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电影电视 » 正文

民生新闻的成就与反思

2021-4-10 | 电影电视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至今已有十年,在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电视民生新闻的形态经历了从单纯的报道型到参与式的帮忙型,再到客观记录的调解型,每一种不同的类型都有着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创新和突破。但是,在电视民生光鲜华丽的外衣背后,也隐藏着潜在的危机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民生新闻的整体形象与发展前景,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成就

 

电视民生新闻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新闻价值取向上都秉承着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最大程度地还原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平常百姓的视角去关怀普通百姓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普通百姓真正成为了新闻的主角,并走到了镜头前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受众的参与也必然带来了话语权的下移,让从前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平民百姓成为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并且通过电视这个平台表达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观点。概括起来,十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

 

1、内容上的开拓———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民生新闻高举“以民为本,服务民生”的旗帜,将平民百姓及其生存、生活状态作为焦点内容。民生新闻抛弃了传统的居高临下、着重说教的“俯视”式新闻报道,将视域下移,站在平民百姓的视角上,用平民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去观照老百姓身边的事件,体恤普通民众的冷暖哀乐。民生新闻记录的都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矛盾和情感困惑,讲述的是平民百姓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了社会平民的众生相及其生活的全图景,书写了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传统的新闻报道总是正襟危坐地向受众灌输信息,而民生新闻则是力求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与受众互动,在娓娓谈心、平等交流的情境中争取受众的共鸣,试图建立更加灵活互动的传受关系。同时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关注民生的姿态,体现了民生新闻的民本价值取向,灌注了浓浓的人文关怀,这是民生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最主要特征和生命力所在。

 

2、形式上的创新———采用“新闻故事化”模式

 

电视民生新闻“新闻故事化”模式,它以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制造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和故事情节,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如音乐、特写、慢镜头、动漫等,吸引观众主动关注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化”使观众在一个个讲述普通人的欢乐与忧伤、希冀与失望、抗争与无奈的故事中确认自我的生存状态,产生或怜悯、或敬佩、或感动的情绪,给人以独特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关照。①电视民生新闻在播报方式上也进行了通俗化的探索。主持人采用通俗易懂、接近生活原生态的口语甚至是方言来“说”新闻、“侃”新闻,加上丰富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亲切诙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很容易获得观众的接受和认同。

 

3、原有新闻价值的深化———更加注重接近性

 

电视民生新闻注重本土化,就地取材,将镜头聚焦于一个城市的社区、街道或家庭,大量报道观众身边的事件,例如《南京零距离》所宣称的“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体现了民生新闻在地域上的接近性,增强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认同度。同时紧贴民众的日常生活,关注与当地百姓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为民众提供资讯和服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正是由于兼顾了地域、心理上的接近性,民生新闻也被称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已进入了白热化状态,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必然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不少栏目采用了直播和市民自拍的方式,同步采访、同步传输、同步播出。一部分节目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演播厅和新闻现场结合起来,随时插播最新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使新闻现场直播成为了节目的常态,从而将“今天的新闻今天报”演进为“现在的新闻现在报”,把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4、平民参与———以受众为中心,话语权下移

 

在民生新闻节目中,民众的出镜率不断攀升,同期声被大量地运用。通过现场热线、短信留言、网站发帖等多种方式,观众能够轻松地参与到节目中来,与主持人互动沟通,对节目给予及时反馈。而且,观众还可以为节目提供新闻线索,甚至自行采集、制作DV画面。如今由普通民众组成的新闻线人已经成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新闻源。这一改变同时推动了话语权的下移,使新闻转向平民化,每一个个体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它们相互碰撞,形成了平等、多元的话语空间,彰显了民生新闻的大众取向和草根情结。②这不仅为节目赢得了厚实的群众基础,还提升了民众的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

 

二、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虽然电视民生新闻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隐藏在成功背后的隐忧亦日渐凸显,已成为严重制约民生新闻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电视民生新闻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缺乏创新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引发了国内各家电视台的竞相模仿。在南京,继《南京零距离》之后,又出现了《直播南京》、《绝对关注》、《法治现场》、《1860新闻眼》、《标点》等多档民生新闻栏目。甚至一家电视台内部的不同频道也开办了多个民生新闻节目,如成都电视台,其公共频道有《成都全接触》,经济服务频道有《第一现场》,都市生活频道有《直播60分》以及新闻综合频道的《绝对贴近》。如此多的栏目关注同一地域内的民生资讯,势必造成民生新闻的同质化。因此这些节目从选题策划到框架设置,从主持风格到表现形式等都因循雷同,“千台一面”的现象十分突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