重视的方面有:
3.1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规范的实训基地
高校要力争与规模大经营稳健、业务全面的外贸公司合作,争取与之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要保持实训基地的长期稳固运行,为学生提供安全高效的实习场所。但多数的外贸公司规模都不大,以几十个员工为主要形式,我们可以定点多量地开展合作,但要保证基地的实际运行,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而寻找一些合作伙伴,只着眼于签订了多少数量的基地合作协议。
3.2注重实习环节与理论环节的衔接
在教学中要把实习环节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使之与理论教学环节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体系。相关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计划的整体性,在理论教学计划中就要把实习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为了凑齐课时数而把理论与实践人为割裂的现象。
3.3探索开放性校内基地建设的新思路
(1)按进出口业务流程建设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室,包括:商务营销谈判模拟实训室、外贸单证制作实训室、海关报关流程操作模拟实训室、国际结算情景模拟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都要尽量按照实际业务活动中的工作场景进行布局,选择真实的业务案例,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环节能模拟相关实际工作。
(2)引进涉外贸易企业,在校园里办真实公司型实训基地。一般的校内模拟实训室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只是在模拟的公司做虚拟的业务,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实战训练,掌握不到真实的业务操作经验,也得不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真正满足实际应用,总是会有差距的。为了弥补这一差距,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偏差,使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应用结合得更加紧密,可以尝试将真实的较小规模的外贸公司整体搬迁到校园里来经营。在这种模式下,外贸公司在正常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同时将本公司所有的业务部门向教学开放,承担起合作专业学生的相关实习实训任务。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公司参与实际业务操作。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按约定付给学生适当的报酬。同时学院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业务骨干可以实行互兼互聘,他们既是学院的教师或兼职教师,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又是企业的员工或兼职员工,要完成企业下达的经营任务。企业和学校共同编制实训教材和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企业的业务资料要毫无保留地向学院开放,不能以商业秘密为借口有所隐藏,以满足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需要。
(3)采用模拟公司,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实践教学。现实中一般的合作企业受规模限制,可供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岗位较少,无法容纳一个专业所有的学生实习实训,而且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要首先保证理论学习的充分,留给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就很有限,使得学生们无法接触到每一个业务部门,难以深入完整的掌握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在互联网中利用模拟公司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人为创设一个仿真的开放式商务活动环境,在这个环境背景下,输入参数,模拟市场的商情变化,让学生体验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各个不同角色,通过开展模拟经营和决策活动,边学边做,以用促学,达到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掌握商务职业技能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合作企业作为仿真对象建立一个模拟公司,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模拟公司的经营活动为基础,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按照合作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和岗位来进行分工,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作为实训素材,小组之间协同合作通过互联网与其他模拟公司进行进出口经营活动,当然这是在真实背景下的虚拟活动。合作企业为模拟公司提供自身公司经营的产品样本、业务资料和业务咨询等支持,并尽可能使模拟公司的虚拟经营活动与本公司实际经营的业务活动同步进行,以保证模拟公司的教学活动与合作公司的实际业务过程具有一致性、同步性和真实性。并能随时予以指导和配合。学生通过这种虚拟经营活动,参与到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能够真实体验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达到掌握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多部门共同合作,特别是高校和企业,需要更加深度的探索和合作,才能真正建立符合教学规律、拥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贸易人才。
作者:王步云 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