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家座谈分析
座谈会邀请了服装生产和营销企业的设计师、制版师、营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服装教育工作者、政府主管相关部门成员和往届毕业生等。为避免讨论内容带有个人偏见,座谈会分三次举行,每次邀请的人员从事相同职业但来自不同企业。会议讨论内容主要针对三个问题:一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企业在聘用服装专业高校毕业生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三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总结座谈会反馈的信息表明,用人企业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守十分重要,要求学生掌握更全面的专业技能;而目前的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需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且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缺乏创新能力。毕业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滞后于企业的生产现状,且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不足。
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得到的人才需求方向、能力构成等,我们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地方本科院校服装教育的实际现状,将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艺术工学”的办学特色,强调职业素养的培育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等从事服装产品的生产、设计、营销、管理、服务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商检、行业管理等工作,培养面向地方经济与文化,具有开放精神的艺工结合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成衣结构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掌握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工艺技术,具有较强的艺工结合特色;具有独立完成服装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纸样和推板及确定加工工艺与成衣制作的基本技能,并能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掌握主要服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具有对服装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能力;具有服装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和管理部门对服装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服装学科和服装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课程体系开发
1.以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设置课程群
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将其专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方向:服装造型能力、服装工艺设计能力、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能力[1]。按照能力培养方向将专业课程设置成四个课程群,即服装造型设计课程群、服装工艺设计课程群、服装管理与营销课程群及特色课程群。
2.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侧重点不同或基础课教师多出自纯美术专业,缺乏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从而使专业基础课没有发挥出“基础”的作用[2]。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教学大纲的形式明确了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如“设计素描”课程要注重对学生的形体、结构、比例、空间的基本塑造能力培养,熟练掌握线形素描技法;“表现技法”课程主要讲授以各种面料材质、各种款式服装的人体表现技法为主。“服装材料学”课程,传统教学只注重服装材料的理论讲解,缺乏对服装材料的理性认识,进入设计应用及工艺操作环节时,学生不能恰当地把握服装材料的风格、性能、特点,选择及应用时无所适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服装材料实验”课程,在理论课程中增加了服装面料市场调研等环节,建立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3.建设“连贯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贯穿到每一个课程群,采取艺工结合、学生为本、校企合作、阶梯性系统培养的方式,形成由基础性实践到创新性实践,再到综合性实践的“连贯阶梯型”[3]。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基础性实践、创新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如基础性实践教学内容以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包含素描色彩、服装设计原理、服装结构设计、工艺基础、设计软件应用等实践类课程;实践成果包含素描作品、服装纸样作品、服装部件作品、电脑服装画作品等;在具体组织形式上以课程实践为主,企业认识实习为辅。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实用型人才培养出发,从实践教学内容、配套设施、制度等方面构建“连贯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作者:刘运娟 陈东生 单位:闽江学院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